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序:沈克尼:奇人与奇书 / 乔良

 

人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人,有的人你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些人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人们喜欢说这是缘分,我不信,我只相信气味相投。

 

我与克尼兄,属于前一种。我们相识于整整二十年前。当时我刚刚写出自己部长篇小说《末日之门》,克尼兄甚为激赏,并为之写出了拙作所收获的篇评论。于是我们得以相识,然后是二十年的惺惺相惜。

 

我强烈喜欢这个一天兵没当过的人身上透出的那股子标准军人气质。说真的,我始终认为克尼兄比我们军队中的大多数军人更像军人。

 

这不仅表现在你任何时候见他都衣着整洁、皮鞋锃亮,站有站姿,坐有坐相,每次见面总是先向你致以标准的军礼——仅这一点,克尼兄已足以让不少所谓的军人汗颜,但这还不是我喜欢他的理由;我喜欢的是克尼兄身上浸透骨髓的那么一种军人情怀和军人眼光。他是一个透过瞄准具象问题、透过望远镜看世界的人。

 

克尼兄的不同凡响在于,他能从“海钓爱好者”和“登山爱好者”的专业书店里,一眼就发现“潮汐表”和“登山者专业地图”,发现它们的军事价值,而常年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却未必有这等眼光,只能在克尼兄的“发现”前自愧弗如。

 

他能以年近花甲之躯,仅凭一个指北针,就带领一众青年男女,以山地行军速度,徒步翻越贺兰山,从宁夏走到内蒙古,再寻另一条路,从内蒙古返回宁夏。他能走进军事博物馆,随便扫一圈,就指出哪件武器的标签写错了,哪把日本军刀是“曹刀”而非将佐刀;特别是,他会告诉你,那把格外引人注目的军刀,肯定不是冈村宁次本人的佩刀。

 

如果你还有机会到他家——那个我称之为“军需库”的地方——参观,你更会大开眼界,惊呼自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军用望远镜。从 150 年前的单筒望远镜,到“二战”时日军的炮队镜;从古老的德国“蔡斯”和“葛尔茨”,到今天的国产“95 式”望远镜;从测距仪到瞄准镜,应有尽有:整个一座私人望远镜博物馆。据说其中有几件珍贵的藏品,让军博的人都羡慕不已,欲索不得而耿耿于怀。这样一个人,够不同凡响了吧?但这仍然不足以概括克尼兄的不同寻常。作为一个从未服过一天兵役,却能先后在装甲兵指挥学院、陆军参谋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进修,学习军事理论,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写出我军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野外生存》(至今被奉为我军该领域教材),荣膺1997 年度“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模范”,并终被特批为陆军预备役军官,由中校晋升上校、再由上校晋升为大校的人,这些经历也仍不足以说尽克尼兄之“奇”。

 

在我看来,他令人称奇之处,是他乃当下中国首屈一指的研究日本侵华战争“兵要地志”的专家。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是“”,没有“之一”。

 

关于这个听上去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结论,我不想与人争辩,只想让不服气的人,打开这本书,一翻便知。

 

打开这部积克尼兄数十年之心血的专著,你将看到的不仅是“百年来日本对我京畿的军事窥探”,“‘中村事件’与日军‘满蒙’兵要地志”,“‘五号作战计划’与日军川、陕兵要地志概说”,“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日军兵要地志中的国民性和统治资料”等这样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标题和它的内容,更让我们洞悉,远在我全体军民奋身而起、浴血抗战十四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里,这个觊觎华夏大好河山已久的近邻,就已把其攫取的黑手,伸向了我们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份份地搜集情报,一张张地绘制地图,及至“九·一八”后侵占东北、“七七”后侵华战争全面打响时,日军对中国兵要地理的了解,常常在中国军队的战地指挥官之上。这是何等让人痛切的事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中期与日军大打小打、会战决战、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捧起克尼兄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时,我能感到的不光是书页的沉重,而是有一种掂量沉重历史的感觉。我相信克尼兄在过去几十年间从各种书刊的只言片语中搜集素材,到日本讲学时把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都掏出来影印日本人手中的资料,以一次次攀爬和翻越西藏高海拔雪山和宁夏贺兰山的艰辛和毅力,呕心沥血写出这样一部看似只为专业人士写就的著作,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填补一项国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一个战史及“兵要地志”的痴迷者的心愿,而是意在用他睿智的目光,穿透战史的迷雾,用一部专业性和可读性都同样强的专著,给生逢盛世、自我感觉良好的国人敲一记警钟:抗战胜利已七十周年,但亡国之痛,绝不能忘,亡国之险,仍未解除。特别是在当下,国门外群狼环伺之际。

 

人们喜欢说,历史如镜。克尼的书,就是一面镜子。尽管书中无一字批评当时的国人和军队,甚至无一处进行中日比照,但却处处让作为后人的我们羞赧和惭愧,因为克尼兄把对手的作为变成一面镜子,竖在了我们面前,照出了我们与对手的落差,使我们知道了历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只能会这样。一支连自己的“兵要地志”理论都没有,甚至连“兵要地志”为何物都不懂的军队,怎么可能不打败仗?而如果后人不能汲取前人用血写就的教训,那么,失败就还会在前面等我们。

 

作为军人,尤其是当代中国军人,除了牢记历史的沉痛,更应从书中汲取远比一个警示要多得多的东西:历史使命、军人职责、国家利益、进取精神,后还有“专业水准”。这四个字放在后,却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军人失去了专业水准,前面的任何一条,都将无法达标。

 

而什么是专业水准?看看克尼兄这部著作(他正是以这部专著中的内容折服了日本同行,并被两度邀请到日本外邦图研究会和早稻田等大学做专题讲学),看看书中他所叙述的我们的敌人和对手的专业水准,再想想八十多年前那些兵败如山倒的时刻和情形,我们就会懂。

 

今天,中国的周边乱云飞渡,东海、南海更是波涛汹涌。一百二十年前,我们在东海首次败给了那个扶桑之国;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国家再次被同一个敌人蹂躏。一败再败,中国人的精神并没有屈服,对此,我们一直引以为傲。但,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仅有民族自豪感是不够的。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砖砌土筑的长城挡不住敌人,空泛的民族自豪感也同样挡不住敌人。能挡住敌人的,是同仇敌忾的意志、常备不懈的警惕、真金白银的实力,后还要加上像克尼兄这样着眼于国运、执着于专业、沉浸于细节的有志之士的奉献和努力。当年,日本那些武士的后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正是凭借他们率先写出的《用兵的观察》《一读必胜》等兵要地理文章,拉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回望历史,克尼兄告诉我们的,是过去,也是未来;是教训,也是启示。

 

谨以此文为克尼兄作序,并向这位中国军人尊敬的人致军礼!

 

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 乔良

2015 年 8 月 14 日于夕照寺

文摘之二【章节选读(第十一章)】

十一、中国军队缴获的“孤本”——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

 

 

1945 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11 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派陆军第六十二军、第七十军接收台湾,并成立台湾警备总司令部。蒋介石和台湾受降主官陈仪都曾留学日本学军事,深知日军对兵要地志的重视。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二处(情报)收缴的日军文件资料中初没有《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一书,后根据情报得知,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部(即所谓“台湾军”)曾于 1945 年 2 月间在台北监狱工厂“刑务所第二十二号制造工厂”印制了 210 册《台湾兵要地志概说》。在国民党军队抵达台湾之前,日军将机密资料大多焚毁,仅存的一部被国民党军队寻获。1947 年 5 月,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将此书翻译、印发作为参考,认为此书是日本侵台以来至 1943 年间的 50 年资料的积累,“内载台湾各种兵要地志颇为精详”。此书也曾是蒋介石的案头之书,他去世之后,此书移送其纪念馆陈列。

 

《台湾兵要地志概说》全书分为概说、地形及地质、气象、交通、通信、航空、卫生、宿营及给养、电气、附属岛屿,共 10 章。文字部分的内容较日军参谋本部编制的中国其他省份的兵要地志概说要多。翻译成中文后,附表有 137 页,而 14 种附图是文字的重要补充。其中有地势概览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主要港湾图、月别雨量分布图、铁路线、电信电话线路、飞机场、土著居民分布、给水状况图等,以及 13 幅台湾兵要地志图和 6 幅横断道兵要地志图。作为附录另册的有潮汐及潮水高度表。有人说:“一部台湾糖业史,就是一部日本殖民史。”书中有 36 幅甘蔗田位置图,由此可知当时甘蔗在台湾经济上甚至军事上的地位。

 

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从用兵作战角度评述台湾的主要有两处:一是章“兵要地理之一般视察”,即“用兵的观察”;二是附图“横断道兵要地志图”的文字说明,但军事评述粗浅。书中其余各章节内容多是资料数据的堆砌,很少有军事利弊的评说。

 

1.日军对作战的分析

 

