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一国之君

天府之国,沃野千里。

既然“古蜀国”是一个国,那么咱们的国君又是谁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

这尊青铜立人像有180公斤重,净身高是1.72米。当然这个身高放到现在来说,可能不算很高。但是在古蜀时代,他是一等一的高个子。

我曾经在成都金沙遗址看到过一些古蜀人的遗骸。他们都不算特别的高,大致身高在1.40米到1.50米之间。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些遗骸的主人大多数是女人和孩子。所以,对于古代蜀国人民的身高,不能以这个作为判断标准。

后来有一次,我去四川新都博物馆采风,见到了两个大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古人的遗骸。这两具古人的遗骸真的挺不一般,一个身高1.90米,一个身高1.80米。就这身高,现在看来,都算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几千年前呢。

他们的身高特殊性会令你产生一个疑惑:也许人家原本就不属于那个时代,会不会穿越过去的呢?

毕竟古代人民由于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吃不好也穿不暖,营养不均匀,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又怎么可能发育得那么好,长得如此高大强壮呢?

但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的身高,却又实实在在地与新都博物馆的那两位,进行了一次真真切切地呼应。

说到青铜大立人,了解古蜀文化的朋友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个瘦高个儿,并且很可能是根据真人原型的身高来进行塑造的。

但是这个数据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早的时候,青铜大立人的身高记载是1.80米,后来据说是因为数据的测量出现了失误,测量人员把帽子一起给加了进去。

假如是净身高的话,那么青铜大立人应该是1.72米。再加上他的帽子和脚下的基座,有2.62米高。

青铜大立人是现今全世界范围内保存为完整,也是的青铜人像,被称为是“东方巨人”“世界铜像之王”。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四大文明古国先后拥有了青铜铸造技术,历史学家将之称为“青铜时代”。

其中,古巴比伦人对于青铜铸造技术,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创作出了譬如“大胡子”国王雕像、祭师铜像、青铜女神立像等精品。

出土于海法吉遗址的裸体带冠祭师立人像,甚至高达1.76米,被称之为是古巴比伦青铜文明的一个象征。

但是青铜大立人的规格显然是超过了古巴比伦的祭师立人像,这是一个高大威武、神威赫赫的青铜人像。

他很帅。浓眉大眼,高鼻,阔嘴,表情威严刚毅,身上穿戴着华丽的服饰。

说到那件衣服,真的是非常具有设计感。这是一个窄袖,或者说是七分袖的套装,并且还是三件套。穿在里层的是一个v领的左衽深衣,而外衣的后面,则是燕尾服造型。

这件外层的衣服是单袖半臂式的连肩衣。衣服上面绣了一些纹路,这些花纹呢,主要是由龙纹、鸟纹、虫纹和目纹组成。

这样一个组合,令衣服看起来做工非常的复杂,精细,华丽。同时,这件衣服也表明了在当时的古蜀国,人们是已经掌握了刺绣、堆绣等技巧的,说不定这就是蜀绣的源头呢。

而青铜大立人衣服上的龙纹、回字形纹和异兽纹,也是有所寓意。

后来的天子龙衮,就同这件衣服颇有相似。

龙衮是什么呢?龙衮就是龙袍的意思,是皇帝的朝服。

所以根据这个例子来进行反推,那么青铜大立人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是一国之君。同时,这件衣服的左衽穿法,也应证了古籍当中的某些记载。

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在《蜀王本纪》当中就有记载:“是时椎髻左衽”。意思是当时的古蜀人他们的头上,是梳着椎型的发髻,衣服穿的是左衽。

而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他的衣服正好就是左衽。

什么是左衽呢?这个衽,指的是衣襟,或者说衣领子。左衽,指的就是将衣领子往左边掩去,盖住右边的。而中原地区的古人服饰,却几乎都是将衣领子往右边盖去的。

我们现在穿的汉服,都是这样的设计。更为形象的对比,就是西安兵马俑,那些兵马俑的衣服领子都是统一往右边的。

在《论语·宪问》当中,有一个成语“被发左衽”,这个成语后来一直被用于形容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

这一点,在后来也成为了考古学家们辨别古人身份的一个重要的依据。这个古人到底是少数民族还是中原人,首先看他的衣服领瓣儿是往左边搭的,还是往右边搭的。

再说回到衣服左衽的青铜大立人。青铜大立人是很有魅力的,他的身上也带了很多的疑问。

他是蜀王吗?还是大巫师?他的名字叫什么呢?他和中原文明有没有关系?在古代的传说当中,是否有记载过他的名字?古蜀国是由他建立的吗?

