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 宠辱若惊” 是“ 宠辱若荣” 的误读》一文指出,成语“受宠若惊”来源于传世经典《老子》一书中的“宠辱若惊”,但“宠辱若惊”一语其实是后世对《老子》的误读,正确的应是“宠辱若荣”。现摘录原文如下:

    以前的解《老》者,大多數將“寵辱若驚”的“寵辱”看作並列的
兩件事。按照這種理解,“寵辱若驚”和“貴大患若身”這兩句並列的
話的結構是不一致的。我們把“寵辱若搛”讀爲“寵辱若榮”,“寵”
顯然應該看成動詞,“寵辱”是動賓結構。 按照這種解讀,這句話的
結構就與並列的“貴大患若身”句完全一致了。 常人喜愛“榮”而厭
惡“辱”,貴重“身”而畏懼“大患”。老子在這裏却主張像常人寵榮
那樣寵辱,像貴身那樣貴大患(大患指死,貴大患若身,就是將生與
死的價值同等看待,詳另文),這完全合乎老子立言的一貫風格。
……
    我們認爲《老子》原來應該是説“寵辱若榮”的,大概由於較早流傳之本多用假借字表示“榮”(郭店簡是其中一例),就被後人誤讀成了音近的“驚”,導致了對此章文義的嚴重誤解,老子的正面主張被很多人解釋成了對俗人的批判。
……
    “得之若榮,失之若榮”的意思,就是“得‘爲下’若得榮,失‘爲
下’若失榮”。這是對“寵辱若榮”的解釋,所以結之以“是謂寵辱
若榮”。 這裏的三個“若榮”,與此章首句的“若榮”一起,都被後人
誤讀成了“若驚”。
……
    我們對全部有關文句的解釋,比以前的解《老子》者據“寵辱
若驚”之本作出的解釋更爲直捷,更爲合理。 《老子》原來肯定是
説“寵辱若榮”,而不是説“寵辱若驚”的。
……
    《老子》成書早,又自古流傳廣泛,異文極多,文本關係錯綜複
雜。 與“寵辱若驚”有關的異文,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