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这就是“冰清玉润”的“冰”字。甲骨文①像严寒之下而突起的冰块,可见“冰”字原来就是个象形字。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可是到了小篆③变化可就大了,在“冫”(冰)旁边又加了个“水”字,表示冰是由水凝结而成。④是楷书的写法。

“冫”本来就是“冰”的象形字,如《说文》:“仌, 冻也,象水凝之形。”也就是说:仌是冻的意思,像水凝结后的形状。这是个部首字。一个字凡有“冫”作为组成部分,大都有寒冷之意,如“寒”“冬”“冷”“冻”“凌”“冽”“凉”“凛”等字都含有“冫”的部分,所以也都有“冰冷”的意思。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常会见到“冰镜”一词,假若你把这个“冰

镜”理解为用“冰”做的镜子那可就不对了。其实这个“冰镜”在古代专指明月,如孔平仲的《八月十六日玩月》诗:“团团冰镜吐清辉。”就是说:圆圆的明月吐清辉。另外在过去常有“喜盼冰人来”的话。这个“冰人”是什么人呢?其实并不是“冷冰冰”的人,而是指“媒人”(《晋书》)。

请注意:“氷”是“冰”的异体字,已不用。“冰”字在古代还可以代“凝”字用,应读为níng(宁),这是因为冰有凝结的特性,如《新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这个“冰须”并不是冰块的胡须,而是说鼻涕凝结在胡须上。这个“冰”字不当名词用,而是当动词凝结讲。

 

这个“床”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竖起来的一张床,床腿朝左,床面朝右,也就是“牀”字的初文。②是小篆的形体,右边增“木”,因为床是由木所制的,这就变成会意字了。③是楷书繁体字,由小篆变来。④是借用古代的俗体字作为简化字。

《说文》:“牀,安身之坐者。”“床”的本义也就是供人睡卧的用具,如《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就是说:于是生了男子,就给他睡觉的床。“床”由“人睡卧的用具”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安放器物的架子”,像琴床、笔床等,如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就是指用翡翠做的笔架。

请注意:古代所说的“床裙”,也就是现在的“床围”;古代所说的“床帷”,也就是现在的“床帐”。古今的叫法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