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辑 教育聚义

  怀揣初心,仅仅是为了一个单纯的愿望——学习与成长。蒋自立老师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北至黑龙江、南到云南、西抵新疆、东达山东,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会员纷至沓来……

 

李镇西

因为单纯,所以幸福

 

  我们追寻着,或许已是满心疲惫,正在坚持与放弃间挣扎……

  我们期待着,或许已是疑窦丛生,正在叩问与麻木间犹豫……

  我们行动着,或许已是伤痕累累,正在前行与退缩中徘徊……

  可我们相信——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意味着希望和愿景,岁月代表着坚守和成长。

  人心不会熄灭,但它可能蒙上灰烬而不再燃烧。拨开灰烬,你会看到重新燃烧的人心。如果你迄今依然没有放弃拨开灰烬的努力,欢迎与我们一起行走。

  心为火种。

  这是2020年爱研会年会的后一天,老师们在会场发出的集体誓言。当时因为有事提前离会,不在现场,后来老师们通过微信语音发给我。年轻而充满激情的声音,铿锵有力,表达着一群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一线教师同样铿锵有力的教育信念。

  2011年,一群年轻的老师自发组织了一个网络团队,取名叫“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领头的并不年轻,他是已经退休的全国著名优秀班主任蒋自立老师。

  蒋自立老师后来曾在一篇题为《总是满天数星斗》的短文中,这样写他的初衷——

  小时候,繁星满天,我们坐在晒谷场上,满天数着星斗。

  英俊的父亲来了:“你们看,哪颗星亮呀?”

  我们寻找着,

  父亲似乎有了诗意: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

  总有一颗在心中

  揣着它,怀着它

  到时候,又化成满天星!

  长大了,成了教师,星星在心中闪耀,居然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进而为一校之长。

  自我成长,使我明白,办好学校靠教师,靠我这样的“优秀教师”。于是乎,名师工程在我校扎实进行,果然让学校名扬江城。

  退休后,那明亮之星还在心中闪烁,在网上,我发现了一颗更亮的星:李镇西。

  我认定他是中国教育的一颗奇星。

  我认为中国教育要成长,要靠李镇西这样的教师,才能推动发展。

  于是,2012年元旦,我在网上倡议,“建立李镇西教育思想研究会”,以治疗中国教育的功利之病。

  倡议一发出,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惊喜地记录着一个个报名者的姓名、省份。

  啊,居然有16个省市3000多名,我数着数着,仿佛看到满天的星斗!

  我理解蒋老师的真诚,但他显然把我无限夸大了,至少我不会比他更亮,更不是什么“奇星”。所以当他次给我说他的这个想法时,我坚决不同意。

  我倒不是怕谁说什么——从年轻时到现在,围绕我的争议和各种说法多了去了,我从不在意;我是担心这个研究会做出什么违规的事,或者成为一个打着我的旗号牟利的机构。我曾写过一组抨击教育浮躁的文章,包括批评有人热衷于占山头、当盟主,拉帮结派、追名逐利。如果现在我同意建立李镇西研究会,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蒋自立老师把我打动了。我这里首先说的是“打动”而不是“说服”。蒋自立老师年近七旬,他本人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是闻名全国的著名班主任和教育专家,可现在如此热心地联络全国热爱班主任研究与实践的志同道合者,希望为中国的教育做一点点事,他说:“这是我余生一定要做成的一件大事!”当然,我不仅仅被他“打动”,也被他说服了。他认为,现在表面上看,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很热闹,但其实真正脚踏实地研究真问题,解决小问题(只有解决了无数个小问题,才能解决中国教育的大问题)的并不多,能够沉心静气地探讨班主任工作的人更少,既然大家都认可李镇西老师,为什么不以此为纽带把大家组织起来呢?大家一起研究班主任工作,这不是坏事啊!蒋自立老师说:“让一群热爱教育并且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就是我们纯粹的动机。”

  已经是高级教师、国培专家的山东杨富志老师曾这样回忆自己的成长——

  有一日,读到一篇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谈青年语文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内容是李老师和徒弟交流青年教师如何成长。李老师认为,教师成长,关键在自己,要学会自我成长,自己培养自己。入我心的是这句话——苏霍姆林斯基是谁培养的?叶圣陶是谁培养的?魏书生是谁培养的?还不是他们自己培养的!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求的成长之路吗?我为何不自己培养自己?怎么自我培养?李老师特别强调写作,他语重心长地说:“写作,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换言之,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这些朴实的话语,为一位迷惘的教师点燃了心灯。于是,我照李老师所言去做,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反思,不懈地写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进步。没想到,我这么一个没有任何荣誉头衔的人也能够翩翩起舞,不仅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颇有影响的刊物上立言布道,还在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会上传经送宝,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为普通教师的成长打开了一扇窗。曾经的流言与蜚语,污蔑与轻视竟然在成长中悄然溜走了。

