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周易》的构成与名义
(一)《周易》的构成
我们平常所说的《周易》或《易经》,实际上包含两本书:《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由于使用场合及个人使用习惯的不同,《周易》之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的《周易》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卦名、卦辞和爻辞部分而言,习惯上又把这部分内容称为“《周易》古经”。古经之外,另有《文言传》《说卦传》等十篇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习惯上称为“《周易》大传”,简称《易传》。因《易传》依附于经文,并解释、阐发经义,共有十篇,前人或称为《十翼》。翼者,“辅助”之义。广义的《周易》包含经、传两部分,既指古经,也指《易传》。
(二)《周易》的名称
《周易》除本名外,还有《易》《易经》两名。
《周易》之名,早见于《周礼》《左传》《国语》等书。如《周礼•春官宗伯》云:“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云:“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国语•晋语》云:“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
《周易》也单称《易》。如《论语•述而》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荀子•非相》云:“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从汉代开始,《周易》又有《易经》之名。如《史记•日者列传》云:“夫司马季主者,楚贤大夫,游学长安,通《易经》,术黄帝、老子,博闻远见。”《汉书•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先秦时代,称《易》或《周易》时,主要指古经六十四卦而言;汉代以后,《易传》也称为“经”,称《易》或《易经》时往往涵盖《周易》经传两部分。
(三)“周”字的含义
关于“周”字,前人大致有三种理解。
一说“周”为“普遍”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引汉郑玄释《周礼》“三易”之义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一说“周”为地名、朝代名,指周地、周代。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宋朱熹《周易本义》云:“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故系之周。”
一说“周”兼表周代及“周普”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
后人多从孔颖达、朱熹之说,以“周”为朝代名。
(四)“易”字的含义
关于“易”字,古今别说颇多。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宋《集韵•昔韵》云:“易,虫名。”“易,或作蜴。”蜥易,即“蜥蜴”,也叫“蝘蜓”“守宫”,今称壁虎。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音义》释“易”云:“此经名也。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
汉《易纬•乾凿度》云:“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为道德苞籥。”郑玄注:“管,统也。德者,得也。道者,理也。籥者,要也。言易道统此三事,故能成天下之道德,故云包道之要籥也。”按,籥音yuè,义为枢要、关键。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近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总论•论周易二字本诂》云:“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按,文中“吴先生”指清代吴汝纶(字挚甫),尚氏说源自吴汝纶所著《易说》一书。
今人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琐语•周易释名》云:“《易》为筮书之通名。《周礼•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筮人》文略同。是筮书皆得称《易》,是其证也。《周易》为一书之专名,因其为周代筮书,故曰《周易》。”“余疑易初为官名,转为书名,……易之为官,盖掌卜筮。筮官曰易,因而筮官之书亦曰易,犹史官曰史,因而史官之书亦曰史也。……觋与巫同义,易与觋同音。筮官为巫,而《礼记》称易,则易盖即觋之借字矣。”按,觋音xí,指男巫师。《说文》巫部:“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当代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前言》云:“《周易》命名之义,‘周’为代名,‘易’主变易。古代典籍多简称为《易》,即强调其书所言之‘变化’大旨。”
(五) 甲骨文“易”字集说
前人解“易”,多从文献和传注出发进行阐释。殷墟甲骨文发现后,有学者据甲骨文“易”字的字形进行联想发挥(如黄振华《论日出为易》一文说甲骨文“易”是“一个象形字,是象征日出时的景象或日落时的景象”),虽有益学术探讨,然猜测臆想成分较多,不可取信。由于不少学者对“易”字的初形朔义仍感兴趣,下面据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略述各家对“易”字的解释,以备参酌。
孙诒让:“龟文易日字恒见,义盖皆如是。……易日犹言更日也。”
王国维:“易日疑亦祭名,孙比部训为改易时日。案之卜辞,多不可通。”
王襄:“易,祭日之名,周世以实祡祀日月星辰,知周之礼典因于殷礼尚多。”
郭沫若:“卜辞多见‘易日’字。……案此二字每与天象字同见于一片,……‘易日’字与晵雨霧等同见于一片,或同卜于一辞,其为关于天象之事无疑。准此以求之,余谓易乃晹之借字。《说文》‘晹,日覆云,暂见也,从日易声’。是则‘易日’犹言阴日矣。”“易字是益字的简化。但易字在殷虚卜辞及殷彝铭中已通用,其结构甚奇简,当为象意,迄不知所象何意。”
孙海波:“卜辞易日之辞凡数百见。……窃疑易当读如更也,变也。易日不易日,犹言变天不变天也。”
杨树达:“卜辞或言‘疾齿唯易’‘疾齿亡易’,旧解为锡,非,易者犹今言换牙也,即《素问》所谓‘齿更’。”
李孝定:“此字之初形朔谊盖已蒙昧难求矣。卜辞易字当从孙说训更,易日即更日,易齿即换牙,或假为锡,与金文同。”
饶宗颐:“按‘易日’即‘锡日’,天雨求赐日也。”
屈万里:“易锡古同字。……此易读为锡,给予也。”
劳榦:“今字为坩锅,倾倒铜液,已见前述,易字为一平浅之釜,斜倾锡液,亦自可以比较得之。”
严一萍:“以余考之,字当读‘昜’,与‘易’为一字,‘昜’为‘暘’之初文。《说文》:‘昜,云开也。’‘暘,日出也。’观乎卜辞所记,以‘云开’‘日出’之义,为适合。”
张桂光:“易(引注:字为甲骨文原形)正像盘中盛水自上向下倾注之形,会易予之义。”
姚孝遂:“按:郭沫若释‘易日’为‘晹日’,犹言阴日,其说是对的。但读‘隹易’为‘亡害’则有未然。杨树达以‘疾齿唯易’为‘齿更’,亦有可商,‘齿更’乃小儿生理之常,此言‘王疾齿’,商王为武丁,不得以‘换牙’解之。易当读作‘’,《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注》:‘平安也。’疾齿而占‘隹易’、‘亡易’,谓平安与否也。此与‘有它’、‘无它’之用意同。”“卜辞‘易’又用为‘锡’。”“‘易’之初形当来源于‘益’之省,郭沫若之说是可信的。”
从《周易》性质及功用方面考虑,我们认为尚秉和、高亨先生解“易”之义比较妥帖,而高氏以为“易”乃“觋”之借字,缺少根据,不可信从。至于甲骨文“易”字,是一个会意字,其本义为“给予”,与《周易》之“易”没有直接关系。
总之,《周易》的名义,就是指周代的一本占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