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发展未来产业:重举措、新动能、强支点

问:您如何看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未来产业”?为何总书记多次要求“抓紧布局”?

张宇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中美竞争的焦点在科技领域遇到的“卡脖子”的问题很多,比如,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底层算法、基础软件和设计工具等。所以,近年来我国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先后提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规划和布局方向。

在我看来,发展未来产业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推动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

未来产业具有无限发展潜力

问:您认为未来产业有哪些特征?

张宇蕾:我认为未来产业有四个特征。

,未来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以原始创新导向的基础研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基础研究向社会提供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其效益不只限于某一领域的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更重要的是能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催生新产业,构建新的经济形态。

第二,未来产业往往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从而引发新的产业变革。近年来,量子通信、自动驾驶、区块链、先进材料等一批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迭代加速。往往越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越能够引发新的产业变革。

第三,未来产业的发展是通过带动一批企业、产业跨界整合,实现聚集式发展,重塑产业新生态。因此,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将变得非常模糊,而且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改变,单一行业发生变革很少,除非发生决定性的技术变革,大规模的应用型变革是发生在行业与行业的边界之间。

第四,未来产业的发展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与工业技术交叉融合为驱动的,因此可以显著带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虽然目前未来产业尚处于孕育阶段,但它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是未来能够对经济社会发挥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未来产业不可闭门造车

问:您认为未来我国在哪些领域可能诞生领军企业?您看好哪些产业在未来的发展?

张宇蕾:我相信5G、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医疗健康、金融科技等领域都可能诞生领军企业。

对于哪些产业是我看好的“未来产业”这个问题,我认为所谓“未来产业”是一个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布局,不是单一的某一个企业、行业就能支撑起整个未来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用“以偏概全”的眼光去看待未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整体来看、系统把握。总体而言,未来产业是关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关于人类未来的整体产业思考与布局,闭门造车不行。就我看好的未来产业而言,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谈。

首先,从基础研究方向来看,目前已有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是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积极布局的。因为这些领域在切实地推进着生产力,是未来产业的基石。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点发展量子计算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科学、下一代集成电路、新型生物技术以及新能源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颠覆性创新和交叉融合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从新兴产业方向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展,加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施加的客观意义上的“推动力”,以人机协作、深度学习、脑机接口等技术驱动的智能产业,以及虚拟现实、脑控游戏、脑控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产品,都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生活娱乐需要。在医学领域,基因诊疗、再生医学等前沿生命科学也在强劲推动着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满足人们的健康生活需求。以新型清洁能源、光电子材料、石墨烯等推动的新型材料也是支撑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没有新型材料,大部分的“未来产业”就仅仅是“纸上谈兵”。

后,从新经济业态方向来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未来产业的发展新业态,以及以数字为基础的数字资产、数字交易等新业态都是需要大力加速培育的。加快形成一批垂直行业的产业大脑,以产业链和多维度产业大数据为核心,进行产业监测、研究分析以及趋势预测等,以数据具化产业画像,为政府、园区、企业、投资机构等提供产业洞察、辅助决策及资源对接等创新服务。

未来产业需要相互借力发展

问:在您看来,有哪些抓住未来产业而成就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代表性案例?

张宇蕾:历史上,依照时间发展,代表着未来产业的领域大体经历了电力、汽车、芯片智能手机、AI的时代。当然,它们并非割裂地依次发展,而是在某些时段重合、相互借力发展。在这里以电力为例,当电力在19世纪初期刚刚进入人类历史的时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电力就是“未来产业”——我们看到,那些率先在电力的发现、使用,以及电力设备、电信设备取得进展的地区和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纷纷引领着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引领着产业的发展,代表着当时的生产力。提到汽车产业,福特、奔驰、法拉利、宝马等汽车品牌的名字时至今日都耳熟能详、分量十足,那些率先研发汽车的国家和地区,至今也都统领了世界汽车行业大半个世纪。

谈到企业的代表,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推出的个人电脑改写了人们的办公习惯,提升了办公效率。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依托越来越成熟的数字化企业所开发的App,用强大的端口服务于用户的工作、生活和通信,以划时代的革新方式改写了人类历史,也为人类未来展现了一张新的图景。

还有亚马逊公司,亚马逊的AWS云计算技术,全方位提供面向未来的服务,涵盖了弹性计算、大数据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解决方案。从虚拟世界开发到生命科学,再到以新消费为代表的数字营销,亚马逊公司由1995年创办之初的网络书籍销售商,到今天的人工智能领跑者,25年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与转型。但仔细分析一下,亚马逊的转型又与其自身发展的特质以及人类的未来趋势息息相关,这是一部数据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资料的变迁史,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如同电动汽车、宇宙探索一样,成了引领人类前进的一个强大动能。

未来产业布局要立足大战略

问:您认为我国该如何形成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中关村是如何在未来产业上布局的?

张宇蕾:我认为我国未来产业的布局应突出“立足大战略、整合大空间、建立大体系”的理念。

立足大战略,即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需求,加强区域间创新协作与资源配置,带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升级。

整合大空间,即结合现阶段各类高新区、自贸区、开发区发展实际,在空间尺度上,当前重点聚集国内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类生产、创新要素的循环交换与优化配置,未来发展中要力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与创新体系分工中的地位与竞争力。

建立大体系,需要依托中关村等国内高科技园区,强化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协作,加强园区之间、区域之间创新资源的整合,不断增强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在中关村未来产业布局方面,我们主要围绕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一步聚集重点区域,整合发展组团,强化各分园统筹协同发展。其中,中知学(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学院路)原始创新组团依托高校院所集聚的优势,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上地西三旗组团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怀柔科学城组团聚焦科学仪器和传感器、高性能纳米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研发服务等领域。

我们还优化了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空间资源布局,搭建产业空间资源统筹平台,进一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精准对接企业空间需求,提升土地集中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各分园高质量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京津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面向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协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共同打造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强化材料、工艺、零部件等多方面的协同研发能力,构建互利共赢的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升级改造,立足中关村优势产业集群配套需求,形成上下游联动、分工协同的新型产业布局。

后一点,就是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国际化发展,紧密围绕“一带一路”等顶层合作倡议和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求,加快高质量链接导入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国际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转移转化。推动高水平“出海”创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服务机构,聚焦落地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共同在海外布局建设跨国(境)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等。

对内循环赋能,加快形成国际经济大循环

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张宇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需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尽快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机遇,以新基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

所以我认为,要坚持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无中生有”的科技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技术转化创新,面向企业和产业需求、组织和整合科技力量进行深度研发,通过将科学转化为技术、以中试验证和改进技术来为企业界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产业链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以科创板为龙头激活全流程创新链条,加快推动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为未来产业创造良好的孕育环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科技创新与基础研究为两大能量,我们还需要以新基建作为支撑。新基建是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生命经济这些未来产业的技术支撑,其涉及的信息基础设施如5G网络投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本身将带来大量投资。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研发创新规模化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对内循环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

从宏观层面,为了支撑起“未来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我们要坚持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中国,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力争抢占制高点,促进更合理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更好地形成全球各地、各国、各企业之间的分工配置,加快形成国际经济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