  恐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李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有那么一个年轻的教师,在聆听了他和徒弟的一番对话后,竟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教育之路,而且是一条有意义的路——为那些既无经济基础又无家庭背景还无圆润交际能力的普通教师开辟了一条自我成长的道路。

  现在想来,有时候,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既不是什么宏论,也不是什么训导,而仅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抑或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蒋自立老师说“让一群热爱教育并且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行走”,这句话让我怦然心动。我想,全国各地一定还有许多像杨富志当年这样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如果能够因我而聚在一起,这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蒋自立老师还拟定了研究会的工作形式:1.推心置腹:每年与李镇西零距离接触一次,促膝恳谈,分享成长体会,共话人生前程。关键词:信仰。2.QQ群体:建立会员QQ群,实行线上定期交流。每期一个主题,线下准备,线上交流。关键词:分享。3.博客群体:会员均在新浪开博客。每年初布置研究主题,年中召开小型研究会博客会,年终评选新锐论文,并出版专集。关键词:以文会友。4.与师切磋:凡看了李镇西老师的博文,有话要说,不同见解,真诚争鸣。关键词:爱师更爱真理。5.建立网站:到一定时候建立“李镇西研究会”网站。关键词:话语权。6.公益活动:每年组织多次,如支教、咨询、献爱心等。关键词:感恩。7.实地考察:每年选1-2个确实有看头的学校,组织会员考察。关键词:走出去。8.评先奖勤:每年评选先进会员、新锐博文,并给所在单位报喜。关键词:激励。

  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反对。但我一再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参与研究会的任何运作,不担任研究会任何实质性职务;第二,研究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公益性质的,一律不许收费;第三,我答应每年给研究会的成员至少搞一次公益讲座。

  我还在心里对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决不以李镇西研究会的名义向任何成员推销自己的著作和有关资料。

  后来这个研究会在蒋自立老师的带领下,居然有模有样地做起来了,不但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而且还有一套比较完善严格的管理运作机制,活动也开展得颇有规模和实效。比如,建立了两个QQ群,加入的会员达三千人,每周六都由会员中的优秀教师通过呱呱社区389968开讲座,还建立了荔枝网络电台,给会员们诵读优秀的教育文章;每年评选一次成长显著的优秀教师——“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并颁发证书;每年在暑假期间召开一次李镇西研究会年会。

  而以蒋老师为代表的研究会核心团队都是志愿者,他们大多是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也有校长和主任。为了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分文不取,就只有一个愿望,为全国各地的普通教师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后来,蒋老师主动辞去了会长职务,由年轻的杨富志老师担任,这是一位很有追求也很单纯的教师。常务副会长张学勇是一名乡村小学校长,其事迹被许多媒体报道,感动了许多人。后来他辞去了校长职务,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打理研究会的日常事务。因为平时和研究会接触不多,研究会的老师们各司其职,所以还有许多工作细节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他们的确在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着。

  虽然名为“李镇西研究会”,但更多的时候是老师们之间互相学习。平时通过QQ群,通过呱呱社区,通过博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大家展开读书交流、案例展示、经验分享,有时候是围绕一个教育话题或难题展开研讨。我有时候也在网上和大家交流,但这种情况不多,毕竟我太忙。

  因为我一开始就定下了“不许以任何名义收费”的规矩,因此一年一度的年会,对承办者来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每年都有教育局或学校愿意承办。五年来,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甘肃庆阳市教育局、湖北仙桃市仙源学校、山东新泰市教育局、广东中山市纪中雅居乐凯茵学校,都先后提供经费和场地承办年会。需要说明的是,每次年会不但不收取会务费,而且有些承办方还提供免费食宿。为此,我心存感激。

  一年一度的年会,成了全国各地研究会成员相聚的盛会,老师们从四面八方赶赴会场,为的就是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为了参加年会,许多老师要克服路途遥远的困难。大多数老师都是自费参会,还有许多老师先坐汽车,然后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一路颠簸,其艰难程度是我以前难以想象的。