日军认为,台湾西部可容大部队机动,而山地陡峻,交通阻碍,大部队难以统一运用,但适于游击作战。

 

11–1 日军侵占中国台湾时期的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大将

 

我看到日本“台湾军”在其兵要地志中对台湾山地“3000 米以上的高山有 62 座”的记述时,颇感惊讶。熟悉台湾地理的人都知道,台湾这个海岛,“拥有 200 多座 3000 米级高山,相对于台湾 3.6 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来说,高山密度之高,位居世界。仅中央山脉 3000米以上的高山数量即有 180 座”【〔1〕杨建夫著:《台湾的山脉》,台北,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 年。】。

 

台湾被日本占领达 50 年之久,日本曾先后测绘了 6 套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日本人先从大地测量开始做起,在台湾全省建立了完备的三角点测量网。据说日本测绘的 6 套地形图较为精确,依年代为:1895—1896 年间测绘的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地形图;1904 年测绘完成的二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堡图(共计 466幅);1905 年以台湾堡图为底图编绘完成的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地形图(共36 幅);1907—1916 年间测绘完成了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蕃地地形图(共 68幅);1921—1928 年间测绘完成了二万五千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地形图(共 177 幅);1924—1938 年间又完成了五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地形图(117 幅)。【〔2〕参见沈克尼著:《我手中的战利品——侵华日军地形图和测图教程》,《轻兵器》,2005 年第 10 期。】

 

我慨叹,日本军人作了大地测量,会在兵要地志这种仅供军队领导机关使用的作战资料中犯如此低级的统计错误?

 

我在日本学人中生胜美的文章《地域研究和殖民地人类学》中看到,1945 年 3 月“台湾军”调查兵要地志时有个叫国分直一的二等兵掌握民族学知识,即派他到宜兰沿浊水溪上游依地图徒步勘察,将预想美军登陆的地段进行兵要地志项目调查,并注记在地图上。【〔1〕[日]中生胜美著:『地域研究和殖民地人类学』,『地域研究论集』vol.2 no.1,1999 年 3 月 10 日。】或许台湾兵要地志中的错误之处就是源自这些非专业人士?

 

2.日军对给养和“危害预防”的认识

 

《横断道兵要地志图》的文字概述中提道:

 

指挥掌握 通过山道多成一列,到处有山崩和铁索桥,多人徒步通过很危险,而且需相当时间;中队(连)以上通过山道纵列长,不便掌握。给养 山间无大村落,露营不可能,部队应携行燃料,有时还须带饮用水,高山炊事须带高压锅,高山夜宿,即便在夏季也需冬衣毛毯。

 

11–2 日本“台湾军”司令部

 

当今台湾的求生专家都十分强调山地慎防失温。失温是指人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身体丧失过多的热量后体温逐渐降低,生理机能随之减弱,甚至导致死亡。台湾虽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而冬季却易发生寒潮,一旦发生似万马奔腾,侵袭中央山脉北部山峰。“台湾军”认为,应对猝不及防的寒潮,要多带御寒的衣服、雨衣,及时择地休息;遇浓雾更应停止一切活动。抗日战争时,有两则类似战例。1937 年 8 月,正当夏季,侵华日军筱原混成旅团被紧急派往华北察哈尔方向作战。时任关东军第二师团长的冈村宁次因熟悉中国兵要地志,不顾该旅团官兵着夏装的一再请求,严令全旅着冬装出发。地处高原的察哈尔不久便冷起来,其他着夏装的日军部队全都挨冻。【〔1〕参见沈克尼著:《台湾军队的野战生存训练》,《轻兵器》,2003 年第 8 期。】另外,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军霍揆彰部与侵华日军激战于滇西的高黎贡山。由于霍部对当地兵要地志调研不够,有不少士兵在山上因衣单而失温冻死。因而日军台湾兵要地志中关于“高山夜宿,即便在夏季也需冬衣毛毯”的记述,是对热带高山立体性气候的正确认识。

 

日军在《横断道兵要地志图》“危害预防”一章中提到,密林中湿滑生苔的路面穿草鞋为宜,并要求注意毒蛇猛兽,特别提到慎防水源中的水蛭。

 

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文字中提到“横断道兵要地志图”,但并未附在书中,其应属日军绘制的台湾兵要地志图的专题图。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还有一套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台湾兵要地志图》,共 12 幅,其军事要素记述标绘详细。此图为冈村宁次在战败后送给蒋介石的。1949 年 12 月,此图为中共地下党从国民政府国防部三厅密室中携出送照相馆拍摄并送出。

 

3.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节选

 

为较全面地了解当年日军如何以“用兵”的角度看台湾,下面将《台湾兵要地志概说》章“概说”全文摘录。此书系当年国民党军队翻译,半文半白,原文标点照录如下。

 

一、兵要地理之一般视察

 

(一)地形及地质

 

  1. 概况

本岛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中央山脉纵贯南北,划分东西,东部与西部面积为 1 ∶ 2。西方平地广阔,虽可容大部队之机动,而山地地势峻峭,阻碍交通,大部队统一运用,自甚困难,但适于持久游击战。

东部、西部两地间之交通输送,惟赖船舶及迂回南北之汽车路,且该路有暴露于长距离海岸之缺点,故对于东部各地须有离岛作战之准备。

 

  1. 山地

中央山脉为本岛之脊梁,与此平行者东有海岸山脉,西有新高山脉、阿里山脉,3000 公尺以上之高山 62 座,地势极为峻峭。高山地带1.6 万平方千米,即俗称为蕃地,置于行政区域之外。该处并无完全道路,即驮马亦不便通行,自东至西之横断数路,仅可容徒步军队通过,且须横越 1700—3000 公尺之高地。冬季常有积雪,高山草地及针叶树林地带,徒步军队虽可通过,而阔叶树林地带以外之原生林,及二次林地带后生树藤蔓等异常繁茂,非经采伐,则难通过。

 

  1. 平地

平地之大部分,位于西方,由大肚溪至台南附近一带,地势尤为平坦广漠。本岛平地之大部分,乃为水田,此外为灌溉用之水池、水路、沟洫、河川,对于路外之军队运动,甚有影响。海岸地区之耕地防风林、部落之竹林道树等,均有利用价值,但于展望妨碍亦大。中南部各地蔗园甚多,情形亦同,甘蔗生长期间,约在 8 月至翌年 3 月。

 

  1. 地质

水成系统为发达,冲积层、洪积层地带固不待论,即岩石亦多脆弱,虽易于构筑工事,殊虞未必坚固。

 

  1. 道路

平地一带道路网,虽甚发达,而少桥梁,以致雨季交通常受阻碍。固有汽车路本质虽佳,新建道路尚未完整,而山地道路发达尤缓。

 

  1. 河川及湖泊

因地势关系,河川多急流,每值大雨冲刷,岩石、砂砾滚滚而下,巨大河川,多成为广漠之沙滩,桥梁不能随道路发达,此为其主因。但干爆季节,可设徒涉地点。新竹县辖有灌水用蓄水池 14000 余处(总面积 8000 余甲),台南县海岸有 10000 余甲之养鱼池(一池约五甲)。为各该地形之特异性,对于作战运动甚有关系。

 

  1. 海岸及港湾

登陆较易之地点,为新竹海岸,高雄、鹅銮鼻间,新港、大武间,花莲港附近及兰阳地区海岸,其他概不适宜。但全线登陆,殆非不可之事。

可容 10000 吨船舶之港湾为基隆、高雄、马公及苏澳,但大船可靠岸之处,仅有基隆及高雄两港而已。花莲港可容 3000 吨以下之舰船,西部海岸可停泊帆船、渔船等之港湾甚多。

 

(二)气象

本岛气候,亚于热带,而因拥有高山地带立体气候与温带相近。

 

  1. 温度

全岛平地平均温度 7 月约 27℃以上,2 月约 17℃。高温期间甚长,且温度亦高,故感闷热疲乏。北部各地,冬季冷湿,对于此点卫生尤其宜注意。

 

  1. 降雨

全岛雨量夏多冬少,高雄县、台南县夏冬雨量之差显著,台北县各月雨量类多平均。视察各月降雨日数,台北县以 12 月—来年 3 月为多,雨量虽不及夏季,而阴雨连绵,此为北部之雨季。

高雄县及台南县,5 月—9 月之间,雨量及降雨日数均多,此为南部之雨季。10 月—来年 4 月为干季,6 月—8 月雨量特多,河川水涨,交通殊多阻碍,而干季与此相反,雨量极少。花莲县每月降雨日数似北部,台中县则近于南部,新竹县、台东县类多平均,而山地则一般多雨。

 

9 月至翌年 5 月间,东北风劲,冬季尤甚,海上波涛汹涌,小船航海不易。7 月—9 月间,为台风季节,平均雨次,多则六七次,4 月—6月为一年中平均之季节。

 

