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你的相处方式,决定孩子未来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父亲总是板着一张冷脸,7 岁的松子感受不到爱与温暖,便通过扮鬼脸来讨父亲的欢心,而这种习惯动作一旦形成,终身难以改变。

松子长大后进入成人世界,每当遇到难堪的事情,便会下意识地用扮鬼脸来应对,结果导致一连串的误解与霉运。

父亲的冷脸、松子的鬼脸,触及了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怎样与孩子相处,孩子就会做出怎样的回应,天长日久,逐渐形成相应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蓝本进入社会。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那么,什么样的相处方式才有利于孩子成长? 应怎样建立这种有利的相处方式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看两种不利的相处方式吧。

 

过度保护的妈妈,自我缺失的女儿

 

李丽结婚之后,一直怀不上孩子,没少受婆婆的埋怨。她看过中医,也看过西医,还忍痛做过疏通输卵管的手术,但都无济于事。年过四十之后,李丽决定放弃,当丁克一族。谁知就在这时喜从天降,她怀孕了,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王娟。

 

李丽对女儿异常珍视,成了一个过度保护的妈妈。她满足女儿的一切需求,生怕女儿受丝毫的伤害。在女儿尚小的时候,这种相处方式的弊端还不明显,但上小学后,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例如,有一次,女儿上学忘记了带水杯,李丽发了很多条信息给老师,让老师帮孩子找一瓶水喝,老师因为上课没有及时回复,李丽干脆打车去了学校,向老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不断诉说自己的女儿有多么重要。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夏令营,当李丽从老师发回的照片中看到女儿玩得很开心时,竟然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她之前设想过女儿哭闹的场景,设想过女儿会缠着老师打电话给她,请求她把自己接回家,而当这一切并未发生时,她内心空落落的,忍不住哀叹:女儿竟然不需要我了。

 

随着王娟慢慢长大,李丽的过度保护就成了一道围墙,阻挡了女儿的成长之路,母女关系也因此摩擦不断。对于女儿来说,由于妈妈的“护佑”,她没有经历多少风雨,缺乏磨炼,不会自己处理问题,严重依赖妈妈;但同时她又埋怨妈妈,甚至攻击妈妈,指责妈妈很少给她独立做主的机会,无论是选择上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还是找工作、谈恋爱,妈妈都要干涉。而对于李丽来说,自己殚精竭虑,为女儿操碎了心,却还被埋怨,感到很受伤,想不通为什么她为女儿做了那么多,女儿却越来越不尊重自己。

 

现在女儿王娟已经 25 岁了,人长得很漂亮,袅袅婷婷, 但内心却陷入了激烈的冲突:她想逃离妈妈,独立掌控自己的生活,但又严重缺乏自理能力,很幼稚,遇到芝麻大的事都惊慌失措,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在恋爱问题上屡次受挫后,本来就缺乏自信的她由此极度自卑,患上了抑郁症。

 

在心理咨询室,咨询师没有与王娟谈具体的病情,而是天南海北聊她喜欢的事情。当聊到电影时,王娟说,她很喜欢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看了几十遍。

 

“你喜欢电影里的哪个角色?”咨询师问。“无脸男。”王娟回答。

 

“无脸男”是宫崎骏塑造的一个神秘鬼怪,他幽灵般依附在桥上,全身黑色,来来往往的人视他如空气。

 

“无脸男”没有脸,隐喻一个人没有自我,渴望在关系中被接纳、被认可、被看见,并由此获得存在感。

 

王娟对心理咨询师说,她每次看《千与千寻》时,都会流泪,觉得自己很像那个“无脸男”。

 

王娟是一个自我缺失的人,而原因显而易见,从小妈妈过度保护,大包大揽,一方面是出于爱,但另一方面也不断给女儿输出心理暗示:“你是脆弱的,没有妈妈,你什么也做不了。”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李丽不是要求女儿偶尔需要妈妈,而是时时刻刻都需要,非妈妈不可,没妈妈不行,只有女儿依附到如此程度,李丽才感到安心,并拥有了一种成就感——我对孩子很重要。久而久之,这种密不透风的爱,必然会让女儿感到窒息,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无法独立,没有存在感,也感受不到快乐。

