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沈复这个名字,总是和《浮生六记》一起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份童趣成了大家回忆里的共有财产——每个人都记得有这么一个孩子,视力好得出奇,能张目对日,还能明察秋毫。
当然,沈复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被告知要完成写作大任的。虽然《浮生六记》是个不凡的成就,但这并没有为他的青春添上什么不一样的色彩。他走过普通又平凡的一生,在青春时期,尝过落魄和失败的滋味,走着普通人必经的道路,也和妻子陈芸度过十分美妙的时光。他和现在许多想要岁月静好的青年们一样,在好与坏的种种经历里,怀着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努力过好每一天。
01
沈复从小就是一个有趣的人。
在儿童时期,他对着蚊子发起了呆。他想,空中乱飞的蚊子就像鹤一样,细腿是鹤立于云端的根基,薄翅是鹤舞动的羽。再配上青烟,仙境油然而生,正是《浮生六记》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童趣》片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他别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继续读下去,会发现长大后的沈复喜欢上了花艺,对修剪花枝、插花都颇有研究。他常常自己动手,也渐渐总结出了些许心得攻略。
单单是看沈复的闲情意趣,大概要以为这少年是个高门公子,毕竟只有衣食无忧才有心思琢磨这些风雅精致的东西。但翻开沈复的生平介绍我们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家的孩子,而且除了《浮生六记》,甚至找不到关于他的其他资料,可见他在自己的时代,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书生。
在人人都追求功名利禄的古代,沈复是一股“清流”。
他的同龄人中,有个叫王宗诚的少年,早早参加科举,27岁进士及第,成为翰林院编修,端起金饭碗,走上人生的星光大道。而沈复呢,虽是个读书人,但并未参加科举考试。
余自绩溪之游,见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因易儒为贾。
——〔清〕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这一句,也是沈复25岁时的真实想法。
别人家的孩子27岁当公务员,而沈复却在这个年纪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短短几个形容词,透露出浓浓的不喜欢。还因为这一句略带吐槽的描写,“卑鄙”这个词,从沈复之后,又多了一层“低级”“恶劣”的意思。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其实在沈复这个时代,虽然八股盛行,但就如同今天依然有部分青年不愿参加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一样,当时也有很多读书人表示志不在科举。一部分读书人会选择像沈复的爸爸那样,不去参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直接跟随老师实习,做幕僚工作,游走于官场。人生志向呢,是不求光耀门楣,只求养家糊口,这倒与今天不少人的佛系心态非常相似。
在家庭普通、本人默默无闻的情况下,如果非要问,为什么沈复的审美水平这么高?大概是因为自小生活在苏州,耳濡目染的缘故。
沈复的家在苏州城的沧浪亭边上,生态环境良好,人文环境一流。说起沧浪亭,这是个十分有古意的园林,沈复所在的年代再往前推七百多年,欧阳修还在这里喝过酒、作过诗。那个时候,沧浪亭属于苏舜钦,他建了这个园林,因为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将其命名为沧浪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