  1. 航空气象

东北风季,北部海面陆地及台湾海峡一带,暗云低迷,飞行困难。夏季大雨,亦多阻碍,但仍可飞行。岛内岛外各地往来,全年多属可能。唯高山地带多雾,航空气象,不安定。

 

  1. 潮汐

涨落之差海岸全线 1—6 米,以新竹县后龙附近为。

 

(三)交通

西部平地一带,交通为发达,基隆、高雄两港相连之铁路,及其支路所有官私“公共汽车”路线,均甚发达。台中以南之平地一带,有糖厂铁道网,尤为该处交通机关之特色,于军事上甚有价值。东部各地,交通线之发达,远不如西部各地之速。

 

(四)通信

有线通信,除总督府递信部所管电信电话线外,有铁路专用电信电话线,警察专用电话线,电力公司、制糖公司等民间所有之电话线,范围广者,为警察电话,遍设于行政区域内各地以及蕃地各驻在所(岗警驻所)。无线通信,近亦已相当发达。

 

(五)飞机场

飞机场之建设,前年以来大有进步,目下陆海军及民间飞机场,共有 60 余处。

 

(六)卫生

本岛居民卫生思想,甚为进步,医疗设备,亦大有改良,但尚未达令人满意之程度,呼吸器病甚多,伤寒及赤痢尚易于传染,不可忽视。“疟疾”为风土病之一种,以东部及南部各地为甚,防遏成绩虽著,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有再起之倾向,需注意。

 

(七)宿营及给养

平地虽便于宿营给养,而山地人烟稀薄,适与此相反。

 

  1. 粮食

就台湾全岛而言,目下主要粮食,尚无不足,而制豆酱及酱油原料所需之豆类不足,乃至粮食上之弱点。

 

  1. 给水

海岸之一部分,虽有水质不良,及干季缺水之事,但尚不感困难。

 

  1. 燃料

海岸一带平地燃料不足,以台南县海岸及澎湖岛各地为甚。

 

  1. 饲料

大麦、燕麦等,饲料之产量极少,冬季北部寒冷,南部干燥,供给鲜草,均甚不易。

 

二、资源

 

(一)农产

本岛为农产资源之宝库,米、糖、山芋以及纤维油料等,虽对于战略大有补助,但该岛化为战场,资源功力不足,遂使主要粮食之生产,亦受相当影响。蔬菜产量,冬季虽甚丰富,夏季锐减。

 

(二)畜产

以猪为大宗,鸡鸭饲养亦多,但因近来饲料不足,产量锐减。水牛、黄牛供农耕及曳车之用,马在岛内生产甚微。

 

(三)林产

扁柏、红桧等品质特佳之针叶树以外,并出产榉、 类各种阔叶树。

 

(四)水产

食盐 28 万吨,工业盐 19 万吨。近海鱼类虽甚丰富,因燃料不足近产量锐减。新竹县淡水养鱼,台南县海水养鱼事业,均甚兴旺。

 

(五)矿产

为煤,每年产 200 万吨(埋藏量推定 4 亿吨),石油仅 3000 千升(kilolitre,原油),产量甚微,此外并产金、银、铜等。

 

三、地方特殊状况

 

(1)土著

所谓土著者,乃日人据台以前在此居住之诸民族也,大别之为汉族及高砂族(高山族)。汉族按其原籍分为闽族(福建居民)与粤族(广东居民),复细分为七系,此等汉族人数,约占本岛全体居民之九成,通常称本岛人乃指此人群而言,与高砂族有别。广义土著之全体,概称为本岛人高砂族为先来本岛居住之民族,其种族有八,但其中唯有平埔一族系自汉人移住之时始接壤交通,或介在其间居住平地,其风俗言语等同化于汉人,文化程度亦较其他种族显有进步,故与通常之高砂族有别,高砂族乃 300 余年前汉人领有本岛以前分布于全岛,而逐渐退入深山,但就理蕃政策而言不宜使其居住深山。民国二十一年以后,怀柔、强制两策兼施,拟定每年移住计划近于平地,或集团移徙于交通较便之地,其性质至为淳朴直率。

 

(二)居民地

本岛市区,多已改正,对于狭隘不洁原有市街,虽已大加整顿,但各地小市街则多未脱旧态,此等市街,人家栉比,街衢狭隘,内部交通甚为不便,故为据点之价值极少。村落四周,因防土匪来袭,内外均以有刺竹林围绕,阻其通过。盖因日人据台时屡遭以村落为据点之少数敌人之攻击,而甚感困难,故有此种设备。近来虽芟除甚多,但仍不失为本岛地方部落之一特征,又于村内及其附近,处处凿有小池,用以饲养水牛及鱼类,而村内小池蓄积污水,污秽特甚,亦为障碍物之一种。又防猪只奔逸,往往在邻接小路或村口植以竹栅,拔除虽非甚难,而斥候急待通过村落时,则应注意。村落情况,已如上述,故于战术上,市街及大村落无妨视为一障碍物,加以利用,以竹丛围绕之村落,亦可用为据点。

 

(二)《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中的缺略和“精详”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翻阅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这部被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孤本”。因为侵华日军所谓“台湾军”曾出过一些军事“干才”,诸如被日军捧为“作战之神”的“台湾军”研究部主任参谋辻政信大佐(上校)和林义秀大佐共同编写的南方作战“极密”手册《一读必胜》。【〔1〕参见 [美]亚瑟·查齐著、胡修雷译:《图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肆虐的太阳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4 年。】这本印发了 40 万本的小册子,战后被日本的战史编写者吹嘘为“作战的宝库”(详见该书《日军海南岛兵要图文与〈一读必胜〉》)。又如,我见过“台湾军”编写的《东粤地区(汕头附近)兵要地志》,其地形对作战行动影响的评述,较其他“现地军”即侵华日军一线部队编印的中国大陆兵要地志要详细。

 

然而《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一书,并非像国民党军队翻印者所说的处处“精详”。此书与日军当时参谋本部或大本营陆军部,以及所谓“现地军”的中国各省兵要地志相比,在“概述”即“用兵的观察”中少了为重要的“作战路”文字说明,仅在附图中有“主要道路网”。相比而言,如日军《广西省兵要地志概说》罗列了广东至广西、法属印支(越南)至广西、湖南至广西方向多条作战通道的起止、里程,以及沿途地形。又如《湖南省兵要地志概说》罗列要地长沙、衡阳的进攻通道,以及湖南通向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方向的各条作战通道的通行和被破坏的情况。或许是台湾已被日军占领长达 50 年之久,不存在攻取的问题,书中仅有“道路”一节,而且仅是以下几行文字:

 

一、本岛固有道路,乃通于村落、山林、耕地之天然道路,近年开通南北纵贯道路,而西部平原地带之东西路线整备特速,但通于南北之路,所经河谷东西分流,且流水状况特殊,桥梁架设困难,致发达甚缓。

二、本岛道路之弱点如次:西海岸南北路线:1. 西螺溪无桥梁,涨水时不可不迂回,以至于上游之集集(地名)。2. 下淡水溪桥为水涨时,东西联络之路。横断(山地)道路此路用以理蕃,现修理尚未完竣,且有铁线桥(吊桥)多处,驮马不能通过,然此横断道路乃东西作战上之交通路,修理扩张,刻不容缓……

 

不仅是道路,桥梁更是在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中重要缺失。对于台湾地形,我用“山纵川横”四字概括:台湾山脉都是南北走向,河川都是东西流向。山川一纵一横,便形成了众多的关节点 ——桥梁。在昭和八年,即 1933 年,日本所谓“台湾总督府”编印的日文《台湾事情》中“道路桥梁”记载,当时台湾建成和计划中的桥梁有 800 座,并列表登记了其中 44 座桥梁的位置、长度、结构。如基隆、屏东纵贯道,长 50 米的石牛溪桥为钢筋混凝土桥;台中、竹山道,长为 243 米的浊水溪铁索吊桥等。另外,《台湾事情》用了若干照片作插图,而《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一幅照片没有,是否是“台湾军”以防御美军为主的观念使然?这一点迥异于以苏联为主要假想敌的日本关东军编制的兵要地志,以及 1937 年以后日军参谋本部印发的中国战场各省的兵要地志概说之类的作战备考资料。

 

通过对比《台湾兵要地志概说》和《台湾事情》两书,我充分理解了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大将为何将“满铁”调查部的资料和其他一些地志作为中国战场各省兵要地志的补充的原因。

 

11–3 著者收集的1933 年“台湾总督府”编印的《台湾事情》(书影)

 

台湾地形多山,而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却无山地的专门介绍,更不要说对山地的攻防战守的评述了。但该书对台湾的河流十分重视,并将主要河溪概要罗列如下:

 

11–4 日本《台湾事情》中的桥梁附表

 

