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们上一章所介绍的商周时期的美术品,大家是否感到这些东西不管形式也好,还是装饰的内容也好,似乎多少都带有一点符咒一般的神秘气息,若是不经过解释,大家是不容易理解的。

这样的美术品,若拿中国文学来打比方的话,便很像不容易看懂的文言文一样。但这一章我们想要为各位介绍的是中国美术中的“白话文”。相应地,自然要一眼就可以看懂的美术作品才算得上是“白话文”哦!

以美术中的绘画来说,大众看得懂的绘画作品自然是写实性的。中国的写实性绘画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晚期才形成风气,从而代替了以前不容易看懂的、严肃的、装饰性的图画。我曾经开玩笑说:春秋时代“白话文”一般的写实性图画,替代了商周时代“文言文”一般的象征性图画,使中国绘画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春秋时代中国的绘画会产生这种变革呢?这是因为社会产生了变化。春秋时代以前的画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画,只有贵族才可以把这类画画在墙壁上或装饰在器物上,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采用这类画做装饰的。但这些古代的贵族到了春秋时代便没落了,他们为了生活而贩卖知识。在过去,知识是贵族才能学习的,平民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后来,教书的人多了,而且对平民子弟一视同仁,由此,知识便得以普及到民间,平民有了知识便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其中的佼佼者还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像百里奚、苏秦、管仲都是平民出身的政治家。平民财富增加了,地位提高了,社会的审美活动自然也因他们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风气。对于过去象征贵族们家世的森严的图画便因没有人喜爱而日趋没落了。代替那些“文言文”一般的传统美术的,是新兴的、活泼的、写实性的新美术,中国的写实性绘画可以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以前,中国人虽有写实的能力,但习惯上并不作写实性的图画,这也是由于整个时代流行变形绘画的缘故。

春秋以前的图画为何要变形呢?这是因为图腾崇拜:古人每一族拜一种动物为祖神,但将这种动物之神画成画像时,不能过分写实,因为太像了,反而没有什么神秘感。人们崇拜某种动物,比如拜虎、牛、羊、蛇等,并不是崇拜自然中真正的动物,人们平常要吃动物的肉,那还有什么好崇拜的呢?人们所崇拜的乃是某种动物的神。这样一来,这种动物的神像虽有一点像自然中的动物,但一定要变形以后才能引起人们崇拜的心理,但也不能像现在的抽象画那样什么都不像,如果一幅图腾性的画什么都不像的话,人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又怎能引起崇拜情绪呢?

中国古代的图腾画,总是介于像与不像之间的,一方面有一点儿像某种动物,一方面又不太像。

到了春秋时代,贵族没落了,过去崇拜动物的各大宗族也跟着衰落了,写实的图画才流行起来,因为新兴的平民阶级和工商界需要活泼而充满生气的图画,他们没有什么家世和传统,他们欣赏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在春秋时代以前,虽有写实性的立体雕刻,但没有发现写实性的装饰图画。这一章我要为各位介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图画,主要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装饰画,我们相信有更多画在绢布或漆器上的绘画,但它们多半都因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而腐烂了。

 

铜壶上的故事画

这里要为各位读者介绍的,主要是春秋至战国时代铜壶上的故事画,这些故事画铸刻在铜器表面,本来都填有色彩(如金银、彩漆之类),不过时代久远,现在只剩下一些轮廓了。

◆ 射箭比赛与《采桑图》

下图中,左上角有一座建筑物,颇像现在学校的主席台,建筑物里面有两位射箭手,前面一人正拉弓待射,后面一人的箭已射出去了。这种比赛叫作“耦(ǒu)射”,即二人一组比赛的意思。建筑物前有一座靶(古时叫“侯”),靶上已经中了三箭,似乎没有人射中中心。靶前一人弯腰放下一根短棒,这是计算数目的筹码,用来记录比赛者射中的次数。建筑物后面一位侍者正在检查弓箭。台下有四位武士,想必也是参加比赛的射手。图画右边有两株树木,树上树下有男有女,女子有长辫,男子戴冠。过去人们把这一段图画称为《采桑图》,但明明描绘的是射箭比赛,为什么不叫“射箭图”呢?请仔细看,树下有一位男子正在检查一张弓,一位顶着一只篮子的女士正把一根木棒交给坐在树干上的武士,我想《采桑图》可能另含有一层意思。古时候做弓,认为用桑科植物好,《礼记·射义》这本书上便曾记载“桑弧”这样的话,桑弧就是桑木制造的弓。《考工记》这本书上认为柘(zhè)木比桑木更好,柘木的叶子也可养蚕,也属于桑科植物。虽然《采桑图》中的树木不知是桑树还是柘木,但是把射箭比赛和采桑叶及采伐桑木放在一起,证明古人作画都含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