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的本地理启蒙书

如果我告诉你,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高度为280 腕尺,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可在当时,人们就是这样来描述的。那时,人们计算长度是以国王胡夫的前臂作为标准。胡夫前臂的长度就是1腕尺,准确地说,应该叫1“胡夫腕尺”。

这种计算方法确实很有趣,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地方采用的长度标准会因人而异,交流起来很麻烦。如果一个埃及的小朋友来到中国的游乐场玩过山车,一看游戏规则,发现要求是“身高5‘郑某某腕尺’以上”,相信他一定会晕倒。

所以,后来全世界的国家都一起制定了一个通用的长度单位,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厘米、米,等等。

…………

我家住在一条名叫“永丰”的路附近,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我猜起名字的人是希望地里的庄稼“永远丰收”。还有一条路名叫“圆明园西路”,你一定能猜到它是什么意思,是的,这条路位于圆明园的西边。还有一条路叫“软件园路”,因为这条路两边有百度、联想、腾讯等知名的IT 企业。

问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到网上查一下你家和学校附近及其他你经常走的路背后的故事,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玩的东西。你还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故事分享给自己的朋友。

…………

正因为河流对古代人的生活非常重要,人们很早就给河流起了名字。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河川名大都是专有名字,也就是这个名字只属于这条河,所以河流很少有重名的。不像以前我们班上有两个李伟,两个王建军,老师在叫他们时,不得不在前面加上“大”“小”来区分。

…………

 

你有过像我们这样的念头吗?现在,我们都知道,无论站在多高的地方,哪怕是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也摘不到星星。就算走遍千山万水,无论是遇到平原、山川还是海洋,我们的头永远不会有和天相撞的危险,因为这蔚蓝色的天,在无论什么地方,高度总是一样的。简单地说,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其实是一个圆滚滚的球。如果沿着同一个方向,一直一直地走下去,后我们可以回到出发的地方。

如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这种图片,它是在宇宙空间站看地球时的情形。地球是一个漂亮的大大的球,自由自在地飘浮在空中,四周毫无依傍。

…………

所谓的上下,其实是人对引力的一种感觉,习惯上,我们把被吸引的方向叫作“下”,而背向引力的方向叫作“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我们有引力,所以我们以朝向地球为下,离开地球为上。

想想地球悬浮在太空的情形。在你所处的位置抬头仰望,你看到的是长空万里或者繁星点点。那么,在地球的另一边和你相对的位置上的人,他们看到的会是什么呢?观察一下气球下方的蚂蚁,你就会明白,他们看到的依然是长空万里或者繁星点点。

对每一个地方的人而言,永远是以朝向地球为下,离开地球为上。如果把背景放置在宇宙空间里,则没有“上”“下”之分。

…………

冬天为什么比夏天冷呢?难道是太阳离地球比夏天更远了吗?还是太阳照射了一个夏天,累得没劲儿了,就要熄灭了?

其实都不是。太阳的火是一种永远不会熄灭的火,不知疲倦也不会疲倦地一直用同样的热度燃烧着,把同样丰富的光和热散射到地球上来。冬天,太阳也不是离地球更远了,事实正好相反,此时的地球位于近日点,距离太阳要比夏天更近一点。

那就更奇怪了。我们都知道,烤火时离火炉越近越暖和,越远越冷,怎么会离太阳近了,反而是温度更低的冬天呢?

…………

如果问你什么是一天,你会有多少种回答方式?你可能会说:“24小时就是一天啊。”也可能说:“过一个白天再过一个黑夜就是一天。”这两个回答通常是没错的,但也有例外。如果我们把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看成一天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一天等于一年的怪事。想想看,为什么?对了,在北极点和南极点上,半年时间一直是白天,半年时间一直是黑夜,要完成白天和黑夜的交替需要整整一年时间!

…………

格陵兰岛也是北极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在这没有太阳的极寒天气里,格陵兰人喜欢抱团取暖。极夜的时候,几个自愿组合的家庭,会集体搬进一处用石头搭建的石屋里,因为人多可以更好地抵御严寒。没有特殊情况,人们连续几个月都会待在里面,吃夏天备好的鱼干和鲸肉,休息时,大家会围着炉火讲述祖先的故事和传说。

你可能会想,整天都是黑夜,应该不需要上学,可以在家里睡懒觉,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过你想错了!学校的老师们会在长夜的冬天登门叫醒还赖在床上的学生,把他们拎到学校去!

知道了这些,你还会让爸爸妈妈搬到这些有长长的白天和长长的黑夜的地方去吗?

 

方向与地图

为什么日出的地方是东方?