  1. 宜兰浊水溪

由南湖大山泻出宜兰平地,东港附近河口虽有沙洲,而载重百石以内之帆船,则须待满潮时,出入东港泊地,宜兰附近下游可驶载重 20石之小船。

浊水溪宜兰河(浊水溪支流)平水季节,由干路附近向上游徒步虽易,而浊水溪水量,则较宜兰河稍大。

 

  1. 淡水河

容纳基隆河、新店溪及大嵙崁溪诸流而出淡水,水量多而水流速度颇缓,受潮水涨落之感应,台北附近潮差为 1.5 米,基隆河上游部分流寮溪底,两岸处处绝壁,下流速概不甚急,八堵附近上游有徒涉地点,下游水量甚多。至松山附近一带,处处有徒涉地点。但两岸形成 5—10米之断崖,河水远低于平地,且甚迂回,故成为此谷地内之大障碍。松山下游河面渐广,水落季节,可发现徒涉地点。

新店溪,新店上游深谷急流,山根到处激突,迂回成为险崖,新店下游处处虽有急湍,而流速渐缓,景尾附近下游可通河船,新店下游处处有徒涉地点。

大嵙崁板桥下游,无徒涉地点,上游可驶载重 10 石之河船,而至大溪。

 

  1. 凤山溪及头前溪

两溪在旧港附近流入于海,平时水量虽少(头前溪较凤山溪稍多),而水急且大,涨溢殊甚,一时交通为之完全杜绝。但水落亦速,凤山溪新埔附近上游左岸,殆成一派断崖,头前溪新竹附近,下游不能徒涉,二重埔附近上游左岸 2 米左右之断崖甚多。

 

  1. 中港溪

于竹南附近通海,由斗换坪附近上游通峡谷间山根到处激突,成为断崖,斗换坪下游水流甚缓,除铁道桥东方左岸断崖外,两岸低平,水量甚少,除两岸断崖部分外,平水时可徒涉。但有河口以至铁道桥,须视潮之涨落为准,潮满时不能徒涉。

 

  1. 后龙溪

自后龙通海,水量少而流缓,到处可徒涉。但至后龙附近为止,则以潮之涨落为准。满潮时不能徒涉,两岸概多低平。

 

  1. 大安溪

源发于中央山脉,大霸尖山附近,西流至于卓兰附近,始可望见西方平地。卓兰下游铁砧山附近有河床约 5000 米,宽 1000 米乃至 4000 米,砾石大可一尺,时见巨岩累累。下游处处土沙混积,茅草杂生,而一般河床多属赤露,毫无遮蔽。两岸多崩坏断崖,即平地部分亦达 4.5 米,乃至 20—30 米之高。临河岸之高地,多从山巅崩坏,直抵河床,右岸状尤雄奇。由铁砧山附近以至下游河口一带,河水恰似扇形,有若干支流成为三角河碛。平水时到处可徒涉,此处流积砂砾,两岸平地隆起,河床间之地区为隐蔽之村落及耕地。各支流之两岸,多为榛莽,间以石砌防堤,军队运动甚受阻碍,步兵以外,不能随处作路外之通过。

 

  1. 大甲溪

发源于次高山之南,而西流至东势附近,乃出平地,东势下游状况与大安溪完全相同,左岸丰原附近约 3000 米间无断崖,且多隐蔽,与大安溪同,为守军在本岛西部南北作战战术上之大障碍。

 

  1. 大肚溪

大肚溪在乌日附近,与埔重、南投、台中平地诸流汇合而大增,其水量流向西北至塗葛堀附近通海,流速常缓。乌日之东方五张犂下游约六重间可通舟楫,乌日下游平水时,处处有徒涉地点,但其位置常随水流变动。

 

  1. 浊水溪

浊水溪与中央山脉发源之若干溪流在水里坑汇合,水量渐大,一至平地,即向西南分为多数支流。本流则向西北(恰成喷射状)流入台湾海峡,其主要者为西螺溪、新虎尾溪、虎尾溪,是本岛之大河也。自水里坑附近至下游铁道桥一带,多为激流,且河底有大石,不能随处徒涉,但水落时社寮及竹山附近,则有二三徒涉地点。

自铁道桥附近至北斗附近一带河底渐变为砂砾,平水时虽可随处徒涉,但往往有泥深没足之处。北斗附近下游水流渐滞,水深增加,且河底积有泥沙不能徒涉,清水溪除洪水季节外易于徒涉。

浊水溪因上游地势关系,水流急激,滔滔泛滥,故在雨季往往渡河半途而遇洪水。

又此溪之水,在铁道桥附近引入嘉南、大圳等处,被利用之水量甚大,故下游水量锐减。

 

  1. 嘉义、凤山间诸河川

嘉义、凤山间诸河川之流域,多不甚广,故水量少,障碍之程度亦小。唯河口地多低洼,易受潮汛影响,距河口约二里之区域内,满潮时不能徒涉。牛稠溪及八掌溪河床低于平地,通常在断崖壁立之塘隙内,迂曲流行,纵贯道路附近,底质均为土沙,流速甚缓。二溪两岸情形如属可能,则到处均可徒涉。

急水溪铁线桥(地名)附近上游到处诸兵种均易通过,而下营附近下游河水停滞,深度大增,且此部分之两岸与此溪相连之池沼甚多,雨季妨碍交通特甚。

曾文溪河床较上列诸溪为广,且沿岸多敞开,铁道附近河宽 1000余米,水面宽 30—50 米,曾文附近之下游平水时可随处徒涉,而河底时亦埋没。

此溪除水落季节外,曾文附近下游可通舟筏。

盐水溪自三崁店以至下游,水面宽约 100 米,水量较多,水流颇缓,航运稳便。

三崁店附近水深 1 米左右,盐行下游水深 1.5 米左右,三崁店上游水深骤减,可供诸兵种之徒涉。

二层行溪,河面宽度在阿连附近约 50 米,在主要公路附近为 100至 150 米,水量不大。平水时无碍徒涉,而于种稻期间因于大湖附近,堰水以供灌溉,于其上游二里余中路一带,完全不能徒涉。

 

  1. 下淡水溪及东港溪

下淡水溪,上游称为楠梓仙溪,及荖浓溪,其一,发源于新高山寥寥无几,它则发源于八通关,两溪相并南流出于屏东平地,复于旗山里港间相合,水量渐增更并入武洛溪、番子寮溪。屏东附近下游河面宽度3000—4000 米,至东港而通于海。

此溪水量之增减以季节为准,盖 5 月—9 月为水涨季,由里港附近(时为旗山)之下游,绝不能徒涉。两岸交通除经屏东附近及旗山之桥梁外,则赖各地舟筏,勉强通行,舟筏之数不多,竹筏宽 1—3 米,长10—15 米,屏东以北约可载 5—15 人,屏东以南约可载 20 人。

通下淡水溪之诸流,因近水源大雨后,水落甚速,故虽在水涨之季,多亦可徒涉。

10 月至来年 4 月即平水季节,期间 12 月至来年 3 月水量减少甚,平水时,里港附近上游到处多可徒涉,而里港附近下游徒涉地点之外河床泥土没足,不独马匹即一兵亦难徒涉。

里港附近下游之重要徒涉地点如下:

大树脚、六块厝、下蚶庄、五房洲,潮汐影响及于五块厝附近,而潮水涨落之差,高潮时约为 60—90 厘米。

自河口以至溪洲附近(或至旗山)有舟筏之便,以使用竹筏为主,竹筏宽 6—7 米,长 17—18 米,载重通常约 3 吨。

自东方山地,西流于屏东平地之诸溪,平时水量甚少,可自由徒涉,每值大雨溪水涨溢,交通为之杜绝。

东港溪平水时水量不大,随处易于徒涉,而河口乌龙附近,水深骤加达于 2—4 米,且受潮汐影响。而灌水涨落之差,高潮时多为 60—90厘米,该溪之底质为泥砂,诸兵种能徒涉。

 

  1. 卑南大溪

卑南大溪,上游称为新武路溪,发源于中央山脉关山附近,自新开园附近,南流成为卑南大溪,经台东平野北部入海。此溪多为急流,河底砾石甚大,一般车马交通殊感困难,自新开园附近至摆仔摆附近一带水深 70—80 厘米之部分甚多,易于徒涉,其下游水面宽阔水量增加,徒涉甚难。

 

  1. 秀姑峦溪

发源于新开园西北山地,北流于中部台东平野,在瑞穗附近与自北方拔孑西方山地南下之妈兰钩溪汇合,东向,将海岸山脉南北两断而通于海。

玉里附近河面宽约300米,水深虽不过60—70厘米,而河底有巨岩、大石,马匹车辆难于通行。

玉里附近下游河底均为砂砾,流速亦缓,而自公馆至下游瑞穗之间,左岸成为断崖,雨季水涨之际,左岸交通绝不可能。妈兰钩溪于拔孑附近,平水时殆将干涸,而在瑞穗附近河面宽约 300 米,两灌分流,水宽约 50 米,水深各 70—80 厘米,均为急流。