  来自山东平原的袁建国校长在网上这样记叙他带着老师们的一路奔波——

  我们往返乘车都是五人硬卧、五人硬座,原以为可以轮换,既能保证休息,又能节省资金,到了车上才知道,这样轮换是不允许的,没办法,买硬座的老师只能24小时在硬座车厢熬过来。因硬座车厢空间狭小,拥挤不堪,到达目的地时,许多老师的腿脚都肿了。好在我与老师们是一样的待遇,返程的时候也是硬座,心里才坦然了许多。许多老师后来还饶有兴趣地说:“这种经历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这是我们炫耀的资本。”

  来自甘肃庆阳的张瑾这样记录她的追梦历程——

  清楚地记得那天我们出发的情形,许多县上的老师比我们城区的更早到达集合地。这里面有几个地处偏僻位置路途遥远的老师,他们是深夜两点就起床,先坐农用车到小镇,再坐班车到县城,然后又转车到市区,后又坐出租车才赶过来的。更有为偏远的环县一名老师,提前一天到达市区,在集合点附近找了间招待所临时歇脚。我们28人,兴高采烈、手提肩扛,在集合点全部会合后又一起坐上了开往西安的大巴。在又经历了6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才在西安火车站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之旅。

  大家都是自费参会,加之庆阳的老师原本收入就不高,所以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硬座出行。个黑夜,在火车的“哐嘁哐嘁……”声中,我们勇敢地以欢声笑语战胜瞌睡。但当我们又在“哐嘁哐嘁……”声中迎来第二个黑夜时,大部人着实支撑不住了。先是一个,两个,后来纷纷闭上了眼睛。回看与困神勇敢做斗争的偷拍者的杰作:在火车有规律地晃动中衣衫不整、摇头晃脑睡觉的姿态真是太好玩了。第三日,我们终于拥抱着朝阳到达了目的地。在下车的一瞬间,大家才发现腿脚肿胀到不能踩地。任何困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在拥挤的泰安火车站稍事修整,我们又踏上了开往新泰的大巴,欢天喜地地来到了年会会场。

  别以为老师们都只是冲着“李镇西”来的——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会聚集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本身就形成了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团队,彼此欣赏、互相激励。所以,虽然名义上是“李镇西研究会”,但实际上并不是围绕我大谈“如何学习李镇西”,而更多的是他们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故事,我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年轻老师们讲教育故事,或提出一些建议。

  比如,2016年在中山纪雅学校的年会上,我做了一个题为《新教育和教师幸福》的讲座,结合新教育实验给老师们讲教育成长和职业幸福。然后蒋自立老师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和自己有个约会》。接下来两天时间里,杨富志老师、袁建国校长、谢华老师、李素怀老师、任秀波老师等讲述了他们各自成长过程中的精彩故事。

  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的李素怀老师在讲述中,谈到自己曾经因在和“后进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连连失利而开始倦怠、沮丧、焦虑、失眠,患上了抑郁症。后来在网上偶然结识了蒋自立老师,又在他的下加入了李镇西研究会,参加了届年会,一下子感到进入了一个充满理想与活力的团队。她说她找到了教育方向,并决定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李镇西研究会这个团队里,我和大家利用周六进行研讨共读,自己培养自己,利用网络打通了我与天南海北老师的界限,开阔了我的教育视野。”李素怀老师开始勤奋地阅读,并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工作。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根据农村的特点,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乐,一起成长:“我们去田野里捉小鱼,我们去田埂采菊花,我们开垦荒地,我们为小鸟筑巢,我们烤地瓜,我们烧土豆,冬天我们跑到河边滑冰。我也学着李老师买相机,为农村孩子们照相,我开始不再写发泄的文章,而是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我渐渐地找到了当教师的感觉。”渐渐地,她的心和孩子们越贴越近,她的班越带越好,媒体开始报道李老师的事迹,后来她还成了《新班主任》杂志的封面人物。她这样结束自己的讲述:“四年前,这些我根本无法想象,然而我现在的每一天,都感到快乐和幸福。”

