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导读

 

公元前 512 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大力举荐,孙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高度赞赏,被重用为将。从此,孙子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年,孙子大约三十三岁。

孙子(约公元前 545 年-约公元前 470 年),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父亲也在齐国高居卿位。生长于战乱年代,孙武从小就对战争耳濡目染,深受崇武尚智的齐文化的熏陶。出身于军事世家,孙武也在潜移默化中从祖辈身上获得了对战争的感性认识,而且拥有阅读各种兵书的便利。这些,都为他日后撰写兵法著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公元前 517 年,孙武离开齐国,长途跋涉来到吴国避乱,隐居在吴国国都姑苏 (今苏州 ) 附近的穹隆山,潜心研究兵法。

历时五年,深思熟虑,博采众家之长,把前人的兵学理论成果,当作他跃上兵学峰巅的阶石,在竹简上一字一句写出了博大精深的兵法十三篇。

兵法十三篇完成之时,阖闾也在做着攻打楚国的准备,但还没觅到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帅。伍子胥便将他心目中的旷世奇才孙武,一连七次向吴王做了推荐。阖闾此前对孙武闻所未闻,勉强同意接见孙武后,读到孙武的兵法十三篇,顿时赞叹不已。为了进一步考察孙武的实际能力,阖闾让孙武“小试勒兵”,即让他用一百八十个宫女操练队列。操练中,孙武三令五申后,宫女们仍然不听号令,嬉笑不止,孙武就令人绑了两个担任队长的宠妃,虽然吴王求情,但孙武还是将她们两个斩首,之后宫女们无不令行禁止。吴王这才确信孙武是个真正善于治军作战的难得之才,于是任命他为将军——中国历史上首位专职将军。

孙武担任将军后,吴国逐渐兵强马壮。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评价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但对孙武用兵作战的具体事迹,各类史料中却鲜有记载。通过综合分析,从公元前 512 年到公元前 506 年之间,孙武亲自指挥过的战争大约有五次。其中,影响的是第五次,即公元前 506 年 11 月爆发的吴、楚二国规模的战争“柏举之战”。吴王采纳孙武等人的计谋,联合唐、蔡这两个怨恨楚国的小国共同对敌,充分利用通过蔡、唐攻楚的有利地理条件,从正面钳制,由北侧迂回,出奇制胜,以区区三万对二十万,五战五捷,攻克了楚国的都城郢。柏举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成功战例。

至于孙武的后期生活,史书中也并无记载。一说他晚年退隐江湖,潜心修订兵法著作,于约公元前 470 年逝世,葬于姑苏郊外。

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这个人,也曾有过长达千年之久的争论。

虽然大多数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的作品,但因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膑也被尊称为“孙子”,而且《左传》中并未记载孙武之名,加上《孙子兵法》中又涉及战国时期的一些事物和名词,于是就有人认为孙武与孙膑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而膑是其绰号;有人则认为《孙子兵法》初由孙武撰写,终由孙膑完稿;甚至还有人断言,《孙子兵法》就是孙膑所著。一直到 1972 年 4 月,从位于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座汉武帝时期的古墓,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部残简,以及与二人相关的一些竹简,证明了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孙武和孙膑各有其人、两人都各有兵法传世的记载无误,持续千年的争论由此尘埃落定。

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成书后的《孙子兵法》,肯定与《史记》中提到的、当初由孙子献给吴王的那十三篇兵法,有所不同。一是孙子在吴国有了大量军事实践后,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它进行一定幅度的修订;二是后人在口传笔录的过程中也难免有所增补、遗漏、抄错、修改。《孙子兵法》迟在战国时期便已成书,这一点已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孙子兵法》很可能是在战国时期由人根据孙子的理论整理而成。而曹操,是《孙子兵法》早的注家之一。现存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武经七书》本和南宋宁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三卷本。本书对《孙子兵法》的译注,采用目前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的通行版本。