瑞穗下游河面狭窄,水量甚大,而水流迂曲,半为深渊,半为急湍。河口附近,河面宽度及水深顿增,河宽 1500 米,水深 2—3 米,海上若有风涛,则余波涌入河口,小船渡河时感困难。

 

  1. 花莲港

上游称为加笼笼溪,发源于马太鞍西部山地,北流至花莲港附近入海,处处虽有断崖而流速多不甚急。

贺田附近上游,处处有徒涉地点,其下游水量甚大,通常不能徒涉。

诸支流中之较巨者,为万里桥溪、“加岗”(译音)溪、木瓜溪均发源于西方中央山脉,而东流横断花莲港至台东之道路,干燥季节,诸溪均可徒涉。

 

台湾的河流除淡水河、基隆河等几条称河之外,其余全部称为溪。我曾请教台湾人河与溪的区别,回答是通航的叫河,不通舟楫的叫溪。我不满意,去翻阅台湾地理学界泰斗王鑫先生的《台湾的河流》一书,也未找到答案。

 

台湾陈福成中校的《决战闰八月》书中附图,台湾四周临海适合登陆之地都有河川,如台北西北方向上的淡水河口、台中西侧的大肚溪、台南的曾文溪、台东的卑南溪等。在《台湾军略地理》对海岸线滩岸的叙述中,南坎溪至中港溪地区,“本地区海滩之后岸有足够之纵深,交通状况良好,便于岸勤作业及大部队运动,尤以竹围附近直逼中正机场”。中港溪至大安溪地区“全长 49 千米,其中水尾子、白沙屯、新埔等处登陆后立可截断南北交通。”因而渡河问题是很重要的。我见台湾许多溪的河床很宽,而溪流从高处看宛若一条纤细的游蛇,如不遇暴雨、山洪,枯水期的溪流似乎对步兵、装甲兵的行动构不成太大的障碍。

 

11–5 日军绘制的《台湾雨季(干季)一览表》

据说台湾军队“急迫渡河”的求生训练要求在入水前“宜将鞋袜脱掉,用根坚韧的竹竿作支撑物,可使站立更稳固,并可用来探测溪流坑穴”。但我以为,涉渡河流应避免赤脚,一则穿鞋涉水使脚站立稳固,二则可避免脚被砾石划伤,如脚被划伤,生存和作战行动能力大大下降。

当然《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也有“精详”之处,毕竟日本统治台湾长达 50 年之久,资料积累充分。如“气象”一章中有山地气象、航空气象、台风等项。系从“台湾军”1944 年 11 月编印的《台湾兵要气象志》一书中摘编出来,潮汐部分也专册作为附录,各地邮电局的电台登记也列表详细。值得一提的是,“附属岛屿”即澎湖、琉球屿、火烧岛、红头屿的地形、道路、气象、卫生、宿营及给养记述也较详细。日军宿营的着眼点是寺庙和学校,例如琉球屿“地贫屋小,甚污秽,不适于军队宿营。唯兵营旧址(约可容 170 名),国民学校(约可容500 名)可供宿营之用”。我曾见过日军参谋本部和“冈部队”(南方军)编制的大量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的兵要地志图。相比之下,台湾兵要地志中对“离岛”的调查较为认真。我们来看日军对台湾的“离岛”——澎湖的记述:

 

澎湖列岛,隔澎湖水道与台湾西岸相对,以澎湖本岛为中心,集大小 64 岛屿(散布南北约 65 千米)而成,其中有居民者 28 岛,列岛总面积不过 32 万平方千米,而其位置则扼台湾海峡之全部,且远制华南沿岸,列岛价值在澎湖港,该港处于澎湖本岛、白沙岛、渔翁岛环绕之中,港内宽阔,可容纳多数舰船。距其南方约 25 千米,有八罩岛,有可为攻击澎湖要塞据点之价值。

 

一、地形

地形状如多数扁平圆台联结以缓徐波状之地,自海上望之恰似浮一巨大平盘。全岛概甚低洼,地点尚不过 60 米。故风力常强,且港内舰船情况有被外海窥见之不利。全岛之树木、河川池沼开垦已遍,到处展户自如,运动不感困难。唯有仅见起伏及若干村落稍为遮蔽,处处有形似地隙处无水壕沟。对于人马通行略有妨碍而已。旱田以种植甘薯、花生、蜀黍等为主要产品,蜀黍高达 2 米左右,与军事上大有关系,唯其期间甚短,仅五、六两月,土质乃有玄武岩崩坏集积而成。地盘甚浅,常在地下一至二米即达岩层,岩石露现部分甚稀,土工作业除土易而积土难,对于弹丸穿透破坏之抵抗力比较微弱。天晴风劲时泥沙虽易飞散,降雨则甚少泥泞。

 

二、道路

本岛路旁旱地人马车辆亦不难通行,故固有道路虽有幅员狭窄、倾斜峻峭,或曲半径过小之部分而鱼贯行进,路旁旱地或施以仅少工事即野炮亦可通过,故破坏或阻断道路扼制敌人前进之企图殆皆无效,主要道路网如附图第十三(略)。

 

三、海岸及港湾

各岛面积甚小,而到处海角港湾凸凹出入,海岸线与面积比较愈见其长,岛之各部概况如左下:自澎湖本岛东海岸,经白沙岛东海岸而至渔翁岛北海岸之间多屈曲,一般概为沙滩,距海远而浅,且沿岸暗礁沙洲甚多,故舰船驶经该处甚为危险,以舰载小艇驶近海岸亦极不易。澎湖港北口附近亦散见多数礁洲,虽一小船一小艇通过其间均极危险,在此海岸可供舰船抛锚停泊或小舟抵岸之地点,唯里正角半岛之颈部东岸附近而已。

澎湖本岛南海岸至渔翁岛西海岸间,海水多、深而急,近者距海岸仅数米,有 9 米之深,远有距海岸二三百米乃有如此之深度。此处礁洲甚少,舰船甚易接近海滨,但海岸多为峻峭断崖,登陆行动殊多困难。澎湖港乃由澎湖、白沙、渔翁三岛围绕而成,南口广约 2000 余米,中央有浅滩,北口在渔翁岛与白沙岛之间,浅滩由东、南两面扩展,共同成一水路,吃水 5 米以下之船只始能通过。此港难为东北风季中适于避泊之处,而对其他风向则无充分保障,唯由此港向东南弯转之马公港,对于任何气候均甚安全。

马公港为澎湖港支港,海湾深入 4000 余米,近岸多石花礁,而港之中央有一岩,潮落始现。港宽约 120 米,水深 12.5—14.5 米,适于吃水深之舰船抛锚停泊,而可避任何方向之风之安全港也。澎湖岛之南约 4500 千米有八罩岛,岛之西海岸水深约 14 米,底为沙质,可为西南风季中之锚地,该季节中好锚地在岛之东面将军水道北口附近之石岸岛,与北方船户礁间水深十七八米底同为泥沙之处。

 

四、宿营及给养

本岛到处寒村陋邑,不足以供军队宿营,唯马公街(至民国三十二年末止户数 5010 户,人口 29135 人,内有日本人 3551 人)可收容相当人数,澎湖医院虽可供卫生勤务之用,但收容力亦小。可供征发之给养品绝无,米全无生产,悉赖台湾本岛接济,甘薯、花生、蜀黍各约 3000 甲,其次粟玉蜀黍各有三四百甲之收获而已。岛内农产粮食对于岛民之需要丰收时约可支 8 个月,平收时仅支可约半年。加以雨小而暴风屡发,以致频年饥馑不以为奇,蔬菜产额亦少,鲜果可谓皆无,亦非过言。淡水缺乏且水质不良多含盐分,而干燥季节井多涸竭,薪炭生产全无,农民多以稻秆、草根、牛粪等为燃料。

 

五、气象

 

(一)气温

本岛较诸纬度相同之他地冬季稍冷、夏季较凉,盖因冬季东北寒风屡起,夏季则西南清风徐来之故也。自创设观测所以来迄至民国元年平均气温为 22.5℃, 33.9℃, 7.3℃。

 

(二)风

风多而强,强风速达 40 米 / 秒,一年间暴风日数 143 日,每年10 月—翌年 5 月间,东北风屡起,自 11 月—翌年 1 月间风力尤强,夏季多西南风。而屡有强风飓风来袭,势甚猛烈,沙砾飞扬,波涛汹涌,益以骤雨,殆有不可向尔之概。

 

(三)雨

5 月—8 月间多雨,但较诸台湾本岛为少,一年间降雨日数计 93 日,此项日数若不甚少,而雨量甚少,一年间平均约仅 965 厘米,故军队宿营行动,虽便,而水涸堪虞。

 

