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琏、凤姻缘
章前引:
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初名叫《石头记》,经空空道人易名《情僧录》,东鲁孔梅溪为之题名《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数载,增删五次,才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为之题名为《金陵十二钗》。而今通行本《红楼梦》则是由程高续本衍化而来。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红楼梦》全本得以问世,源于和珅对《石头记》的保护及欣赏,终利用乾隆对母亲的孝道,重金延请文士为之续写补全,才有了《红楼梦》的刊行。
而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观点,书中警幻仙子亲制的风月宝鉴都成了解析《红楼梦》重要的线索。跛足道人一直强调要反观风月宝鉴,而风月宝鉴的反面却是一副骇人的骷髅,骷髅在世俗寓意中为死亡、不祥之物,但恰恰是让贾瑞观照后可以活命的东西。风月宝鉴正面则为心中所思慕的美人,满足人们须臾欢好后即会害人性命。对此,笔者理解为:风月宝鉴的正面即《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载体——从“贾雨村,甄士隐(假语存,真事隐)”一生沉浮、命运交替的因缘开启,演绎出“金陵十二钗”生活的繁华世界,泼天富贵,温柔旖旎,其艺术价值在浮华毁灭中指向传情入色,由色悟空;风月宝鉴的反面,也即《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在现世人生的创作取材——乾隆用“明珠家事”欲盖弥彰的帝后家事,即为文学文本中“曹雪芹”所杜撰的一段家(贾)亡(王)血(薛)史,其艺术价值在怀金悼玉的主题考证索引中指向因空见色,由色生情。
琏、凤姻缘为开启怀金悼玉,痴人说梦的引子。诗人梦中的《红楼梦》是无边的风月——痴梦仙姑、钟情大士,《红楼梦》中的诗人所历却是风月的情仇——引愁金女、度恨菩提。因此,笔者由《红楼梦》文本世界这面风月宝鉴作为切口,将大观园外琏、凤夫妇这对金玉良姻的成人世界和大观园内宝、黛、钗青梅竹马的孩提世界互为比对,互为映射,让人一睹满纸荒唐的“怀金”之情中,曹雪芹书写盛世之下家亡血史的心路历程。
这一切,还要从贾代善的嫡妻史太君(以后统称贾母)这位女性大家长的联姻之策开始说起……
节贾母的布局:荣国府顶层设计
一、以赦贵政,以政平赦
——大树贾母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很注重家庭的伦理关系,就家族本位而言,传统社会更看重家族的整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基于这个理念,人们很注重宗法制度在血缘关系中的应用。但研读《红楼梦》,要破除其在学界的宗法迷障,还要围绕清廷入关前后的历史资料来进行解析。同样在以家族利益为主的伦理架构体系中,何以《红楼梦》中女性家长的权威能够驾驭父系宗法获得一席之位?何以《红楼梦》中一反明清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而赞美“金紫万千可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满人入关定都北京前,在婚恋方面长久以来有收继婚的习俗。《金史》记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即在上层政治体系中,部落首领(可汗)过世后,其接管宗室的儿子或兄弟可接娶其妻(福晋)。亦即满族先汗王留下的“太后”与太妃们的生死福祸掌握在继任者及宗亲手中,但并不是每位“太后”或者太妃都能侥幸存活。如皇太极即位时,先汗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便被皇太极率领宗亲逼迫殉葬。而在满人入关后,自孝庄文皇后开始,满族上层的“太后”与太妃们的地位得到提升,她们非但能够体面存世,并且还被继任君主抬升到位同人神的地步。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红楼梦》中家族联姻下宁、荣二府的众生百态,我们得以窥见满汉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是一段游牧民族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历程,入关后,其历代君王在满族信仰的基础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孝道治国、宗法治家,使得旗人寡妇在封建宗法制度中辟出女性家长的一席之位,尽享一世尊荣。故在开篇章笔者梳理一遍封建社会的游戏规则,以便读者更了解宁、荣这二府满汉融合制度探索中的宗法伦理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便是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基本的一项原则。
纵观历史的长河,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具体表现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制度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互为表里,在当时一夫一妻多妾的制度下,避免了继承制度中的矛盾冲突。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在国君的众多子嗣中,以嫡出子嗣年龄的长幼来裁定王位继承权。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君后(即国君原配)所出的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可以理解为:王位继承人都是国君嫡亲的儿子,但这些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王后的儿子可能不是长子,这时就以“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这条游戏规则在保证君王一妻多妾的权利下才特别强调指向王后的权益——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之中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论其年龄如何。
因此,可将汉人封建时代宗法制度在血缘关系中的应用理解为以维护父系权威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由正妻所生的长子。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可以说,这是一种母系权威与女性立场不在考虑范围内的宗法制度。如王后只有一个嫡子,则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被君王的宠妃及其子嗣视为除之后快的竞争对手。如王后能够震慑其他妃嫔,并存在多个嫡子,往往又因这一条硬性的宗法制度给除继承人(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孩子带来发展前程上的瓶颈。
清廷在入关以前,其王位继承人制在努尔哈赤开辟的八王共治局面下一贯采取贵族推选制,在皇太极即位称帝后王权得到集中加强,但并未明确采用关内民族的宗法制度。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才在吸收汉学与巩固王权的背景下,借鉴了封建王朝的顶层设计与治国之策,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当然,康熙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尝试终因九子夺嫡的乱象而以失败告终,并给下一任君王雍正开辟秘立储君的继承人制度提供了前车之鉴。
因此在《红楼梦》这部一反常态、尊女刺儒的“末世妖书”里,以贾家的沉浮喻这段清廷入关后的历史,将这段关外游牧民族由父系回归母系的顶层博弈过程在文明制度的架构中展现得酣畅淋漓,足令后世莘莘学子在诸多研红反儒的思潮中对明清交替频生迷惑,为之靡费口舌,为之推陈出新,为之百家争鸣。
回顾文本世界,作为大家长存世的贾母同样活在视家族利益为核心的世俗生活圈,不落俗套的是其一开始便在上层对父系宗法继承人制进行偷梁换柱,有意将儒家孝道思想用于祖宗家法的设计之上,从而构建起另一套以维系母系权威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这也埋下了有清一代终亡于太后摄政的伏笔,且听笔者娓娓道来——从《红楼梦》中荣国府的这一支族谱来看,贾母为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正妻。其与贾代善诞育的第三代为贾赦和贾政,其中贾赦为贾代善的嫡长子,现袭一等将军,妻邢夫人,未养。而贾政为贾母与贾代善的二儿子,时任工部员外郎,妻王夫人。到了第四代,按照长幼之序来排列,则为:贾琏、贾珠、贾宝玉和贾环。虽则冷子兴在演说荣国府时提到贾赦“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但从其“琏二爷”的称谓来看,贾琏实为贾赦嫡出的二儿子,贾赦的嫡长子多半早夭,才会给冷子兴这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造成一个“长名贾琏”的印象。那么,按照维系父系权威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游戏规则,荣国府一支的嫡脉应为“贾赦 - 贾琏”这一系,将来有家族继承权的人也为贾琏,如果不是贾琏,便是贾琏的嫡长子。然而,以传统视角看待,《红楼梦》这部小说怪就怪在它的主人公是贾宝玉,这个主人公显然是被整个家族寄予厚望的所在。嫡系的贾赦虽然世袭了荣国公的爵位,却偏居在别苑里,一改民间谚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