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关系模式的特征

 

关系模式有两个特征。

个特征,它是由夫妻的相互配合构成的。

所谓配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步骤:,一方是如何表达爱和需要的;第二,另一方如何回应这种表达。假如另一方理解和接受,再奇怪的表达都可以变成好的关系模式;如果另一方不接受,看起来再好的表达也是糟糕的关系模式。

在一次心理沙龙上,有个妻子骄傲地分享她的夫妻相处之道:“我和老公在结婚之前就有一个约定,如果我们发生了争吵,他要先跟我说话,向我道歉。现在我们已经结婚5 年了,到目前为止,他都做到了。所以我们每次争吵都能很快平息。”她丈夫当时也在旁边,我问他:“你乐意这样做吗?有没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他说:“没有啊。我很高兴能哄老婆开心,这是我作为男人的责任。”

这时旁边有位女士站起来说:“我觉得这样根本不公平。凭什么女人要在婚姻里有特权?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很难持久。”

这位女士只看到了事实事件,觉得妻子的要求不合理, 却没看到这个要求和道歉是这对夫妻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他们的关系模式。(当然了,可能秀恩爱也是这对夫妻的关系模式,这位女士看不惯的也许是这个。)但至少他们都接受并满意这种模式,这就是一对配合得很好的夫妻。

第二个特征,这种配合模式很容易变成持续的习惯,而一旦形成这种关系模式,身处其中的人就很难改变。

在长久的相处中,夫妻对关系信息的解读,几乎会变成一种自动化反应。这种自动解读的好处是减少了信息加工的过程,似乎彼此天然地了解对方。而坏处是假如一方尝试改变,另一方仍用原来的方式进行解读,很容易让想要改变的一方感到委屈、气馁,从而阻碍改变的发生。

我曾遇到过一对夫妻,两人总是为生活琐事争吵,似乎每一件事都要争个对错高低,导致双方都痛苦不堪。后来丈夫想为了家庭和孩子做一些改变。在妻子生日这天,他精心订制了一个蛋糕带回家,祝妻子生日快乐。妻子其实很感动,但她没有表达感激,而是习惯地问:“蛋糕多少钱?”丈夫报了一个数。妻子说:“这么贵!我知道一家蛋糕店,比这个蛋糕还好,价格便宜三分之一!”

丈夫很生气,哪怕他这样表现好意,妻子还是要争“我比你高明”。而妻子觉得,我不过是告诉你一个信息,你为什么这么敏感?两个人因此又吵起来了。

这对夫妻的关系模式就是“争输赢”。在这种模式中, 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证明对方错,自己对。对妻子来说,她已经习惯了质问丈夫,哪怕他表现出好意,并且自己也感受到了好意;而对丈夫来说,只要妻子一表现出贬低自己的信号,他就会发怒,陷入和妻子争论的漩涡,哪怕他再三提醒自己,他的目的是和妻子重归于好。这种自动化的反应把两个人困在原有的模式里,无法改变。所有热切的需要、亲近的渴望、体贴的尝试、伤害的内疚、对未来的畅想,终都会被扭曲到“谁比谁高明”的模式上来。两个人怎么讲都讲不到一块儿,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沟通的热情和信心。

一旦陷入习惯的关系模式,夫妻就很难感知到对方的改变,只会用习惯化的方式解读对方的话,并抱怨为什么对方不改变。

比如有一对夫妻,丈夫总是习惯用回避来应对妻子的要求,很少说自己的心里话。在一次咨询中,丈夫终于决定尝试着向妻子表达自己的需要:“我希望下班回家时,偶尔能看到你帮我做个饭。有时候我睡得太晚了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希望你能帮我送送孩子,跟我说一声老公你多睡一会儿吧。这样我就会很开心,觉得你是体贴我、在乎我的。”

丈夫说得热泪盈眶,可妻子却马上反驳:“你说我没有体贴你,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呢?上次我生病在家,你却还在外面和你那帮朋友喝酒!”

丈夫在表达对妻子的需要、对亲近的渴望,这是他以前没有做过的,是他的一个改变。对妻子来说,好的回应应该是“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我愿意尝试”。就算不想尝试, 她也可以说是什么原因。但是,丈夫的需要却被妻子解读为“我没满足你的需要”,又进一步被解读为“因为没满足你的需要,所以受到你的指责”,于是她开始为这种指责自我 辩护。

为什么明明是好的开始,终却回到熟悉的沟通模式呢?这背后也是我们对关系的“怕”。我们太害怕因为对方的指责而受伤,以至于只要对方一说话,我们就想用自我辩护或指责回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时候的我们没有办法思考和回应对方的需要,也没有办法思考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夫妻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模式,痛苦地重复又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