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点绛唇

 

蹴罢秋千①,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②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

①蹴:踩、踏。唐代的秋千并不是今天儿童玩具那样的款式,亦即不是以坐姿、而是以站姿来荡的,双脚要踩在秋千板上。“蹴罢秋千”暗中点明了时令,这是很容易为今天的读者所忽略的:唐人荡秋千是一种很有民俗色彩的活动,多是在清明、寒食的时候,仿佛为春意所触发似的。杜甫《清明》诗中有所谓“万里秋千习俗同”,意即清明时节荡秋千在当时是一种举国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以“蹴罢秋千”起首,虽不明言却将一个可爱少女的形象烘托在初春的氛围里。

②刬(chǎn):光着。“袜刬”是指只穿袜而未穿鞋,而少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见客入来”,不及穿鞋而匆匆避走。因为仓皇的缘故,金钗也从头发上滑落了,是谓“金钗溜”。

 

【评析】

这首代表作是存疑的,如果确为李清照的作品,应作于她的少女时代。读罢全词,扑面而来的是青春:少女从秋千上下来,香汗浸润薄衣,稍作休憩。忽见生人闯入,慌忙中光脚逃走,却又忍不住回头,将目光在来人身上停留。可是怎能光明正大地回头呢?只好假装把青梅来嗅。故事戛然而止,定格在少女闻青梅那一低头的温柔——来人是谁?少女为何会含羞逃走?又为何会回头?这样一想,我们好像目睹了爱情次发生的现场。

本词的下阕尤为生动,刬、溜、羞、倚、嗅……词人精心挑选字眼,写出了宋词健康活泼的女子。但清代词评家贺裳对这几句不以为然,他在《皱水轩词筌》中评价道:“至无名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直用‘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二语演之耳。语虽工,终智在人后。”意即李清照(贺裳之所以说“无名氏”,乃因这首词的作者存疑)的名句不过是化用了唐代韩偓的名句,写得虽精巧,终是借用韩偓的构思,落于人后了。私以为贺裳的点评失之偏颇,李清照词与韩偓诗形似神不似:“和羞走”是娇憨的少女情态,“和笑走”未免太豪迈;“却把青梅嗅”似小鹿般灵动纯洁,“手搓梅子”却藏着轻浮,李清照的改写高明许多。

由此也可见,创作殊为不易,一字之差,境界全不同。作家如同捕手,创作就是在语汇的丛林中寻觅,只有高级捕手,才能精准捕捉到那些非它不可的字眼。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①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②

骚人可煞无情思③,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这是一首咏桂花的词,在传统分类中属于“咏物”一类。桂花花朵很小,隐藏在枝叶间很不易被人看到,然而香气浓郁,很远处就可以使人嗅到,词的前两句正是就桂花的这个特点而言的。

②画阑开处冠中秋:语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阑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意即桂花开时足以冠绝秋色。

③骚人:这里特指屈原。可煞:难道。思:这里读sì。结尾两句是说屈原著《离骚》大量提及鲜花与芳草,却不知为何独独遗漏“自是花中流”的桂花?这是词人在为桂花鸣不平,借屈原作了一个很好的翻案文章。然而《离骚》明明写有“杂申椒与菌桂兮”之类的句子,似乎李清照要么读书未细,要么以为“菌桂”并非桂花。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在李清照的时代里,对“菌桂”主流的解释是一种“香木”,大约就是今天炖肉用的肉桂吧。

 

【评析】

上阕写桂花的姿容与气味,下阕推桂花为群芳之首,群芳之首却不见《离骚》记载,性格爽快的李清照为之打起了抱不平。这首小词在李清照的作品里算不上格外耀眼,不过它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宋人的审美观。

北宋建立之后,当时的读书人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岁月,国家始终贯彻“重文”的政策,为文人提供大量的职位、晋升机会以及前所未有的尊敬。宋朝文学家张耒诗云“从来书生轻武夫,坐遣挥毫写勋业”,张耒的本意虽是为武夫说话,却道出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宋朝社会对武夫的轻视;若是在唐朝,论及武人的诗断断不是这样写的,唐人写的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当时被瞧不起的是书生,受膜拜的是武夫。勃兴的教育、发达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高知”占总人口的比例暴增,风雅之士俯拾皆是,在城镇的任意街道推开小轩窗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

由于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整个宋朝都趋于文人审美,那便是含蓄,以清雅为珍,视简淡为高。关于这点,苏轼的言论代表性:“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此话记录在周紫芝的《竹坡诗话》里,原是苏轼教育侄子如何搞文学创作的,意即人一开始做文章,总想写得文采斐然,待他慢慢磨砺、逐渐熟稔所有技巧之后,却会将文章写得平淡。一言以蔽之,过于浓烈的东西都不耐看,平淡终能超越绚烂,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写文章,可说是美学的终极真理。

回到李清照的桂花词,她说“何须浅碧深红色”呢,谁说绚烂浓烈才是美?桂花,米粒大小的柔嫩花朵,清芬如水般流淌,不招摇,不放肆,美得安安静静——也只有好雅的宋人,是懂得欣赏桂花含蓄的灵魂。这种推崇内敛、平和、恬淡的论调,有宋一代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