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序言:“橄榄味”

陈星(丰子恺研究专家)

丰子恺的绘画创作,从一开始就与诗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成名作,即发表在朱自清与俞平伯合办的《我们的七月》(1924年)上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画面上只是一张桌子、一把茶壶、几只茶杯、一道芦帘和一钩新月,但画的意境多半就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中得以传达。丰子恺漫画创作的个时期,其实就是“古诗新画”时期。丰子恺爱古诗词,他在《艺术的学习法》中认为“文学之中,诗是精彩的”。他又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说:“古人云:‘诗人言简而意繁’。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拿来准绳我所欢喜的漫画。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意深而长。”
然而,正如丰子恺自己在《漫画创作二十年》中所说:“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他在《画中有诗》中又言:“余每遇不朽之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他的老师夏丏尊把丰子恺的这些描写古诗词句的小画称作“翻译”,因为这些“古诗词名句,原是古人观照的结果,子恺不过再来用画表现一次”。丰子恺作这类画,用简洁的几笔,便能将诗词句的主旨表现得别有韵味。李清照《醉花阴》内容丰富,但丰子恺只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算是吃透了李清照的词意;李后主有词《相见欢》,丰子恺也只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句,直接捉住了李后主写作时的心态。“古诗新画”并非只是丰子恺早期漫画中才有,此后他在各个历史时期中都有众多这类画出现。比如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943年4月由重庆万光书店出版的画集《画中有诗》。该画集中所收集的,是丰子恺选取古诗句,以现代人的关照而创作的画。丰子恺在自序中明确地说:“近来积累渐多,乃选六十幅付木刻,以示海内诸友。名之曰《画中有诗》。”朱自清在丰子恺的本漫画集《子恺漫画》的代序中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丰子恺的画中有“橄榄味”,是因为这是他从诗的世界中“东一鳞西一爪”揭露出来的。这种“橄榄味”,不仅作者自己受用,也让读者受用,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受用。
有感于丰子恺漫画与诗词的关系,这便联想到了本书。我知道,1986年7月,香港山边社出版了丰子恺儿童故事的单行本《丰子恺儿童故事集》,收儿童故事18篇,丰子恺的女儿丰宛音(即本书作者宋菲君之母)为此书作序言,序言中写道:“这本书里的故事,极大部分是我父亲在抗战时期讲给我们听的。那时我们才十多岁。侵略者的炮火逼使我们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受尽了苦难。但父亲始终坚信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他素性乐观开朗,一路上仍然和战前家居时那样,经常给我们讲故事。很多故事是逃难途中在舟车旅舍间讲的。到内地后,暂得定居,父亲虽然整天忙于文艺抗宣工作,但有空仍然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还要我们听过后记下来,作为写作练习。”丰子恺的幼女丰一吟对此有细节上的补充,她也在《丰子恺儿童故事》一书中有一篇文章,曰《父亲和我们同在》,文中写道:“我依稀记得,其中一部分故事,正是父亲在我家的周末晚上讲给我们听的。抗战时期我家逃难到大后方,由于一路不断迁徙,我们兄弟姐妹的求学发生困难,父亲便用种种方法给我们补充教育。其中之一便是在周末为我们举行茶话会。从城里买五元钱的零食,我们团团地围坐在父亲身旁,边吃边听他讲话。过后我们必须把这些讲话按他要求用作文的形式记述下来交他修改。他称这些晚会为‘和闲会’。按我们家乡话,‘和闲’与‘五元’的音近似。由于物价飞涨,不久,‘和闲会’改名为‘慈贤会’(‘慈贤’与‘十元’的音近似)。部分儿童故事,我们正是在这些会上听到的。”丰子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后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发表,应该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听”到他所讲的故事。因为丰子恺本人对写儿童故事有自己的说明。1948年2月,儿童书局出版丰子恺的儿童故事集《博士见鬼》。丰子恺在代序中谈了自己的观点:

  我小时候要吃糕,母亲不买别的糕,专买茯苓糕给我吃。很甜、很香,很好吃。后来我年稍长,方才知道母亲专买茯苓糕给我吃的用意:原来这种糕里放着茯苓。茯苓是一种药,吃了可以使人身体健康而长寿的。
    后来我年纪大了,口不馋了,茯苓糕不吃了;但我作画作文,常拿茯苓糕做榜样。茯苓糕不但甜美,又有滋补作用,能使身体健康。画与文,好也不但形式美丽,又有教育作用,能使精神健康。数十年来,我的作画作文,常以茯苓糕为标准。
这册子里的十二篇故事,原是对小朋友们的笑话闲谈。但消化闲谈,我也不喜欢光是笑笑而没有意义。所以其中有几篇,仍是茯苓糕式的:一只故事,背后藏着一个教训。这点,希望读者都乐于接受,如同我小时爱吃茯苓糕一样。

丰子恺的家庭故事会,其实也正是本书作者所说的“课儿”的较早形式,是丰子恺为了教育儿童,对故事内容进行特别的选择,用十分亲和的方式寓教于乐。基于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古诗词句中特殊教育功用的理解,“课儿”的对象又逐步扩大到他的孙辈,“课儿”也从讲故事,发展到教授古诗词。据本书作者言,丰子恺的教学方式很特别,他善于利用画家的方便,一面讲,一面绘示意图。其实这也是丰子恺经常使用的方式。有时丰子恺还会倒过来做,比如他为家中孙辈讲日本漫画家北泽乐天的漫画,他也会在解释画册上的画作时,在页面上同时作文字“翻译”,以便孩子们在“下课”后温习时进行文画互读。
丰子恺“课儿”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本书部分“外公的课儿传统”已有十分详细而生动地介绍。给人的感觉此于丰子恺的诗词观十分相契——当年他作画,对于精彩的诗词句,“讽咏之不足,辄译之为画”,如今复将这些古诗词名句,再用现代人的生活作一次全新的观照,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就在此同时,其“橄榄味”也就咀嚼出来了。
由此,我又想起丰子恺的一幅画,叫作《世上如侬有几人》。画题出自五代南唐李煜《渔父》词。理解此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其中,挪威汉学家克里斯托福· 哈布斯迈尔在他的著作《漫画家丰子恺》中的评说:“渔夫念念不忘的是鱼,他一直是在留心注意。他的全神贯注不会因其周围世界的琐碎事物而受干扰。这是一幅有关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漫画。当然,丰子恺并不是想说钓鱼活动是一项不错的业余爱好,而是想借此表明处事要目标专一的人生态度。就其简朴的绘画风格而言,这是丰子恺好的漫画之一。画中的钓鱼竿纹丝不动地垂入水面,正是这种风格特征的完美体现。”就丰子恺漫画的形式风格而论,“这是丰子恺好的漫画之一”的评价实不为过,但就此画所体现的内容而言,我认为还应该在以上评论的基础上再补充一句:画中还表现了一种恬淡超脱的生活态度,此亦柳宗元所谓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处事态度……丰子恺十分期待自己的孙辈们也能建立起一种生活的态度。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居然特别安排了大量的篇幅来延伸“课儿”,如“外公的师友”“艺术的逃难”“西子湖畔旧事”“画中有诗”和“日月楼中日月长”,这些看似杂谈式的或记述式的文章终究还是紧紧围绕丰子恺诗词教育,可谓广义的“课儿”。这就又让我想到丰子恺的一贯主张,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原本是丰子恺自己找求创作源泉的一种态度,但却可以挪用于丰子恺诗词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极大丰富了本书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出了本书作者对待诗词学习态度,尤其是对丰子恺诗词教育的理解。
我知道宋菲君老师是一位科学家,但由于接受过丰子恺在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是还能作文,也能作画,更对丰子恺的艺术观和教育观有深入领悟。此乃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承蒙不弃,敦促为序。写上如上感想,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