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白鹭》这篇散文非常优美, 郦老师主要从化用古诗文这个角度来解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作鹭鸶的水鸟。

  它的腿和脖子特别长, 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很多人喜欢它,大概是因为其洁白的羽毛、挺拔的身体、精巧的嘴型, 还有那亭亭独立时卓越的风姿。

  作者郭沫若通过细致的观察,将白鹭因为常见而被人忽视的美描写得十分精细: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郭沫若有非常深厚的古文功底,他虽然是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但他的文章中常常可见传统的文化底蕴。

  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在这里,郭沫若显然化用了此句式,用以表现白鹭外形的完美。

  除了这处句式上的化用,《白鹭》这篇散文还化用了古诗《出郊》的意境。

  其实,不仅今天的作家对白鹭进行过如此美的描述,古人也尤其爱白鹭。它自由飞翔,悠然自得,无羁无绊;它安静独立,超尘脱俗。许多诗人都形象地描写过白鹭,赞美过白鹭。

  大家还记得郦老师在一年级上学期讲解韵母“ü ”的时候, 列举的明代诗人杨慎的《出郊》吗?

  诗云: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诗人写道,山坡上一级一级的田垄好像楼梯一样,平原上整整齐齐的畦田则仿佛棋盘一般。白鹭忽然飞过来,给绿油油的秧田增添一抹亮色。万绿苗中一点白,色彩对比强烈, 翩飞的白鹭如画龙点睛,让整个画面鲜活灵动了起来。

  而郭沫若则在文中这样描写: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田像镜匣与“平田如棋局”有着相似的的背景描写, 都抓住了白鹭生活的环境特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外形精巧的白鹭相得益彰。

  郭沫若通过生动描绘白鹭精巧的外形与充满韵味的生活, 表达了他对白鹭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便有成群的白鹭飞临栖息,因此得名。

  写白鹭,许多作者往往是借助它所代表的精神来展示自我。

  比如, 这个学期我们要学到的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展示了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由飞翔的白鹭,再呈现出一个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自由自在的渔翁形象, 表达了词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这与《白鹭》一文中郭沫若的感慨“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都道出了白鹭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