  任秀波老师同样来自吉林,她的讲述也感动了大家。她一开始便讲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教师的幸福有很多种,获得成功是一种幸福;取得好成绩是一种幸福;转化一名学生是一种幸福;得到家长、社会认可也是一种幸福……”然后她谈到自己开发课程的幸福:“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喜欢把一些常识、一些知识放在一系列活动中,跟孩子们一起做着、玩着、成长着、收获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课程,这些活动就是课程研究。我突然发现课程研究原来是这么简单,这么好玩的事情。我们班的课程还真的不少:‘种植’‘过生日’‘过节’‘绘本汉字’‘图说课文’……我和孩子们都从中得到了无限快乐!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们班的‘剪纸与吉祥文化’课程。”任老师饶有趣味地讲着她和孩子们通过“剪纸与吉祥文化”课程所发生的故事以及所收获的快乐,还给大家展示了她特意为这次年会所创作的剪纸作品。听着任老师的讲述,我不由得想,哪怕是一个普通老师,其创造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只要有发自内心的追求,任何人都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卓越的自己”。

  老师们的发言让我感动。当时我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听老师们讲述着他们“读李老师的著作成长”的故事,催人泪下,我一下感到了我的存在对许多普通老师的成长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在这里,“李镇西”与我已经没多大关系,而只是个符号,用于凝聚一群在这浮躁时代依然理想不灭的志同道合者。年轻的教育伙伴们,我怀揣一颗同样年轻的心,与你们风雨同行!

  很快我收到一位朋友的手机短信,说我这样说“不太谦虚”。其实,我这里所谓的“意义”,并不是说我给他们“指明方向”“提供理论”“传授方法”之类的引领,而是说我给他们展示了我三十六年走过的教育路程。而他们从我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一种可能:一个教师,只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是可以成为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人的。

  不少没上台发言甚至没有参加年会的老师,也通过文字讲述着研究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安徽砀山的崔娴老师这样写道:“加入研究会一年半的时间,我从不读书到读几十本书;从不写博文到在新浪安家,开始零零散散地记录自己生命的轨迹;从对现在的学生无所适从到与他们相处和谐融洽,自己想想都觉得幸福。一年来,我和孩子们相处愉快,彼此珍惜一起度过的每一天。星期天、节假日,不时有孩子通过QQ留言咨询一些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诉说思念。其实每一次看到,心里都充溢着幸福与感动,感谢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感谢一年来有孩子们的真诚陪伴,我才过得如此充实、如此幸福!”

  山东泗水张学勇老师说:“研究会就像一个充满动力的平台,给了我成长的动力和展示的舞台,也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观。我跟着团队一路走来,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虽然,我不知道我们能走多远,但是我相信:只要走在路上,早晚都会遇到盛典。”

……

  的确有不少老师说,是我引领了他们成长。其实真不能说是我引领了他们,这不是我谦虚。他们说我引领的理由,是说他们读了我的书、听了我的报告,就获得了成长,但读过我的书、听过我的报告的人显然不止他们,可为什么是他们获得了成长呢?那是因为他们本身有着不灭的理想,有着成长的欲望,于是他们选择了成长,选择了理想。这刚好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任何人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结果。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主发展和自由生长。如果没有我的书和报告,他们也会选择其他优秀教师作为学习榜样。

  但我也有我的不安。尽管后我还是同意了李镇西研究会的存在,但我一直警惕这个团队过于突出我个人。我曾在群里给研究会负责人写道:“我总的想法是,这个研究会是以我的名义聚集老师们,大家共同成长,不要把我弄成‘教主’之类。大家尊敬我,我理解,很感动也很感谢,但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

  李镇西研究会每年都要在全国评选一次“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应该说,尽管我没有参与这件事,但据我了解,这件事他们做得很严肃很认真。它不但有具体的标准,还有严格的程序,而且从效果来看,的确是积极的,起到了激励年轻老师成长的作用。山东青岛平度市常州路小学的刘爱玲老师,也曾经在群里这样说过:“虽然我在群里经常说‘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评选不评选无所谓,入选不入选无所谓,虽然两次评选两次落选,但如果明年还评选,我会一如既往地报名参加。因为参评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更因为在参评达标的过程中修炼的是自我,成长的是自己,感受的是团队的温暖。这一切足矣!”

