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瑕的世界!

——阮庚梅

一、育儿路上的困扰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在他还是幼儿的时候,操心他不听话,尿床,哭闹着不肯去幼儿园;待他上学后,又发愁他不会自己写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打架或被欺负;等他长大,就变成担心他学习跟不上,叛逆,沉迷游戏,早恋……

让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玩积木的场景。一开始,孩子小心翼翼地搭积木,到搭得很高的时候,他突然很愤怒地一把推倒积木,哭了起来。家长在一旁看到孩子前一秒还玩得好好的,后一秒就哇哇大哭,不明所以,难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其实,家长只看到了孩子“哭”这一外在行为,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孩子实际上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给予及时的支持。

看似是孩子莫名其妙地推倒了积木,其实是当积木搭到一定高度时开始变得倾斜,孩子看着快要倒塌的“高塔”,并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它变得稳固,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加高,更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倒下来而害怕,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挫败感。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愤怒地推倒积木,开始大哭。

但是因为年龄太小,他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他能做的就是更加地生气,哭得更加地厉害,甚至还会扔更多的玩具。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没有有效的调整方法,只能无奈。

 

二、孩子逆反行为的原因

(一)表层原因

  1. 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发展不充足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力发展水平不同。例如,3~6岁的儿童还没有完全发展出规则意识,尚处于规则意识的萌芽期,是非观念比较模糊,他只知道受表扬是好事,被批评是坏事。当他被表扬时,他是欢喜的;被批评时,内心是内疚、难为情的,同时也会有愤怒。即便如此,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够说清楚自己的情绪。

  1. 情商训练不足

孩子的年龄小,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进行,他会因而经常体验到挫折感。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尚在发展当中,并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需求,因此很容易用比较的方式发泄情绪和表达诉求。所以很多时候,小孩子表现出暴躁和行为,究其原因都是他的情商训练不足。

(二)深层原因

孩子渴望被接纳、被尊重、被爱。孩子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被接纳、被尊重、被爱的深层需求。

通常,孩子会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做出成绩,与家长的意愿一致。这种是积极的行为方式,比如争当班干部、三好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等等。第二,叛逆、搞破坏,与家长的意愿相反。这是一种消极抗争的行为方式,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他就会以另一种“问题行为”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注。比如哭闹、给父母捣乱、做作业拖拖拉拉、逆反,或者无声对抗、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沉迷手机游戏,等等。

当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才会像触电似的立刻回应孩子,并在很长的时间内关注孩子?然而当他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一切正常。

孩子内心有一种担心:如果我不够好,如果我考试不理想,如果我犯了错,惹爸爸妈妈生气,他们还爱我吗?要做到永远不犯错,或考试成绩一直良好实在很难。

家长需要持续地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那份无条件的爱、接纳和尊重,这样,孩子的生命就会得到更多的滋养,并获得成长中更多的积质,如自信、自尊、自爱、有价值感、主动、自律,等等。

孩子看似总是在挨打的边缘试探,其实也是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边界和限制,这也是孩子有更多创造力的原因,更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孩子逆反行为的表层原因是他遇到了困难不会解决,深层原因是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纳。更重要的是,孩子想要获得对自己的尊重与接纳,就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三、父母引导的方法

(一)应警惕的问题

  1. 对孩子的要求过高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很高,而有些期盼超出了孩子当下的能力水平,孩子很难达到。比如,要求5岁的孩子每次上课的注意力能集中40分钟;要求6岁的孩子做对全部计算题等。如果孩子一直很努力,却仍然达不到家长的要求,长此以往,他会产生挫败感和做事的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不放过任何教育时机

有些家长喜欢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孩子偶然一次忘带书包去学校,老师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回到家后,家长就针对这件事特意开一场家庭会议,引导孩子反思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家长觉得这是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却觉得父母是故意给他找事,会觉得每日必须要小心翼翼地做事,不出一点差错才能讨好家长。

  1. 期望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

很多家长其实是想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在家保持安静,不吵闹打扰自己;希望孩子在朋友或客人面前表现良好,给自己争面子;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并不是出于对孩子发展的考虑,而是满足自己曾经落空的心愿。

  1. 孩子的行为是在模仿父母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很多父母埋怨孩子在公共场合讲话时不够礼貌温和,殊不知自己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从未礼貌温和地讲话的行为已然成为了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力。如果父母用打骂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许打架,其实是在告诉他打骂行为是可行的;而如果父母平时处事心平气和,那么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心平气和的孩子。

不管孩子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警觉自己对此的回应是消极行为还是积极行为。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过去的方法如果无效,就要试着换成另一种新的方法。

(二)改变的方法

前面说了很多父母要尽量避免做的事情,那有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提供给大家呢?有的。有效引导孩子的三步曲为:接纳—肯定—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

  1. 接纳

接纳孩子。“爱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爱他本有的样子,接受他的优点,接受他的不足,逐步协助他发展照顾自己的能力。接纳他的情绪,用同理心帮助孩子描述他的感受。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很多情绪、哭闹都像是在无理取闹,不可理喻。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立场和标准看待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提出要求。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情绪的表现都是他成长阶段中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当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时,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容易接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我尊重你有情绪,我看到你有这样的情绪了,并且我接受有情绪的你”。

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后,听听他希望你为他做什么,并和他一起努力。

同时,在孩子学习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失败总是要比成功多。所以,接纳他的失败应该是家长的一个习惯。

  1. 肯定

关于“肯定”,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的小故事。有一天,陶先生在校园里发现两个男生正在打架,其中一个男生拿起石头就要砸另一个,陶先生马上断喝了一声“住手”。那个学生看见是校长,赶紧把石头扔掉了,站在那里。陶先生让他下课以后来办公室一下。下课了,陶先生回到办公室,发现那个学生已经在门口等他了。陶先生让他进了办公室,并给他了一块糖,说:“奖励你一块糖。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很尊重我。你是一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奖励你一块糖。”(肯定孩子的行为)

然后,陶先生又拿出来一块糖,说:“我再奖励你第二块糖。我叫你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你就来了,你来得比我还早,你是一个守信守时的孩子,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肯定孩子做到的部分)

那个学生拿着第二块糖时特别感动。不料陶先生又拿出来另一块糖,说:“奖励你第三块糖。”学生看着先生,十分惊讶。

陶先生说:“我调查过你打架的事情,你是因为那个同学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是为了伸张正义才打他的。你有这种正义感,所以再奖励你一块糖。这是奖励你的正义感。”(肯定孩子的动机)

学生再也忍不住,哭着说:“校长,我不该打那个同学,我不应该用石头砸人家的脑袋。如果砸破了的话,就不得了啊,他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欣赏地说:“这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我的糖发完了,我跟你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回去吧。”

这就是有关陶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整个过程中,陶先生只有对孩子的肯定,没有批评孩子一句话,却完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个故事清晰地反映了肯定的重要性。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他所做出的一个微小的努力,以及肯定他这么做的合理性。

肯定的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每当我们肯定孩子的时候,就是在给他尊严。而一个有尊严的孩子,是不会容忍自己有明显的错误行为的。

  1. 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

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就是把孩子遇到的困境,转变为能力培养的契机。

一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看到他眼中的困难;二是与孩子相互合作,一起承担克服困难的任务。

一起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情绪等。父母要询问孩子想得到什么,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帮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给孩子更多选择,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要让孩子能够体验到:原来我现在在问题的陷阱里,我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和情绪,就是这个问题在困扰着我,我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而且爸爸妈妈都可以帮助我,我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