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判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确实极有可能代表的是古蜀国的统治者。是一国之君。

 

 

 

  1. 古蜀之神

 

青铜大立人是一国之君这个说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青铜大立人所站立的台子,它的高度有0.9米,上面是没有纹饰的。有学者认为,这部分也许是被掩埋在宫殿或者说神庙的地面以下的区域。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基座。

这个基座,看起来很像是做法用的神山或者神坛。

在《说文解字》当中有讲过:“坛,祭坛场也”“场,祭神道也”。

所以,由此推论,青铜大立人的身份,除了是一国之君以外,还有可能是国家法力为高强,能够通神的人。

他兼具有大巫师的职责,是古蜀之神。

首先我们看这件文物所在的时间年代,大约是在3500年以前,也就是我国的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的中原文明有着怎样的国家制度或者说信仰风俗呢?

在《礼记·表记》当中就有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几句话说的就是,殷商王朝的统治阶级非常尊崇鬼神,他们信仰鬼神,崇拜鬼神,同时也领导人民去侍奉鬼神。并且在各种礼制当中,会将祭祀神灵摆在位。

神灵于古人而言,是至高无上,不可冒犯的。

在古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也很浅薄,在面对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比如说风、雨、雷、电,地震、山洪,太阳、星星、月亮,云彩、红霞等出现令人惊奇的异象时,是没有办法作出解释的。

他们的知识面根本就无法解释或应对这些问题。因为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如此恐怖的事情,所以古人的心中就必然会产生恐惧。

于是,他们就希望能在自己的力量之外,还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存在。而拥有这种力量的人,就是他们所尊敬的“神”。

他们信仰神灵,也期盼能够受到神灵的庇护。

其实作为统治阶级来说,他们是非常乐于见到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敬仰的。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同时也为了能够理直气壮地剥削劳动阶级,统治者们会顺势而为,借力打力;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编撰故事,都要向劳动阶级证明,他们所信仰和爱戴的“神”,其实是统治阶级的祖先。

还有一些统治阶级,会无中生有地“制造”神灵,以此来控制群众。

为什么说一国之君又叫“天子”呢?因为作为天神的儿子,是理所应当受到天神庇护的,自然也有资格统治万民。

不过,在殷商时期,国家的统治者虽然将祭祀文化作为首要文化,可是他们并没有出现过像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那样的,具有代表性质的文物。

甚至,在中国所有现存的遗址当中,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土过类似的青铜人像。

因此,青铜大立人是独一无二的。

这代表着什么呢?这应该是代表着他就是古蜀先民所信仰的“神”,或者是某一个时代具有显著政绩的统治者。

他是巫师,也是国王。

在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一书当中,曾经是有写道:“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首领,同时仍为群巫之长。”

说的便是在先秦时代,其实国家的统治者,他同时也是这个国家的信仰之所在。他们通常是具有多种身份的。平时,他们治理国家,使人民农桑渔牧,安居乐业。可一旦是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刻,比如说外敌来犯,内乱四起,那么国主在除了是王与巫师的身份之外,还要成为一国之统帅。他要统领三军,出征沙场,保家卫国。

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教合一。

沈仲常先生发表于《文物》的一篇文章《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立人像初记》当中也有应证。他说:“这件青铜人像象征着当时蜀人当中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那么简而言之,说的就是青铜大立人,他不仅是司管祭祀的国师,同时也是执政的国王。

可是,对于国家如此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却被断成了两截,埋进了土里呢?

也许,有两种可能。

种,是蜀国的政权在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变更。也许是外来侵略,也许是内部的斗争。这个战争的结果,显然是原先的政权被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执政者为了庆祝胜利,同时也向自己部族所信仰的神灵进行敬奉,便对前任当政者所崇拜的神灵进行了彻底的摧毁,甚至是打砸焚烧。这个行为还有一个说法叫做“碎祭”。

而第二种可能,也许是当时的蜀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个困难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是“灭顶之灾”。比如说遇到了足以摧毁一切的洪涝灾害,或者说干旱数年,以及无法控制的瘟疫这样一类的情况。

蜀王实在是无计可施了,怎么办?便只好求助神灵,祭天祈福。

然而,祭祀是需要重量级的祭品来表达诚意的。

在先秦时候,常用活人来祭天。这其中的残暴,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

后来,遇到仁慈的国主如果不愿意让子民受苦受难,也不愿意用子民的性命来祭天,于是便想到了以自己来祭天的办法。

可自己又不能,真的去死。所以,统治阶级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如就打造一个国主的替身,代替国主去见神灵。

这种信仰与祭祀的方式,在先秦时代,是非常盛行的。

 

 

3.王的祭祀礼

 

在3000多年以前,古代君王在面临洪水、干旱、地震、山火、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应对方法,往往会束手无策。

