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蚕的故事

绍兴六年(1136),淮水一带的桑叶价格涨得很高。有个住在江中小岛上的百姓(我们暂且称他艾钱吧),家里养了几十箔蚕,艾钱与妻子商量:我们近来养蚕,都没赚到什么钱,支出多,收入少, 还很浪费时间,不如将这些蚕都丢掉,直接摘下桑叶去如皋卖,来回不过三天,赚的钱一定多。艾钱的妻子也爱钱,她认为丈夫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夫妻俩烧了开水,将蚕都浇死,然后埋在桑树下。随后,他们摘了桑叶,用船装着,向如皋方向驶去。

船行到半途,有条鲤鱼突然啪地跳上了船,艾钱大喜,立即将鱼剖开,用盐腌好放着。不久,船到岸,岸上的官吏上船检查税收,他们拨开桑叶一看,里面有个死人,艾钱一看,竟然是自己的儿子,立即惊恐得哭了起来。官吏认为艾钱杀了人,将其拘捕。问他为什么到此,艾钱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官吏又派人去艾钱家查看,发现他家门关着,屋内也没一个人,就试着将埋蚕的地方挖开,却是艾钱妻子的尸体,且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了。两具尸体,充分证明艾钱是杀死妻子、儿子的凶手。艾钱百般狡辩,但无法为自己脱身,官吏也不敢断案,后来,艾钱在监狱中死去。

(《夷坚甲志》卷第五《江阴民》)

 

关于蚕的故事,洪迈在《夷坚志》中总共写了三则,和上面这则艾钱被报复相类似的,还有《夷坚丁志》卷第六《张翁杀蚕》:

乾道八年(1172),信州(今江西上饶)境内的桑叶价格突然大涨,每斤值百钱。沙溪人张六翁的桑田,估计可采千斤桑叶, 他家的蚕正在休眠,张就起了赚大钱的念头,他对妻子和儿媳妇这样说:我们家用这点桑叶去养蚕,远远不够,多只够一半的量,但如果按现在桑叶的价格,我们怎么买得起另外不足的桑叶呢?要是桑叶没成熟,或者没有桑叶买,那我们的蚕照样养不活, 还不如将这些蚕箔全部丢到江中,而将那些桑叶卖给他人,立即就有大笔收入,这多省事呀!张一向脾气暴躁,他妻子自然不敢说不,只好和儿媳妇商量,如果将蚕种全部投入江中,那明年的蚕不是没种吗?于是留下两箕蚕种,藏在儿媳妇的床下。

这天半夜,有小偷来张家桑叶地偷桑叶,守夜的张六翁气愤至极,拿着长矛就朝那人刺去,对方腹部被刺穿,倒地,立刻死去。张回到家中,对妻子说:刚才在桑叶地里,我刺死了一个贼, 那人是小偷,将他杀了也没有罪。张妻一听,吓得整个人都哆嗦起来,她料定,那被刺死的极有可能是儿子,张妻跑到桑叶地里一看,果然是儿子,张妻当即解下裙子,吊死在桑树上。张六翁见妻子久不回家,很惊慌,他也跑到桑叶地里,一看儿子被自己刺死,妻子上吊,感觉自己没法活了,索性吊死。此时,留在家里的儿媳妇,手持烛火去寻丈夫,看见了三具尸体,大声惊叫, 邻居来了,里正也来了,里正一看情况,正准备将张家儿媳妇抓起来移送官府,张家儿媳也跑出去吊死了。一夜工夫,张家人都死光了。

 

我也感叹,怎么让这一家人都死光呢?唉,蚕是“神”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将一生的所有,都贡献给了人类,他们怎么能那样对待它们呢?

