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精彩书摘:

四个维度,引导孩子变得更优秀

我的好朋友希希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有一次大家聊天时,才得知原来她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并不是特别好,当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呢?成绩不好能上北大?

在我们穷追不舍之下,希希跟我们分享了她后逆袭并考上北大的故事。

希希从小就特别喜欢主持和跳舞。初中的时候,市里要举办一场优秀主持人大赛,学校选了她参加比赛,她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主持人大赛一等奖。从此以后,希希有更多机会上电视台,有更多亮相的机会,但是希希慢慢觉得,既然有更多的人知道我了,那我的成绩必须优秀,要不然被人知道自己成绩不好多没面子!

另外,主持人大赛获奖的经历也让希希觉得,只要她努力,成绩一定能够提高。

带着一股倔劲,加上勤奋,终希希考上了北京大学。

希希的逆袭故事,其实就是通过优势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很多家长在谈到如何帮助孩子取得进步、变得更优秀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改掉缺点,或者改善弱项,毕竟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里面短的那块板会影响一个人后的表现。但是,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光取决于短的那块板,更取决于木桶有无缝隙,若有缝隙,木桶中的水将逐渐泄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发力的过程,需要关注的绝不能只是一个部分。这被称为新木桶理论,它主要包含四个维度:

(1)盲目纠错,阻碍孩子成为领域内高手。

(2)扬长优势,让优势化为成长动力源。

(3)扩大底板,底层能力是成功的基础。

(4)加强桶箍,会整合才能变得更优秀。

 

盲目纠错,阻碍孩子成为领域内高手

 

家长把大量的注意力、焦点放在了提升孩子的不足上,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纠错,这样做确实能让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和改善,但是不会让孩子因此变成一个卓越或成功的人。

美国的一所大学为了了解如何快速阅读,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对1000多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进行测试,后获得了一个戏剧性的结果:

在没有教授任何方法的前提下,一般读者每分钟读90个字,而优秀读者每分钟读350个字,已经拉开差距了。后来,在教授了快速阅读方法之后,一般读者增加到了150个字,增加了近1倍,但是之前读了350个字的优秀读者增加到了2900个字,增加了近8倍。

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水平较差的读者进步会更大。但是事实证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投入回报率才是的。而且,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经历过无数的纠错后,孩子可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反而陷入更深的自卑甚至绝望当中。

由此可见,盲目纠错反而会阻碍孩子成为领域内的高手,那正确的纠错方式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家长需要找到孩子的优势,投入时间,根据反馈结果,再进行刻意练习。

 

扬长优势,让优势化为成长动力源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成三个方面来看:,什么是优势?第二,家长如何发现或判断孩子的优势在哪里?第三,如何让优势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源?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优势?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关注的是表现优势,也可以称之为生理优势和技能。当孩子被问及你的优势是什么的时候,很多孩子会说“我跑步快,我喜欢画画,我记忆能力好或我语文很好”等。其实,科学研究表明,有些性格上的优势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终解决问题。总而言之,优势可以是技能、能力、兴趣、特点或天赋等。

家长如何发现或判断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呢?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案例。

小敏,5岁开始,爸爸给他请了小提琴老师,现在已经学了7年了,琴拉得不错,但是没有激情,每次都不是特别愿意去上课。

小杰,10岁,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画画,虽然跟老师学画画有1年多了,但是进步不明显,画的画也不太好。

你认为案例中的两个孩子身上具备优势吗?似乎都不太具备。小敏虽然琴拉得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热情,不会去主动练习,以后也不太可能会在这个领域持续学习。小杰虽然对画画有热情,但是可能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或技巧,目前看来,画画还没有成为他的优势。

怎么找到孩子的优势呢?我认为需要三个条件:

(1)孩子擅长做某事,对比同龄人或自身其他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2)对某种事物天生充满了激情。

(3)愿意投入时间,并为之努力。

帮助孩子找到他真正的优势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帮助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抓住甚至创造机会,让他的优势得以施展,并且获得持续良好的正向反馈和成功体验。

《零零后》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孩子们真实的成长经历。故事中的池亦洋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橄榄球,从此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运动与未来的人生目标。他虽然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比如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等,但是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他对橄榄球的热爱。在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下,池亦洋赛场下刻苦训练,赛场上努力拼搏。终,努力得到了回报,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之后,他通过了美国某大学的申请,顺利赴美读书并加入该校的橄榄球俱乐部,他期待学成之后回国,将推广橄榄球这项运动作为自己的事业。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需要发掘和培养孩子的优势,支持孩子,给予孩子展示优势的机会,纵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是他的热情、专业、兴趣,以及所获得的成功经历,会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动力源并持续为孩子补充动力,让他变成更加优秀的人。