“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小步学到的知识。不过,为什么要用“东”代表太阳升起的方向,“西”代表太阳落下的方向呢?爱刨根问底的小步去问博学的爸爸。

小步的爸爸说:“早的人类居住在森林边上,靠打猎维持生活。每天早上他们看到太阳从树上升起,而傍晚日落时,鸟儿都飞回巢里。于是,古人们根据这两个情景发明了两个字,分别代表日出和日落的方向。‘东’字和‘西’字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那‘南’字和‘北’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小步接着问道。

“人们通常都是喜欢阳光而讨厌阴冷,在选择住处时,总是习惯于面对太阳的方向,背对阴冷的方向。祖先们给方向命名时,很自然地把他们经常背对的方向命名为北,‘北’和‘背’在古代是一个字。这就是表示方位的“北”的来历。”看来“北”这个问题没能难倒爸爸。

“那‘南’字呢?”

“因为向阳地的草木接受到的阳光比较多,所以向阳的草木总是先发芽,于是,祖先们就用发出枝芽的围墙、篱笆的象形字来表示向阳的方向了,这个向阳的方向就是南方。这就是‘南’字的来历。”

 

不会丢失的尺子——手

小步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爬山,在树林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脚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应该拍下来回去给猫头鹰老师看看,说不定是一种新物种呢。”小步说。“是的,是的!”大家一致赞同。拍完后,小鹿提醒大家,除了形状之外,还应该量一下脚印的大小。可是他们身上没带尺子怎么量呢?

小步记起爸爸说过的话: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把不会丢失的尺子——手。我们通常 把这么长的长度叫作“一拃( zhǎ )”(即张开手掌,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长度),当我们身边没有尺子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来粗略地测量长度。

每个人手的大小不一样,每个人的一拃也不一样,量一下自己手一拃的长度: ____厘米,记住这个数,它就是你随身带的尺子。

 

不会丢失的尺子——脚

猫头鹰老师在得到奇怪脚印的照片和大致尺寸后,判断出很可能是地鼠,之前他从来没有在这一带出现过。爬山竟然还能这么有趣,他们的兴致更高了,常常去周围爬山。一天,他们在往树林深处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湖,怎么把这个湖的大小告诉猫头鹰老师呢?

我们除了手可以做尺子外,身上还有另外一种不会丢失的尺子——脚。

我们通常把走路时前脚尖和后脚尖之间的距离叫作一步。用步数可以测量两个地点之间的距离。

量一下自己一步的距离:____厘米,记住这个数,以后如果需要测量长一点的东西时,它很管用。

 

给你一根“金箍棒”——比例尺

湖周围的景色太美了,小步想把它画出来,可是湖那么大,怎么才能把它准确地画在小小的纸上呢?这就需要用到比例尺了。

你一定听过孙悟空的故事吧!孙悟空有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大到可以直入云霄,小到可以藏在耳朵里。比例尺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有神奇的魔法,它可以把大的物体变小,也可以把小的物体变大。

有了比例尺,你在纸上画一个湖、一棵树、一座房子,你不必把它们画得和真的一样高一样大,也能让人明白实际有多大。你在纸上画蚂蚁、小昆虫,也不必把它们画得和真的一样那么小,大家也能明白实际有多小。

我们在纸上画图时,用图上的一段距离代表实际中一段距离,这就是比例尺。

小步把他们家门前的三棵树画在了纸上,他用的比例尺是: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5米。你能根据小步画在纸上的距离,计算出三棵树之间的实际距离吗?

A树和B树之间的距离: ____米

B树和C树之间的距离: ____米

A树和C树之间的距离: ____米

大山与大河

海拔

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山,山和山之间相距很遥远。山又不会走路,又没有巨人拿着像山一样高的尺子去量高度,我们是怎么来比较山与山之间的高低呢?

上一页的例子中,以小步作为参照 物就可以比较不在一起的人的高矮。我们能不能为山也找一个参照物呢?答案是:可以。人们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参照物:大海。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到了71%,陆地被大海包围着。只要把所有的山和海比一下身高,不就知道谁了吗?人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测量各地山的高度的。而山比海平面高出来的高度,我们叫海拔。

 

青藏高原: 还在不断“长高”的高原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高原拉来“排排队”,青藏高原一定是里面的。这座世界上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1300多层楼那么高,它上面还有一座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的山脉。每年它和青藏高原还会“长高”1厘米呢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有2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大约160个北京那么大。下面是小步画出来的青藏高原区域图,喜马拉雅山脉在青藏高原的南边,小步还没有画出来,你能帮他画出来吗?

 

河流有原则

每一条河流都是天生的旅行家,它们喜欢四处去旅行,却不会随便乱走,它们一定是从高处流到低处,这就是它们的原则。

许多河流都会从它高高的“家乡”出发,一直奔流到上千千米的远方。这些河流中,大部分会直接汇入海洋,有一些会汇入其他河流或湖泊,还有一些会流到沙漠里,干旱的天气让它们直接蒸发消失。

我们把河流来的地方叫“发源地”,把河流流入 其他河流的地方叫“河口”,流入海洋的地方叫“入海口”,那些能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那些后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该怎么认识一条河流呢?先找到它的来处和去处——“发源地”和“河口”吧!下页图中, 小步在河流的“发源地”还是“河口”?请你完成填空。

 