洪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给世人再多一点警示,接下来,他在《夷坚甲志》卷第八《符离王氏蚕》的引子部分,索性抄了一则蚕的故事,想说明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道理。这故事出自唐代著名笔记作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支诺皋》:

新罗国人旁?,向他的弟弟要蚕种,弟弟将蚕种煮熟了再给他,而旁?并不知道。到蚕孵化时,只长出了一条蚕,开始时,它每天长一寸,几十天后,这蚕长得就像牛一样大了,一天吃几棵树的桑叶还不够。旁?的弟弟又找了个机会,将大蚕弄死。不料,方圆百里之内的蚕,都飞到他哥哥家来聚集产丝,旁?的邻居们都赶来帮忙,蚕丝抽也抽不完。

 

洪迈认为,段成式的记载,很荒诞,而他另得到的一则新闻却颇真实: 

宿州符离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北边的蔡村,有个叫王友闻的农民,与他弟弟友谅一起居住。友闻娶了本地人秦彪的女儿为妻,秦氏凶狠暴戾,整天在丈夫面前说友谅的坏话,兄弟俩于是分了家,两人有时一年都不见一次面。某天,友谅向他哥哥讨蚕种,秦氏将蚕种用火烤后才给了友谅。友谅的妻子,按常规方法,用热水洗后,就等着蚕种孵出,结果,后只长出了一条蚕。这蚕越长越大,后有近百斤重。秦氏见了,又怀疑又嫉妒。某天,友谅夫妻去东村做客,只留小女儿看家,秦氏就带了丈夫到友谅家,将小女孩哄到厨房后,直奔蚕房,那条大蚕正躺在窗户下,像牛一样喘息着,吃桑叶的声音很大。秦氏用大棒打蚕,但每打一下,它就吐出几斤丝,秦氏吓得失了魂魄,急忙催着丈夫跑回家。秦氏回家后就发了病,心脏严重不好,一个月后就死去了。而友谅家的蚕结成茧后,如一只洁白的大缸,抽丝后, 正好得丝一百斤。

 

洪迈没有讲完段成式记载的旁?的故事。其实,那是一个长长的故事,旁?的弟弟不仅给了蚕种,还给了谷种。蚕种结了一条蚕,谷种也只长出了一棵谷子(因为谷种也是弟弟煮熟了才给哥哥的),但旁?并不灰心,依然每天守着那棵谷子。有一天,一只鸟飞来,突然叼了那棵谷子就跑,旁?就死命地追,追到天黑, 鸟飞入石头缝中,再也找不着。四周一片漆黑,旁?也迷路了。过了一会,月亮升起,但旁?还在伤心,突然,一群穿红衣服的孩子出现了,他们在月光下做着游戏。一个孩子问另一个孩子:你要什么东西?孩子回答:要酒。于是那孩子拿出一把金锤,在石头上用力敲敲,酒具、酒都摆上来了,另一个孩子说,还要各种食物,于是,饼呀,糕呀,汤呀,肉呀,全都被敲出来了。这几个孩子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了,那把金锤被留在石头缝里,旁?就将它带回了家,他成了这个国家富有的人。而旁?的弟弟不服气,他也照着哥哥的样子做了,也长出一棵谷子,也来了一只鸟,这鸟也叼了弟弟的谷子跑,弟弟也追,一切仿佛旁?经历的情景再现,但后,旁?的弟弟却被那些神秘的孩子当作偷金锤者抓了,并将他的鼻子整得如象鼻子那般长,旁?的弟弟又愧又气,不久就死掉了。

故事越来越离奇,本质却没有变,做人不要生坏良心,上天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直监视着人类呢。

为什么人们对蚕如此尊崇?考古证明,人和蚕早就已经是亲密的伙伴。在河姆渡遗址中,两件盅形象牙雕刻器的外壁上,刻有逼真的蚕纹图像,这表明,早在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人(越地)就已经开始饲养家蚕了。

桑叶,它不仅是蚕宝宝的食粮,也是极有用的一味中药。在洪迈的《夷坚志再补》中,有一则《桑叶止汗》,此方子现在估计还有用: 

严州(州治在今浙江建德梅城)有一山寺,某天早晨,一位形体单薄的僧人从此寺门前路过,山寺住持见了,叫住了他,一问,果然患病:每天吃得很少,晚上睡觉汗出如雨,第二天起来时,衣服、被子都湿透,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久治不愈。住持对那僧说:我有一个方子应该灵验,让我为你治治看。三天之后,经过住持的治疗,那僧人二十多年的病便好了。

 

这方子,只有一味药,便是桑叶。早晨趁桑叶上还有露水时, 将桑叶采下,用火烘干,磨成粉,取两钱,空腹时用温米汤调和喝下。也可以用脱落的桑叶,但它没有带露水桑叶的治疗效果好。

洪迈提醒,《证类本草》一书中也有用桑叶止汗的处方,可以作为这故事的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