  但我从届评比开始就反对以我的名字来命名这个荣誉称号,他们也同意了。但他们后来依然用这个名字,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吧。这次年会上,我再次提出换名,并书面表达我的强烈愿望——

 

  研究会诸老师:

  我一直有个想法,就是“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个名称让我不安,不是今天才有的。届年会我就提出改个名称,大家也同意了。后来却一直没改,于是我一直不安。当然,我也没想到更好的名字。今天我想到一个名字,我觉得挺合适的,就是“孩子爱戴的幸福教师”,简称“幸福教师”。这个称呼既体现了教育的宗旨是为了孩子,也表达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理念。

  希望能够考虑。

  我对他们说:“现在全国各级评优选先,有‘优秀教师’,有‘骨干教师’,有‘特级教师’,就是没有‘幸福教师’。我们就用这个称呼,不也很好吗?”我还说,别在这个荣誉称号上冠以“中国”二字,虚张声势,没有意思。

  这次我的呼吁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理解与认可。广东中山的高级教师黄建军在博客中回忆自己参评“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的经过与感受——

  2013年加入李镇西研究会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的评选活动,但我一直都没有参评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配不上这样一个称号。本人生性寡淡,并不热衷外在荣誉和名利。加入研究会,纯粹为了成长,并没有以此积累资历,换取评选筹码之类的考虑。2015年3月,在杨富志老师的“怂恿”下,我终于申请了参评“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在团队的两年多时间,通过研究会扎扎实实的读书、研讨、写作等活动,我这个已经获得高级教师职称的老教师也得到提高,多读了一些书,多写了几篇文章,更加乐于享受教育生活,虽然我依然配不上“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样的荣誉称号。如同我清楚拿到了高级教师职称并不等于我真的高级了,我也知道获得“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荣誉不等于我就有多优秀。我没有把这一民间荣誉视为闪耀的桂冠,而是把这自己申请的称号当成富志所说的“紧箍咒”——时时刻刻都记得用心做一个“自己培养自己,坚守常识,坚持朴素,幸福比优秀重要”的老师,懂得并寻求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职业幸福。我的参评是态度,更是选择。参评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我选择和大家一起走向优秀。随着我对李镇西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我不再担心这样做被人指责为不成熟或幼稚。研究会并不像那些不了解的人所说的“搞个人崇拜”“造神”“拉帮结派”,这些也是李老师不认可的。对于各种质疑与非议,我可以理解,但是有时候旁观者迷,当局者清。在我们研究会,大家都是李镇西的粉丝,但是我们不是“脑残粉”。我们不搞人身依附,也不把李镇西老师当教主膜拜。一群有梦想的教师,以李镇西为名而聚集在一起,有何不可呢?我想对于倡导民主教育的李老师来说,他也不希望看到一群没有自我的教师。他支持、鼓励研究会并不是因为大家对他的崇拜,而是赞赏团队的运行活力,感动于一线教师的成长渴求。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出研究会评选“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称号改名,我认为应该尊重。

  初提议用“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个名称的蒋自立老师也对我表示理解与赞同,他还帮着我说服大家:“我们应该尊重李老师!”当然,是不是用这个“幸福教师”的名称,大家说还可以再想想,说不定还有更恰当的名称,但无论如何,下一年的评比肯定不会再用“中国李镇西式好教师”这个名称了。

  但李镇西研究会毫无疑问将继续存在,因为这个平台属于我们大家。研究会不会给任何老师带来任何功利方面的好处。互相鼓励、自我成长就是它的功能。从一开始,它就引起一些人的误解,没关系,也没有必要用语言去解释。朴素的行动,执着的追求,坚守的姿态,成长的足迹……就是好的解释。

  近,“初心”二字被频频提及,我一直对老师们强调——当然,也这样告诫自己,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工作之初的情怀。天踏上讲台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纯粹,没有功利心,没计较过收入,没想过如何算工作量,也没想过什么“教坛新秀”什么“市优青”什么“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想的只是怎样把眼前的这一堂课上好,怎样把眼前这群孩子带好。那时候,教育就是教育,而不是荣誉,不是职称,不是论文,不是课题……课堂上孩子们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下课后孩子们一声声无邪的笑声,就是我们全部的追求。因为单纯,所以快乐。

  我愿意把我曾经发在互联网上的一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束——

  天各一方的老师们,也许我们很难见面,甚至一辈子没机会握手拥抱,但有了这个研究会,我们便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个嘈杂喧嚣的时代,总有一群人愿意互相携手默默前行,不为名不为利,就为保持内心的童真,就为自己从教之初的教育憧憬!

  有人曾悲观地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理想处处碰壁,要想不浮躁都不可能!想真正静心做事很难!”

  不可能吗?很难吗?那好,愿我们一起为这个时代创造一个又一个例外。

2016年7月14日-31日

于旅游途中断断续续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