六、卫生

澎湖岛卫生概况尚佳,向无恶疫流行,唯亦有发生伤寒、白喉之年。

 

(三)图文互补的《台湾兵要地志概说》

 

图文互补历来是日军兵要地志的一大特点,《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中,文字部分对台湾机场的描述,只是两段话:“飞机场之建设,前年以来有进步,目下陆海军及民间飞机场共有 60 余处”,以及“岛内飞机场之状况如附图第九”。台湾日军航空兵主力第八飞行师团,兵力遍布琉球和台湾。书中所附“飞机场一览图”(图 11–15)中的 48 处机场要图,使人对台湾机场部署有宏观的印象。但我发现图中凡陆军航空兵的机场,如桃园、屏东、嘉义等,都是按日军参谋本部关于机场兵要调查的要求,注明跑道长度、土质、掩体数、宿舍数和附属设施等内容而记录的。而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机场,如大湖、旗山、冈山等,只有略图和跑道长宽数,而无其他资料。日本陆、海军间的门户壁垒,在当年台湾兵要地志中也由此得以管窥。

 

11–6 “花莲港日军投降的战斗机自杀机”

 

在美军的轰炸之下,驻台湾的日本航空兵选择一批机场作为平时“秘匿机场”。飞机以树林、掩体而伪装藏匿。每次出击之前的黄昏或当日清晨飞至“出发机场”待命。如日本海军七六五航空队,平日驻台南一带机场,出击时飞到新竹、宜兰出发机场。日本陆军的“秘匿机场”有十余座,以中南部居多。南部以北港、北斗、北部为树林口的陆军“秘匿机场”驻日本“特攻队”。而日本陆军航空队驻台湾的主力之一第二十二飞行团,则是以八块、宜兰为机动基地。所谓“出发机场”有 9 座,分布在便于出击的台湾北部。其中八块、宜兰、花莲港是具有“秘匿”、出发双重特点的重要基地。【〔1〕杜正宇、谢济全、金智、吴建升著:《日治下大高雄的飞行场》,台北,新锐文创秀威资讯有限股份公司,2014 年。】

 

此外,港湾、泊地,包括基隆、花莲、苏澳、高雄等港湾图中,潮汐、风、港设施、补给等项要素注记详备。它相比日军《海南岛概说》中榆林和三亚港的简略记述实是天壤之别。我们来看《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中“海岸及港湾”的记述:

 

一、概况

本岛沿岸殊少屈曲,东海岸水深且急而多断崖绝壁,西海岸则远而浅,堪称港湾者甚少,唯有基隆、高雄二港,可应近代港湾之需。

本岛港湾基隆、高雄以外有花莲港新港(轮船可出入),新高新港(正在建设之中),苏澳港、安平港。

本岛登陆地因沿岸良港稀少,大受气象之影响,盖冬季东北风劲,海上情形险恶,怒涛汹涌,北部及东部海岸尤首当其冲,登陆动作殊多困难,即在其他沿岸若非慎择气候晴朗之日,则于冬季登陆困难在所难免,唯自高雄附近至恒春半岛间,及新竹附近之沿岸较易登陆。

夏季西南风起,除西南部沿岸外,各地登陆、运输均易,唯夏季时有强烈台风来袭。故欲在本岛登陆之军队,无论任何季节,必须先在近海觅得安全根据地,且须于登陆后,速即占领有利之港湾,设立根据地。

 

二、高雄、苏澳、基隆、花莲港各港之状部。

 

三、三貂湾

湾口甚大,向东北露现,东北风季不甚安全,但于西南风起时,舰船下锚停泊稍便,起卸地点,以双溪川口附近为佳。该处乃一沙滩,洋面水深,亦甚适宜,民国十七年前五月下旬,【〔1〕作者注:此处应为 1885 年。据宗泽亚著《清日战争》记载,是年日本“决定增派近卫师团从台湾东北端岬角——三貂角登陆,在旧西北高地与 100 名清军交火。数日内,日军攻陷了澳底高地、丹里兵营、瑞券高地”。参见宗泽亚著《清日战争》,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年。】近卫师团,约有半数自该处登陆,是时因有风流登陆甚感困难,运船 16 艘起卸需时约达 4 日。

 

四、淡水港

位于淡水河右岸,与淡水街相接而有锚地,各处水深虽不相同,而距护岸 100 米之内潮落时有 3—8 米,底质为沙或沙土混合,护岸 30 米以内,用为船艇停泊之处,更进 30 米,近于河心之水面,乃充航空,对于锚地一带之风向遮蔽甚周。

河口水路现受限制,大船进口困难,而锚地水面较广,可泊 200 吨之机帆船数十艘。自锚地进至港口水深渐减,港外有流沙积成之沙洲,为船舶出入之难关,故初次进口之船舶,必须雇用引港。沙洲虽可利用满潮,而吃水 4 米以上之船舶,进口仍感困难,港湾设备无特别可记之处。

该港每因夏季台风发生洪水,水深受其影响,变化甚大。锚地附近则因近年流心向左岸移动,水深有渐减之倾向,恐将丧失航空使用价值,故于上游左岸,正在建筑制水防堤以资挽救。

 

五、旧港泊地

旧港(向为商港)西面为帆船泊地,而轮船锚地,则在距 1.5 海里之洋面,无遮护风涛之设备。

 

六、中港(竹南)泊地

河口外约一海里之处有洲,中央有一小流,形状虽近有变化,半潮以上小艇可入。帆船泊地在塭子头附近,足以避风,多数民船均可完全收容,距河口沙洲外缘约 100 米之处遮蔽,稍偏南之风虽可暂停泊,而非适当之锚位也(风强时不适于停泊)。

 

七、后龙港

后龙港(向为商港)于溪口公司寮附近,为帆船泊地,半潮以上舟艇可入港内(高潮时 40—50 吨之帆船可入),洲外水深 7—15 米之处,可得锚地,而西北两方面完全暴露,故潮高时,不适于抛锚。

 

八、大安港

大安溪本流之南西约 1.5 海里,及大安港之小流为中国式船艇泊地,距岸 1 海里艇船虽可抛锚,若非西南风起,风力微弱时,卸下舟艇操纵殊感困难(日军侵台时曾以该处为补助海运地点供其军队南进之用——作者注)。

 

九、新高港(梧棲港)

民国二十八年以来,进行筑港工事,民国三十三年八月工事中止,因航路埋没,短期间内,机帆船及大号渔船进出港口均感困难。艇船锚地,距岸虽仅 3 海里,而完全暴露风浪之中。

 

十、涂葛堀地

在大肚溪河口右岸,帆船泊地在大肚溪本流,北面支流之一端,距大肚溪流口 1 海里之洋面,艇船虽可得水深 13 米细沙底质之锚地,而于各种风向完全暴露。

 

十一、海口泊地

在旧虎尾溪之汊口附近,当沿岸弯曲部分之南阴,有水深 7—10 米泥底之泊地,东北风起时,适于船舶避泊。

台湾西岸港湾泊地,因河川土沙流出殆已废坏,仅有海口泊地为西岸中部之泊地,但该处沙堆浅滩,似向南方扩展甚为显著。

气象:10 月—翌年 3 月间偏北风强(4 米 / 秒—5 米 / 秒),其中11 月—翌年 2 月间风力强(7 米 / 秒以上之风力每月一至二次)。平均一月间约三分之一气象平稳。

4 月—9 月间平稳,中国式小船交通称盛(海口风力强弱之比例与澎湖岛同)。雨 6 月至 7 月间多,10 月至 12 月几等于无。

 

十二、布袋泊地

在外伞顶洲,陆岸间,暴露于澎湖水道。

气象:3 月—7 月上旬多偏南风而微偏于西,8 月—翌年 3 月上旬风常偏北,而多北、北西之风,11 月—翌年 1 月间,偏北风强,连日台风,1—2 星期后,可得 1—2 日之静稳。3 月—8 月、9 月多变向风,屡有偏南偏北之强风,而以 8 月上旬为多。7 月海上为静稳,6 月—8 月多雨,4、5 月间多雾,风雨表升降准确,若有变动时,气候必有异状。

潮涨流于北方,潮落流于南方,流速每小时 1.5—2.8 海里。

 

十三、安平港

距岸 2 海里,有水深 7—12 米泥底之泊地,可泊轮船(载重 3000吨者十数艘),而港湾及湾口附近,因季节风起汊路常有变动。

轮船及帆船虽可利用满潮勉强出入(风向变化后 2—3 个月内不能航行),而起卸多数人马材料,则由外海直接卸下到沙滩为便。

港内小澳适于民船避风之用,可供 20—50 艘之小艇下锚停泊。

气象:9 月至翌年 5 月间偏北风强,6 月至 8 月间,偏西南风强,一般风速 12 米 / 秒以上之时,不能起卸,夏季尤多大风巨涛,因风涛不能起卸之日数,冬季约每 5 日一次,每次约 2 日,则约第 7 日一次,每次 3 日,夏季自 15 时起(下午 3 时)波涛高涌往往中止起卸,5 月、6 月至 10 月为静稳,5 月、9 月多雨。

