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这学期的课,是一首读来气象万千的词。它就是的

《沁园春 • 雪》。词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上阕因雪起兴,起笔便不同凡响。全词吟雪,却不先写“雪”,而直接把视角聚焦“北国风光”,突出了全词的博大意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是互文手法,其实都是虚指,也就是说,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这首词也正因此更显得意境开阔、气象万千。

  “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对雪景浓墨重彩的写意铺陈。此时,漫天的大雪覆盖了一切,连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的动感。“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两句,极其强烈地凸现了北方雪景的风貌。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以比拟的手法静中写动,那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白色的象群在奔腾。“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让冬天的雪有了生命。群山高原与冬雪和云天连成一片,“欲与天公试比高”,则宛若信手拈来。这几句的视觉效果极强,赋予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画面感,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本指妇女盛装,如《木兰辞》中的“当户理红妆”,这里则指太阳的红光。素裹本指穿着素色的丝绢,这里描写的是白雪包裹着大地的景象。诗词大会曾经有一道题目,就是问“红装素裹”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种壮烈的美。

  这里,“须”字其实是虚写的标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想象了雪后景象的晴朗、娇艳、多姿多彩。把江山美景比作女子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阕则由对山河壮丽的感叹转而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词人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首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将全词衔接得天衣无缝。“江山”一词巧妙地总括上阕的写景;“江山如此多娇”又对“北国风光”作了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词人的抱负。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在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一个“惜”字,更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这首词的篇幅虽短,但容纳的时间极为悠长,空间极为浩瀚。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词结尾的“俱往矣”三字,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历史被一笔带过,转向词人所处的当今时代。“今朝”,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语词,它代表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指明了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引领。诗人坚信,“今朝”的风流人物将不负历史的使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

 

思维拓展

  用典,是诗词写作的一个核心要素;善于用典,更是诗词的一大特点。

  比如“ 折腰”。出自《晋书 • 陶潜列传》。但词中的意思与陶渊明“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略有不同, 这里写出的是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之美倾倒的心情。

  又如“ 风骚”。“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当时的民歌;“骚”本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历来被用作文学作品的代称,这里则指文学才华,也带有文治的意味。

  再如“ 风流人物”。出自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的杰出人物,又指对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这里是说, 历史上的人物都已成为过去, 要讲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这是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赞美。

  这些典故的运用无疑使本词更具磅礴气象。杨义教授指出,与“气象”相近的一个词是“风格”。但是,风格倾向于修辞方法的分析,气象则更加重视创造主体的精神气质、胸襟魄力;研究诗词的艺术特色,应该使用中国文学评论和美学鉴赏中的“气象” 一词。因为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象,诗词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有一种不同于文人书斋写作的美。在那奔驰的马背上,词人看到的山是有生命的,是能够飞舞奔驰的。比如,“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 • 长征》),山不仅在奔走,而且缩小了, 绵延千百里的山系竟然成了细浪、泥丸。而“气象”在这首词中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 • 雪》), 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曾经说:“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诗词曾经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版。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并对诗词中的思想内容与美学风格进行更深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