 

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真正与自我同在。

 

而王娟感受不到自我,她的“自我”与妈妈的“自我”粘连在了一起。

 

不摆脱这种病态共生,王娟的人生之路必然荆棘丛生。

 

强势的爸爸,怯弱的儿子

 

张一伟毕业于名校,本身很优秀,是一家公司的总裁。他与儿子张强的相处方式为:自己是的权威,是制定规则的人,而儿子需要做的,就是无条件服从。他经常对儿子说:“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我这都是为你好”。

 

张一伟居高临下,逼迫儿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活,要求儿子也要像他一样优秀,只要儿子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比如成绩没有达到 95 分,或者竞选班委落选,都会招来他的严厉训斥:

 

“你是我的儿子,必须做到好。”他给儿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规定何时睡觉、何时起床、何时做作业,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认为,唯有严格地训练儿子,让儿子处处出色,才是爱的表现。

 

张一伟认为,优秀是逼出来的,不逼,儿子就会贪玩、偷懒,就会输,而输家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张一伟的努力却前功尽弃,他本想把儿子培养得像他一样勇敢、坚强,但奇怪的是,儿子张强的性格越来越胆小怯懦。

 

一次,张一伟带儿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拿出糖果给张强吃,张强明明很想吃,却不敢伸手,而是胆怯地看着爸爸,直到爸爸点头说“吃吧”,他才把糖接了过去。朋友看到这一幕很是惊讶,因为儿子看爸爸的表情,没有丝毫父子之间应有的亲密与温暖,就像是老鼠见了猫,充满了畏惧。

 

张一伟的这种相处方式,给儿子张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由于父亲高高在上,习惯用大量贬低和羞辱性的语言去命令儿子,张强不仅不能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还必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压力之下的张强内心紧张,缺乏安全感,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不被责罚。

 

第二,张强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虽然很听话,也很守规矩,却缺乏主动性和独立选择的能力,总是上当受骗,令父亲万分失望。

 

第三,由于父亲的压制和逼迫,张强表面上十分恭顺、彬彬有礼,但这并非他真的乖巧听话,那些被压制的情绪并未消失,而是像火山的能量一样不断积攒,到了青春期,张强性格突然大逆转,脾气变得暴躁,充满了攻击性,对父亲非常冷漠,父子关系剑拔弩张。

 

冷脸配鬼脸,过度保护配自我缺失,强势管教配胆小怯弱,这些相处方式都是有害的,既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会引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纠葛、冲突和争吵,让关系变得紧张,甚至恶化。这些父母之所以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本身是问题的制造者,而非终结者。

 

20 多年来,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有亲戚朋友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曾经襁褓中的婴儿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那个流鼻涕的小男孩如今成了帅气的大小伙子,我们既感慨,又惊叹。同时,孩子们的表现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养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失误、有后悔、有遗憾,有些尚可弥补,而有些木已成舟,要改变难上加难。所有的经验与教训归拢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父母与孩子相处,要亲密有间。

 

所谓“亲密”,是用爱与温暖,与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能够给予孩子原始的安全感、信任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孩子才有勇气去感受、去探索,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所谓“有间”,是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尊重孩子的心理、想法、行为,给孩子腾出足够的空间,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亲密”与“有间”,缺一不可。过度保护的父母,虽然 “亲密”,却没有边界,压制了孩子的自主性,而强势的父母,虽然“有间”,却没有与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孩子感受不到 亲密、爱与温暖:他们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扭曲。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既“亲密”又“有间”呢?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种有利的相处方式,这种方式的建立并不复杂。而且,与其说是建立相处方式,不如说是要转变态度。只要父母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有利的相处方式一旦建立起来,不利的东西就不会再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