这就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的损失。

这个时候,君王通常会进行一个盛大的祭祀仪式,用以祈福祭天。他们祈求上天赐福,令国家安稳,护子民祛疾避祸。

到了祭祀礼的后阶段,君王会把代表自己的替身人像架在火堆上进行焚烧,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

这种祭祀仪式,在中原的商王朝,是常有的事情。而与它同时期的古蜀国,兴许也是这么进行的。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就有被打砸焚烧的痕迹。

 

说到中原国家的这个祭祀案例,可以顺便说一说商王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的故事。

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在灭掉夏朝,取代夏桀之后,国家曾经经历过一场罕见至极的大旱。

这场大旱整整延续了七年。七年期间,滴雨未落。

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国家发生怎样惨痛的一个结果?百姓无法生存,举国上下都十分绝望。国家也因此陷入了绝境。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天神,祈求上苍普降甘霖。这种行为,被称之为“祭祀”。

祭祀的对象一般是天神、地衹(纸)、人神。

在了解祭祀仪式之前,我们来看一下“祭祀”这两个汉字的构造。

“祭”的意思,是指向君王的上级单位,比如祖先、天地以及神灵做一个工作汇报。而“祀”呢,则是希望天地神灵和祖先,在听完工作汇报之后,对自己未来新的工作进行指导、教诲和启发。

“祭”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我们拆开来看,它的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下面是神灵。而祀字的左边则是神灵,右边呢,是已。

这个“已”字是什么意思呢?在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里有这么一句话,说:“祀,已矣。新气升,故气已矣。”这么来理解“祭祀”,就更加轻松易懂了些。

但举行祭祀仪式,是需要祭品的。

之前我们提到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面临七年大旱的困境之后,他作为君王要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上天与神灵的帮助。为了表示诚意,他准备用的礼仪,那就是以身祭天。

如何进行这个“以身祭天”的仪式呢?

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个说法是,成汤舍不得用寻常百姓的性命去祭祀天神,因为他是一个仁慈的君主。所以,就决定牺牲自己。他的宽厚仁慈感动了上苍,在他沐浴更衣,准备上祭祀台的时候,天上就下起了大雨,瞬时就解了大旱之苦。

另一个说法,是说成汤准备了一个类似于青铜大立人的替代品,来代表自己。当然这个说法目前只能留于传说,毕竟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并未出土有第二个青铜大立人。

我看到的那个版本很有趣的,成汤还有台词。

他在面临自然灾害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对上天祈求说:“上天啊,如果我有什么过错,惩罚我一个人就好,为什么要降罪于成千上万的子民呢?我的过错与他们无关,即使大家有错,也只能怪罪我一个人。”

成汤说完之后,就剪下了自己的头发。这还不够,他又在地上摩擦自己的双手。为什么要摩擦双手呢?身体发肤,都要用来献给神灵,用以表达惩罚自己的诚意。

后,他将自己的人身替代品作为祭品,送上了火祭台。在熊熊烈火之中,将自己的愿望传达给了神灵。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象,青铜大立人所处的年代,以及他的作用是什么。而这个时代,又被称之为“古蜀文明”。

什么是古蜀文明呢?

简易来说,就是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代早期,产生在我国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市等地在内的,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

目前古蜀文明留存的遗址已经是非常多了,但是有代表性的,还是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以及成都新津宝墩遗址。

这三个遗址到目前为止,都还在继续挖掘。

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被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可能会有人产生疑惑,泱泱中华大地,无论是浙江也好,四川也好,统统都是华夏儿女,那么浙江的良渚文明与四川的古蜀文明,也应该被统称为华夏文明吧?为何还成了并列的“中国上古三大文明”呢?

因为考古界的“华夏文明”,其实就是指“中原文明”。

“华夏”一词早是出自《尚书·周书·武成》。有这么一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它早来说,指的是中原地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华夏文明逐渐吸收了以四川地区为代表的巴蜀部落,以湖北地区为代表的荆楚部落,以南方沿海一带为代表的百越部落等等,从而就组建了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华夏民族。

但在还没有被华夏民族吸纳之前的古代四川地区,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明,就被称之为“古蜀文明”。

这个时间年代,是距今大约6000年前到2800年前之间。

当时的蜀国,是完全独立的政权体制,拥有属于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礼仪,但同时这个国家又并非是固步自封,不与外界往来的那种状态。整个古蜀文明时期,都在频繁地与蜀地之外的文化,进行着各种交流。

青铜大立人在这个时间与地域上,是以王与神的形象存在的。

那么他的国度,他的子民,以及他的生存空间又究竟是怎样的呢?而与他同在一个祭祀坑里出土的四件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他们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