河流是个大家族

你发现了吗?河流是个大家族,你和伙伴们从雨水变化而来,降落在地面形成小沟渠、小溪流、地下水、支流、湖泊,后汇合为一,成为一条大河。而加入你们的每一条水流……包括不知名的小溪在内,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它们都叫这条河的水系。而所有水系流过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这条河的流域。

 

与山、河流有关的地名

河流和山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对古人更是如此,所以古人在给一个地方起名字时,很喜欢用山和河来命名。

很多时候,古人给一个地方起名字,会考虑这个地方与河流、山的位置关系。“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在河流北岸或者山的南边,我们一般就会称它为“阳”,例如洛阳、汾阳、 沈阳、汉阳等,就和这些地方位于河流的北岸有关。而绵阳、南阳、衡阳、安阳这些地名,就和它们在山的南面有关系。而如果一些地方在河流的发源地、河流的入海口,古人也会直接拿来当作地名,比如泾源、河口。下图中几个地名都与河流和山脉有关, 你能根据下页的提示,把下面这些地名填入图中吗?

玛多:藏语中,玛多的意思是“黄河源头”;

泾源:泾河的发源地;

临汾:附近有一条汾河;

洛阳:洛河的北岸;

河南:黄河的南岸;

河北:黄河的北岸;

咸阳:九嵕山之南、渭河以北;

南阳:秦岭以南。

你还知道哪些地名与河流有关?快来告诉小步吧!

 

奇妙的地球

地球的外壳

如果把地球半径(6371千米)缩小为一把30厘米长的尺子,那么地壳还不到1毫米呢,还没有鸡蛋壳厚。这样看来,地壳好像薄得一捅就破。真是这样吗?据测量,地壳平均约17千米厚,如果每层楼3米高,那它差不多有5666层楼那么高呢。 从一楼仰望的话,根本看不到顶,你还觉得它薄吗?

……

 

分分合合的陆地

大陆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分散开来,魏格纳把大陆的这种水平移动称为“大陆漂移”。可大陆是漂在什么上呢?难道大陆像船一样漂在海面?或是在海底滑动?还是漂浮在我们看不到的岩浆层上呢?

根据上面这幅图,你一定发现了,不论是大块的陆地、孤单的小岛,还是看不见的海底,都是相连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厚厚的地壳,并不是完整一体的,而是由很多碎块组成的,这些碎块叫“板块”。表面上看是大陆在漂移,实际上是板块驮着大陆和海洋在移动。板块的碰撞、挤压,会改变地壳的形态。大部分板块上,有大陆和海洋。有些板块,几乎全被海洋覆盖。

你还记得地球的结构吗?地壳下面那层叫地幔,它不仅是岩浆的发源地,也是它在支撑着板块,并使板块运动的。到底怎么回事儿呢?

 

琢磨不透的地幔

似乎哪里不对劲,地幔里不是固态的岩石吗,为什么能流动呢?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曾在1927年开始了一项持续近百年的沥青滴落实验。这个实验发现,坚硬的沥青块,在常温下放置十年时间,就 能滴落一滴。看来,物质的性质不是看上去那样简单、,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一些固态物质也能缓慢地流动。地幔就是这样。

地幔的温度能达到3000°C呢,按理说那里的 岩石早该熔化成液体了。不过,高压使它像橡皮泥那样,既保持固体的形态,又可以变形。一旦地幔 物质找到地壳的裂缝,压力会使它们喷涌出来,形成火山喷发。

你一定想不到,科学家发现,在炽热的地幔里真的有很多水,但水在这里以另一种形态存在。高温高压把水分子锁在地幔岩石的矿物结构中,和岩石融为一体,好比人体内看起来干燥、坚硬的骨头,也含有31%的水,只不过这些水都躲在细胞里罢了。等到火山喷发时,温度、压力发生变化,岩石里的水会变成水蒸气回到地面。

地表的水大概有14亿立方千米,差不多有两个太平洋那么大。那么地幔里大概有多少水呢?据推测,地幔的水量比地表水量的5倍还多。科学家探测到,在中国的东北部包含北京的区域,地下700~1400米处,就藏着一片地下海洋,它的储水量和北冰洋相当呢。

 

没有火也没有山

如果火山是餐馆里的一道菜,你可以这样点: “老板,来盘火山,不要火,也不要山!”

别被火山的名字误导了,火山其实并不喷火,它喷出的是地下熔化的岩石,也就是岩浆。岩浆像炼钢炉里的铁水,又烫又黏,温度常有 900~1200°C呢。沸腾的水,也才 100°C而已,要是不小心落入岩浆中,那就大事不妙啦。

岩浆也不都是红色的。比如,非洲东部的伦盖火山,喷出的是像石油一样黑的岩浆。因为这种岩浆温度只有普通岩浆的一半,没有能量发出白天可见的红光。人们只能在晚上看到它的暗红色。

除了常见的圆锥形,火山还有盾牌形的、塔状的,有时像个破碗,有时连山体都没有,就只是地上一条长长的裂缝……火山的不同身形,多半和岩浆的温度、黏稠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