 

十四、东港泊地

东港溪以河口南方附近一带为泊地,距岸 60 米以外水深急变,仅100 米间水深由 20 米变为 100 米,南屏丛林附近为东北风季之锚地。

东港溪口有东港渔港,锚地水深潮落时 1—1.3 米,为沙土底质。渔船澳可泊 20 吨之渔船约 20 艘,航路乃自渔船澳沿迂典之流路,通于外海,处难行流路,每值洪水均有变动,渐有埋没之倾向。现利用满潮载重 25 吨船只可以出入,而于潮落即小渔船之出入,亦感困难。渔船澳之西南地带,有防风林,遇有暴风可资遮护。港湾设备无特别可记之点。

 

 

十五、琉球屿

在岛之东南距岸 60 米,水深 30 米,底为沙质。曾有船在此停泊数日,屿之四周无他锚地。

 

十六、大板埒锚地

距岸 100 米,水深 1.3—1.5 米,底质为沙,锚地甚佳,除夏季暴露于南方外,对各方之风尚可障蔽,海面静稳。

 

十七、新港泊地

显雾于南方,而三仙台以南之地势稍可遮蔽东北风,由“加亚加伊(译音)”鼻,展至南方之岩脉,成为防波堤。东北风强而尚适于锚泊,唯泊地狭隘,难于收容多数船舶,因其底质为砂岩,暴风季节不甚安全。

 

十八、成广澳泊地

成广澳距岸 100 米,水深 21 米,底质为沙,适于暂泊。

 

十九、火烧岛南寮湾

距岸 20 米,水深 7—13 米,底质为岩及砂,虽非良好锚地,冬季东北风强,尚可安全停泊。

当黑潮之冲,海流速度每小时 2—4 海里,鼻头角附近有激湍,西南风起时势力愈增,东北风强时,势力减退。

 

二十、红头屿八代湾

湾口南方及西方敞开,底质为细沙,有良好锚地,西北部适于停泊,以避冬季偏北风。

 

二十一、澎湖岛

海角港湾互为凸凹,海岸线甚长,断崖绝壁,不即下临海水,崖下常有潮落即现,而易于通行之平坦磐石或狭长之砂砾地带,为此海岸之特征,岛之四周,岩礁甚多。

澎湖港南口中央部分,有水深 9 米之浅滩,北口在渔翁岛白沙岛之间,东西两面,浅滩扩展间,成一水道,吃水 4.5 米以下之船舶乃可勉强通航。

马公港海岸附近多石花礁,港之中央有一岩,潮落乃现,港宽 120米,水深 13—15 米,适于吃水深之艇船下锚停泊,且能避各种风向之风,实为台湾之安全港也。

八罩岛,西海岸水深 13—15 米,底为沙质,可阻南来潮流波浪,故可为西南风季中之锚地。

 

侵华日军在《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中将居于台湾的人分为日本人、台湾人、土著,把来自大陆地区的中国人列为“外国人”。而文字中对土著的高山族称为“高砂族”,而且只有做背夫的片字只言,“高砂族挑担能力,壮年者 25—30 斤,每日行程 20 千米”。但在所附《土著居住分布要图》(图 11–16)中将高山族的分布、人口数,以及民族特点以图表形式编绘,一目了然。

 

日军认为大野儿族为高砂族中“性彪悍、狞猛排外、好争斗”,亚米族“性温和顺化,营农业、刻苦耐劳”,培旺族“稍彪悍性伶俐”,保隆族“虽钝重,但狞猛固执”,曹澳族“性彪悍,但服从官令”,晒塞族“性温和,渐近于本岛人之习惯”,夜美族“原始,但性温和,从事渔农,擅长在海中之工作”。其族名我认为是翻译问题,据语音判断,大野儿族似为当今所说的泰雅族,亚米族似为阿美族,培旺族似为排湾族,晒塞族似为赛夏族。而夜美族为达悟族,曹澳族为邹族无疑。图表中,日军对当年在台湾居住的福建人的看法是“性温和,

长于商财,耐苦,可成为优秀产业人、经济人。敏捷,虽有轻佻浮薄之弊,但易服亦易叛”;广东人“性勇敢、质实,克勤克俭,富于理智,虽厚交谊,但顽戾固执”。

 

从日本近年出版的《证言台湾高砂义勇队》可知【〔1〕[日]林えいだい编著:『证言台湾高山义勇队』,草岚馆,1998 年。】,日军曾 7 次强征台湾当地人民参加侵略战争。日军还曾组建过一支由 80 名台湾高山族士兵组成的特种部队“薰空降队”【〔2〕[美]拉菲尔·斯坦贝格著、丁翠玉译:《重返菲律宾》“时代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4 年。】,在太平洋战场偷袭美军,而大批被强征的台湾当地青年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炮灰,客死异乡。

 

另据《陆军中野学校》记述,日军曾在台湾挑选岛内六百名高砂族青壮年组成所谓“高砂游击队”,隶属于日军第十方面军,队长为中岛和义大尉,在阿里山秘密进行游击战训练。此外,还有配属第四十军的“高砂游击队”,担任中央山脉西面的防务。另还有第十游击队,队长为中野学校高级副官坂口裕中佐。这些由当地高砂族青年组成的武装在日本投降之时亦鸟兽散。【〔3〕[日]中野校友会著:『陆軍中野学校』,原书房,昭和五十三年三月十日。】

 

地方警备也应是兵要地志记载的内容。日军兵要地志中未提及从明治以来历年当地山胞的反日斗争,如“雾社起义”,也未提及台湾的警政系统。恰是当时高效的警察机构在国民党军队赴台受降之初“为我所用”,临时担负了地方社会治安的任务。【〔4〕黄涛、林伟俦、侯梅著:《国民党第六十二军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纪实》,《广东文史资料》第2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年。】

 

(四)日军《台湾兵要地志概说》内容与其作战任务不符

 

日军将兵要地志视为拟制作战计划的基础资料,其《台湾兵要地志概说》成书于 1945 年 2 月。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进逼,1944 年初,日军大本营为防范美军机动部队来袭,确保琉球、南西诸岛、台湾等所谓“国防圈”的后方要地,以及南方交通线,制定了“十号作战计划”。1944 年 3 月 22 日,日军大本营发布命令,“台湾军”

 

由防卫转为作战部队,由原本隶属防卫总司令部转由大本营直辖。提升基隆、高雄、澎湖三处港防要塞的战备等级,设立“台湾军筑城班”,负责上述三座要塞以外区域的军事筑垒,重点是宜兰、花莲、台东、恒春以及枋寮五处反登陆要塞,企图实施全岛要塞化。

 

日军依据《岛屿守备部队战斗教令》,在各沙滩的侧防岬角构筑野战工事,并在各要点设永备工事。【〔1〕黄智伟著:《全岛要塞化——“二战”阴影下的台湾防御工事(1944—1945)》,台北,如果出版社,2015 年。】《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书成之时,美军已攻占硫磺岛,距日本投降仅 6 个月。当时“台湾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御美军由菲律宾方向的跨海攻击。而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部编制的这本兵要地志的内容,并非紧扣其防御作战任务,而是着眼于在台湾南部预设战场,按照日军师团指挥依据的《作战要务令》中关于防御战斗的原则,研究适于抵抗的主阵地、主力炮兵阵地,便于步兵、炮兵有效发挥火力,而敌难以发挥的地形;对敌战车顾虑大的方向和障碍物的利用,以及敌步兵、炮兵协同战斗困难的地形和利用等项的研判。【〔2〕[日]『作战要务令』,昭和十三年。】这本《台湾兵要地志概说》仍按日军参谋本部规定的兵要地志调查规程,按部就班地罗列“八股”项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台湾日军从平时数万人增加到 16 万人,防御盟军攻取台湾。据接收台湾的国民党第六十二军五一师师长林伟俦将军回忆,日军第十二师团(久留米师团)师团长人见秀三中将向其透露,台湾以东,从南的鹅銮鼻,到北的猫鼻头角等海岸线,都是石壁矗立、风高浪涌的地区,大兵团不便强行登陆。西海岸线基本是浅水沙滩,无险可守,便于美军集中登陆突破。其中,从南端的恒春、猫鼻头角,到高雄以南的下浅水湾,全长 40 千米的海岸线,前面是深入海约十余里的沙滩,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登陆后约三四十里,才是台湾山脉南端的南大武山),是很好的登陆地点。北端的淡水、新竹和中部的彰化、台中等海岸线,不但前临浅滩,背倚平野,而且海岸边都有纵深十余里的灌木林,极便于登陆后隐蔽行动,也是理想的登陆地点。

