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这是我本写给健康人的癌症科普书。
在过去的两年,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本书应该写什么?从2013年到现在,我写作了近千篇关于癌症的科普文章,也出版了四本书。我的前两本书《癌症·真相》和《癌症·新知》,主要介绍了癌症的基础生物学原理、前沿科研和新药,并澄清了一些常见谣言。我也讨论过一些“非科学”的话题,比如是否应该告诉患者自己得了癌症的消息。一般的癌症患者和家属,看完这两本书应该就对癌症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不那么陌生,也不那么恐慌了。
如果说前两本书是总论,尽量做到覆盖广,那接下来的两本书,《深呼吸》和《她说》则是专门针对中国男性和女性分别发的癌症——肺癌和乳腺癌的详细解答,尤其聚焦于肿瘤的精准分型和新药治疗。
这四本书都挺受大家的欢迎,销量不低,也得了一些科普方面的奖。但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呢?是按照癌症类型继续写下去,比如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还是写更多的前沿疗法,比如细胞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电场疗法?这件事我一直没想明白,所以完成《她说》后,我迟迟没有启动新书写作。
有一天,在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超级好消息,17种抗癌新药进入医保,价格降幅超70% !》页面出现了一条留言:“菠萝,我爸爸生病后我就一直看你的文章,每次你介绍新药,都给了我们很多希望。但我近不敢看了,因为这些新药太贵了,即使有些药进了医保,从两万元一个月,降到四千元一个月,老百姓还是吃不起。有时候我真的希望自己不知道有新药。”
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从2018年起开始全职做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专注于儿童肿瘤公益。随着我参与公益的时间越来越长,接触的人群越来越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上述现实。近,我们对肿瘤患儿的家长做了一个调研,发现他们大多数的家庭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下。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每个月几千块甚至上万的抗癌药,确实吃不起。
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晚期癌症患者的命运。一些本来被判了“死刑”的患者,由于新的靶向药或者免疫药的出现,能成功带瘤生存很多年,甚至实现临床治愈。这当然是好消息,但对很多患者而言,这意味着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们经常说生命是公平的,是无价的,但现实社会并没有这么理想。
很多时候,有没有钱成了决定患者生活质量,甚至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很多抗癌新药动辄需要用两年,患者没有十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存款,极难支撑。比没药更难受的,是有药却用不起。这种现象被称为抗癌药的“经济毒性”。怎么办?
有人说药品应该继续降价,好降到一个月几百块钱。这固然能解决短期支付问题,但属于杀鸡取卵。因为药企本质上是商业机构,是需要盈利才能持续运转的。每种上市药品背后,都是无数的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动辄上亿元的研发费用,所以既要保证药品质量,又想要白菜价是不可能的。
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创新本土企业带来的市场竞争,目前中国的抗癌新药价格,其实基本上已经是全球了。过度压价,很可能会导致药企失去创新的动力,终的结果就是彻底没有新药。
抗癌药支付的博弈,就像一局麻将。政府、患者、药企,甚至医院,各方都想赢,但注定不可能所有人都开心。不管我们多么努力,收入低的老百姓一旦得了晚期癌症,很多人就是没办法从疗法中获益。不仅中国如此,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难道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科普怎么能帮到更多人?
有一次和好朋友聊天,我说出了自己的这个困惑。他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菠萝,能不能换个思路:既然解决不了晚期癌症患者用药难的问题,能不能专注于解决中国晚期癌症太多的问题?”
一下子,我豁然开朗。
是啊,中国在癌症方面的问题,不是癌症多,而是癌症致命。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并不算高,排在世界第50多位,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但我们的问题是癌症死亡率特别高,排在全球前10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晚期癌症患者比例特别高,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人谈癌色变,就是因为很多人一去医院就发现已经是晚期,治疗效果不好,甚至到后人财两空。
传统医学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通过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不得晚期癌症,甚至不得癌症,才是目前解决抗癌药“经济毒性”的方法。想通了这件事,我就开始着手写这本和以前不太一样的书。
虽然都是讲科学知识,但以往我的书讲的是癌症的前沿治疗,主要对象是癌症患者和家属,希望给他们带来希望。而这次,我想面对更广阔的人群,详细解析癌症的科学预防,希望让更多人远离晚期癌症。
如果你关注健康,希望远离晚期癌症,这就是写给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