 

扩大底板,底层能力是成功的基础

 

一只没有桶底的木桶肯定是无法盛水的,而不结实的桶底,会在木桶盛水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因承受不了增大的压力而破损。因此,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除了桶的高度,还取决于桶底的承受力。

对于孩子而言,知识与技能就是他的木桶底板,也称为底层能力,它们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础。撇开知识与技能来谈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空洞的。

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为建构孩子的这些底层能力而服务的。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把文章读懂、理解透彻,作文课教会孩子如何去讲好一个故事,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有利于孩子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则锻炼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且数学题的求解是从已知到定论的整个过程,要掌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因此数学教育能够培育孩子的全局意识。

知名职业规划师古典老师曾提到,他有个大学同学的外甥不愿意参加高考,打算出去环游世界,做建筑师。这个孩子很清楚自己要做建筑师,并且发现建筑师和当前的课程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觉得天天做高考卷子对于成为建筑师实在毫无意义,甚至是阻碍。

古典老师当时是这么跟这个孩子说的:“我认同你对于高考的观点,但有一点我想你也许同意,在今天的中国,高考依旧是你接触到优质的建筑专业教育的路径。我们且不说你家有没有钱让你环游世界,但是其间遇到个高人愿意带你,后发现他是建筑大师的概率太低了,而且过程不可控。因此,你需要有一个方式让自己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要控制这个过程,就需要控制这个途径,就需要设计几个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就叫控制点,就好像你画弧线需要先画几个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一样。对于你来说,高考就是建筑师学习的一个控制点,也许并不是建筑师的核心,甚至有一部分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依然是控制点,人生的每一层都要设置控制点。“中学大学导师业内大师”,人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多层系统,我们没法直接跳过下一步而登顶。两点之间近的不是直线,而是阻力小、控制点多的线。”

在古典老师与孩子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一个人选择什么专业,如果想接受专业性的教育,那么高考是的途径。高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控制点。为了顺利通过高考,孩子就必须打好底板,学好各个学科。当然,对这些学科本身进行系统性学习,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表达力、意志力及共情力等。

 

加强桶箍,会整合才能变得更优秀

 

桶箍是各木板间紧密连接的保证,没有桶箍的话,木板不会自己直立起来,成不了木桶,也没法装水。桶箍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木桶装水的效果。如果桶箍太松,木板间会有缝隙,木桶就会漏水;如果桶箍太紧,超出木板所能承受的强度,木桶就会裂开。

什么是桶箍呢?

如果你的优势不足以支撑你去做好一件事情,那么就需要别人的优势项来弥补。桶箍就是用来连接各优势项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发现并学会别人的优势,整合他人的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一个自身有能力、有优势的孩子如果不去帮助别人,也不寻求别人的帮助,那么他自身的成长及对社会的贡献肯定也非常有限。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学会发现、整合他人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领导力。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力,只不过有的孩子可能具有更多这方面的特质。但是,无论孩子的潜力特征是什么,潜力水平怎么样,都是可以通过培养而不断进步的。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呢?有一个PGM工具法很有帮助,通过科学的步骤,就能让孩子的领导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1)P指的是program,项目。鼓励孩子参与学校项目式的学习。这种项目式的学习往往需要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里的成员通常有一定的分工,比如,有的孩子擅长汇报,有的孩子擅长查资料,有的孩子擅长书写,有的孩子擅长协调、组织等。在合作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锻炼了孩子了解和整合别人优势的能力。

(2)G指的是group, 团体。在团体活动或比赛中做领导者的角色。在这些活动或者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会很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别人的优势又是什么,如何做好团队管理,如何激励团队成员等。

(3)M指的是monitor, 班长。鼓励孩子竞选班干部,培养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从小学到大学,孩子能够一直担任班干部及学生会骨干,领导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事实证明,成为班干部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激发了更多的领导力潜质,包括孩子成为领导者的动机、接受反馈的能力、激发他人潜力的能力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等。

 

成绩跟不上的孩子也能轻松逆袭

 