 

日军判断,美军如对台湾发动进攻,只能利用菲律宾为根据地。美军对台中及以北海岸发动突然袭击,其庞大舰队就很难躲过澎湖列岛及福建日军的监视。因而,美军主力必然在台南高雄港至恒春、猫鼻头角这一带海岸线,抢滩登陆。然后攻占屏东,并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占领台南、台中以至整个台湾。日军估计作战重点不在台北,因而其主力部队也不在台北地区。

 

根据以上判断,日军对台湾的防御计划基本采取后退配备,即运动防御。美军集中兵力登陆时,日军一线守军,主动后撤至山地固守,待美军主力进至预定地点,趁其立足未稳,以主力迂回其侧背包围歼灭。

 

日军具体部署为,以第十二师团为一线部队,除以极少数的兵力防守沿海岸线外,主力部队部署于屏东市东南的大武山、南大武山一带。依托既设的永备工事,辅以纵深数十里的野战工事阻击美军,并将美军主力吸引和胶着于该地区。日军主力部队,约三个师团及两个独立混成旅,则集中于嘉义、台南等铁路、公路沿线,待登陆美军被日军第十二师团吸引于屏东东南的南大武山之后,即沿铁路、公路向高雄和屏东攻击前进,从右翼迂回美军侧背,将其包围歼灭于南大武山以南地区。

 

高雄地区,日军驻有一个独立混成旅,准备配合要塞守备部队,凭险固守,牵制海面美国军舰,并确保南下围歼美军之日军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日军航空兵则集中于嘉义、台中机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台北地区,则以基隆、淡水、新竹、彰化等地为防御要点。除基隆做顽强固守之外,其余各地采取后退配备,即运动防御部署。如美军进攻,均主动后撤让其登陆,然后予以包围歼灭。【〔1〕黄涛、林伟俦、侯梅著:《国民党第六十二军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纪实》,《广东文史资料》第2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然而这一计划,随着日本的投降,日本“台湾军”不战而降而成为泡影!

11–7 《地势概览图》

 

11–8 《地质图》

 

11–9 《森林分布图》

 

11-10 《高雄港港湾图》

 

11–11 《苏澳港港湾图》

 

11–12 《基隆港港湾图》

 

11-13 《花莲港港湾图》

 

11–14 《月别雨量分布图》

 

11–15 《飞机场一览图》

 

11–16 《土著居住分布要图》。此图标绘部族居住的具体区域,比 1938 年台湾“总督府”警务局理蕃课编写的《高山族调查书》所附《蕃族分布图》要详细(作者注)

11–17 《给水状况图》

 

11–18 《发送变电设备图》

 

文摘之三

 

 

书稿完成,掩卷长舒。从 1986 年 3 月我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刊《军事史林》杂志发表《近百年来日本对我国兵要地志的研究》文章开始,至今已有 29 个年头,我将一篇文章扩展成了一本书。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地方干部的家庭,自幼爱好军事。我的军事知识是从体育馆的少年射击班开始的。我琢磨,枪打准了,接下来便是怎样用好这支枪,于是由利用地形、地物的单兵战术,逐步向班、排、连的攻防战术探索。我曾把整本的《军事地形学》主要内容连文带图工整地抄录、描绘下来,这本笔记至今留存。20 年后,我作为地方出版社的编辑在报考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本科函授时,这本笔记的复印件被当时的副院长韩龙文少将看到。韩将军感动,特准我这个地方学员入学。就这样,我这个一天也没当过兵的人,竟鬼使神差上过陆军参谋学院、装甲兵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四所军事院校。我的“学历”与我后来的预备役中校、上校、大校军衔相符。

 

17 岁时,我从蒙古族将领吴涛家中找到一本 1950 年由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翻印的《陆军兵要调查法》的小册子。此书影响了我一生,使我这个下乡插队的知识青年从军事地形学的学习跃升到兵要地理(军事地理)的探索中,并由此认识到应具备相应的合成军作战的理论知识。这方面启蒙的书,即是刘伯承元帅译校的《合同战术》,以及我阅读、抄写、寻找到的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前身)的院刊《军学通讯》。2008 年我到国防大学学习时,把当年抄录的当时还是学院青年教员张海麟撰写的研究文章的笔记带到国防大学,还真找到了年近80 岁如今已成为将军的张先生。张将军很感慨,没想到一个地方青年会全文抄录他 40 多年前的文章,而且保存至今并带来见他。

 

当年我下乡插队,带了一木箱军事书。在宁夏海原县山区下乡插队的经历,使我从实地得知居民地、山地、丘陵与西北特有的地形“塬”和“峁”的形态,以及在地形图上的表现形态,同时结合天水步兵学校旧的《战术教材》,使自己力求具备步兵连连长的技战术知识(而非能力)。

 

在宁夏海原县南华山上放驴,我站在山垭口上观察地形,开始加强步兵连山地防御的战术“想定”:堑壕的经始,排的支撑点,交通壕的连接,连观察所,障碍物设置,连属火器配置,预备队……以及如何按规定的标号调制防御要图等。我把我艰苦的下乡插队的经历,当作自己的“步兵学校”。我将自己当时所具有的军事技术知识教给村里的民兵,如投弹、刺杀、擒敌拳、超越障碍等。山里的放羊娃被我训练得可以将鞭杆向背后一插,纵身上墙,用漂亮的“臂撑式”翻墙而过。当然,嘲笑、奚落是少不了的,于我这恰是一种动力。每当此时我便会想起《三国志》中少年时的邓艾,“但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划,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唯司马懿奇其才,遂令参赞军机”。

 

从军是我毕生的愿望。我也多次报名参军,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记得参加工作后当建筑工人时,我报名参军,而目测时便被刷下。我下班回家连夜奋战,将苏联邱索夫著的《地形图测图教材》中所附的二点五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的三幅俄文地形图,就其地形对部队作战行动,特别是对陆地、空中的隐蔽、坦克渡河偏流计算等攻防进退、兵防战守等特点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同时还按规定的军队标号绘制了一份“侦察想定”要图。当时银川市新城区武装部魏部长看到这份地方青年的“参谋作业”后大惊,说“这个小伙子应推荐到部队作训部门去”,并立即抽出一张体检表让我参加体检。然而,入伍通知书还是没有我。单位名额只有两个,据说都留给了关系户。我慨叹,如果走后门,我当时在宁夏可以走到头——我的铁哥们康飞的父亲是宁夏党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康健民将军。康飞兄在当时已然是 30 岁了,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力办一个让我当兵的事,易如反掌。而我没有这么做,当时我想,当兵要凭本事,这件事我绝不走后门!

 

数年之后,我读《赫鲁晓夫回忆录》才知道,当年我的“地形分析报告”中的图,根据图廓坐标量读竟是波兰的“但泽”附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从那里打响的。

 

1986 年我发表在《军事史林》杂志研究兵要地志的系列文章,引起总部机关苏刚大校注意。与我非亲非故的崔世芳将军把我从宁夏叫到北京,并亲自谈话,甚至请示了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拟调我入伍进京,后还是搁浅于管干部的大机关。虽然没有穿上军装,多少年来帽徽、领章却一直戴在我的心上。数十年来,我人在地方,心系军旅,从未“转业”!在我行将 60 岁之时,我嘱宁夏军区司令部军务动员处处长王宝贵上校请示总参动员部,咨询我可否破例服兵役。答复是否定的,但士兵的梦将伴随着我的一生!

 

我一直认为我国是义务兵制,当兵是尽义务,不当兵仍可以尽义务。这部书稿的完成,与我这个“抗大”(国防大学)后来的学子冥冥之中似是一种必然。当年抗日军人限于条件,未能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抗战”于我还在进行。

 

拙著行将付梓之前,又有重要增补。如讲述日军航空兵要地志,我得见日军 1942 年滨松陆军航校被列为“绝密 用后烧毁”的《重型轰炸机战斗规范》。讲述日军热河兵要地志中寒区作战准备,我得见 1941 年日军《严寒条件下行动的战斗要务令》。又如讲日军海岛兵要地志图,我得到日本《陆军中野学校》一书,其中有日军当时部署研究海岛生存的命令和实例。特别是叙述《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一章,即日本人对中国国民性研究,使我在日军伊吹军医正所著的《从卫生角度观察——“满洲”国境附近兵要地志》的油印本中发现日本人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被归纳为“面子”“没法子”(听天由命)之说。感谢支持我的首长和朋友们,特别是知名的图书策划人么志龙,特约编辑江山美、陈佳、李东以及三联书店的何奎、朱利国、马翀等人,还有同我一起经历这部书稿诞生的助手桂杨、郝鹏。

 

由于侵华日军兵要地志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以及本人学识所限,书中还存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明鉴。然而,本书能得以出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胜利。

 

沈克尼

2015 年 7 月 11 日于北京红山口

2021 年 6 月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