在我所带的学生中,我发现中考前三个月参加辅导的学生多。有些家长发现孩子成绩跟不上,而且马上要中考了,就会焦虑万分,赶紧把孩子送来,想让孩子的成绩迅速提上来。还有一些家长可能会比较淡定,觉得急也没用,应该顺其自然,就算孩子遇到困难,也要让他自己去解决,不对他做出过多干涉。这种父母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受到了网络上一些伪教育理念的影响,很让人揪心。

什么是顺其自然呢?比如,南瓜本来是椭圆形的,如果在外面加了一个方形的罩,让南瓜长成方形,这种改变南瓜天性的做法,我们都知道不叫顺其自然;但是,另一种情况就容易被忽视:瓜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除草了而不去除草,需要施肥而没有施肥。瓜在成长的过程中有需要的时候,你什么都没有做,却说这是“顺其自然”,那么这个瓜肯定不能茁壮成长。

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而饱受挫折的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只说“顺其自然就好”,那么孩子接下来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是不是积极送孩子来参加辅导的父母就做对了呢?也不是。他们知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需要帮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摆脱这种情况。但是因为过于焦虑,他们没有去找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原因,而以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不去问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是告诉孩子应该去做什么。这种教育方式看上去积极主动,但是并没有用心思考,是没有智慧的行为。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先自己稳住情绪,帮助孩子找到成绩跟不上的确切原因,这样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这可能需要良好的沟通(可以参照章第二节关于四个沟通密码的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问题通常都能变得清晰。

至于孩子成绩跟不上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孩子自信心不足,学习上遇到困难总是退缩。

(2)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提升成绩。

(3)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理解能力差,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导致成绩落后。

关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好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会提供系统的方法和工具。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种情况。

孩子自信心不足,出现学习畏难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没提前预习,导致进度跟不上,又或者上了高年级之后,老师讲得太快,内容太多,造成孩子跟不上。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帮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以使用换框法则。

首先,在孩子遇到学习跟不上的问题时,我们不要给这件事贴上负面标签。例如,当你跟孩子说“因为你没上课外辅导班,所以你跟不上”。这个“因为??所以??”的句式是一个非常定性的句子。当你把原因说得很确定了,好像没有办法可以改变,那么“所以”这个词后面的结果就像是必然结果,更没有办法改变了。

“因为”的部分你改不了,“所以”的部分你也改不了,那么这句话有什么用呢?只会给孩子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除了给孩子的学习困境找一个借口,没有任何作用。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与孩子对话的这个句式就要有所改变—打破原有的框架结构,换成新的句式。把前面的“因为”去掉,在句子的后面加“因为”,例如:“虽然你没上课外辅导班,但是你可以跟得上,因为我们可以把每一节课都先预习一下,这样上课就轻松多了”,或者可以说:“虽然你没上课外辅导班,但是你能跟上,因为你可以在家里多做一些练习。”

这种打破原来的句式框架,把负面的“因为??所以??”改成正向引导的“虽然??但是你可以做到,因为??”。这就是换框法则。

换框法则的原理就是打破原有的负面因果关系,把原来的那个“学习跟不上”变成“能跟上,因为我可以做好很多事情”,这样孩子就有了改变的方法,我们也能找到改变的力量。

为了对这个换框法则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我们换个问题再来看看。

“孩子刚上初中,老师讲的内容一下子增多了,因此跟不上。”这又是一个负面因果关系句。初中内容太多是实情,这样说的话,“跟不上”好像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一样。如果这样说,这个孩子就真的改变不了了。

但是如果我们用换框法则进行转换,可以这么说:“虽然刚上初中,内容一下子增多了,但是你可以跟得上,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学习时间,多学习一下新的科目,多做一些练习题。”又或者说:“虽然内容一下子增多了,但是你可以跟得上,咱们排好时间,每次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当天就复习,这样两个月下来就能找到感觉了。”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去探讨他需要为学习做出哪些改变和准备,是要改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还是时间管理模式?与孩子一起探讨,仔细思考,然后用换框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换框法则对于家长来说也同样适用。比如,在妈妈用换框法则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她不再受负面情绪所影响,她的信念、心态发生了变化,她对孩子的期望变了,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到,那么她的神情、动作、音调都会发生改变,向孩子表达“孩子,妈妈相信你做得到!就算你暂时做不到,妈妈也相信你会找到方法来做到”。当她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孩子的时候,孩子才会真的去找方法,并且去验证这些方法是管用的。

当你引导孩子找到了方法,让他自己跟上来的时候,也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种信念,那就是只要我找到了方法,我便能够跟上。以后遇到再多的困难,他都拥有逆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