风卷残云,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子兵法》被越来越多的兵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并被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在唐朝时便已传到日本,十八世纪传到了欧洲,现在世界各国大都有自己的译本,《孙子兵法》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孙武的声名也随之越来越响,被誉为“兵家至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其篇名就可以大致看出每篇的主题。当然,在实际论述中,孙子还在大多数篇章里嵌进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内容。

篇《始计篇》,亦称《计篇》,“计”,在这里指战略谋划、战前预测。本篇主要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子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篇,主张通过以“道”为首的“五事”——五个方面,来推断战争的可行性,并通过“七计”,即从七个方面来比较敌我双方所具备的条件优劣,预判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孙子还认为,制订作战计划后,就要加紧营造有利的军事态势,以便夺取战场的主动权,用兵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要领。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始计篇》可以视为孙子主要军事思想的概括。

第二篇《作战篇》, “作战”,在这里是指战争的动员和准备。孙子认为,兴兵作战,劳师动众,“日费千金”,战事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兵疲马乏,百姓贫穷,国家财政困难,且有诸侯国乘虚而入的危险。故应把握好“兵贵胜,不贵久”的分寸,采取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供给的“因粮于敌”策略,激励士卒夺取敌方物资和战车,同时优待俘虏,为我所用,从而做到“胜敌而益强”。

第三篇《谋攻篇》,曹操对篇题的解释是“欲攻敌,必先谋”。本篇主要论述了“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孙子认为用兵的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此外还指出了国君粗暴干预军队所造成的三种危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流传千古的名句,就出自此篇。

第四篇《军形篇》,亦称《形篇》。“形”,是指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等,即军事实力。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利用军“形”创造有利条件,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此篇的中心思想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第五篇《兵势篇》, 亦称《势篇》,“势”,指的是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等,即军事态势。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在前一篇所言及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力量,造成锐不可当的有利态势,来压倒敌方。“战势不过奇正”,是此篇的主旨。

第六篇《虚实篇》,“虚实”,是指军事实力的强弱优劣,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针对军事实力的状况,巧妙创造战机,灵活打击敌人。孙子认为,作战指挥中要力争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变敌之实为虚,变己之虚为实,从而“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重在通过“示形”欺骗敌人,达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状态。

第七篇《军争篇》,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争夺制胜的先机之利,即通过机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难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即把迂回的道路变为直达的捷径,从而使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说,出自此篇。

第八篇《九变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在不同的作战环境下,权衡利弊,灵活变化战术。孙子认为,将帅指挥作战,既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部署,又要明白“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同时还要避免“五危”,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

第九篇《行军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行军、宿营、作战,以及观察判断敌情、团结将士等问题。孙子阐明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之道,主张对士卒要恩威并施,强调用法令来统一行动。

第十篇《地形篇》,主要论述了六种作战地形的相应战术要求。孙子指出,军队的“六败”,即导致战争失败的六种情形,并非“天之灾”,而是为将者的过错。将帅必须“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第十一篇《九地篇》, 主要论述了九种作战环境的相应用兵原则。孙子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袭战思想, 揭示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心理规律。

第十二篇《火攻篇》,讲了以火助攻的五种使用方法。或许是因为“兵犹火也,不戢自焚”(《左传》),而且火攻在冷兵器时代已属于战略打击,孙子紧接着又强调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孙子一再主张“知彼知己”,且将“知彼”置于“知己”之前,直到压轴之篇,才让读者明白,原来使用间谍,恰是“知彼”的一个重要途径。

《孙子兵法》总计只有约六千字,但却字字珠玑。它舍事而言理,词约而意丰,注重用哲学的深邃眼光来打量战争,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是世界上早的战略学著作和军事哲学著作,堪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的标志。虽然它在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方面,还难免有些局限,比如过于夸大将帅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但是瑕不掩瑜。

李世民有言:“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中山曾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英国空军元帅斯莱瑟,不由感慨:“孙武的思想有惊人之处——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上将,忍不住坦言:“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1999不战而胜》中也一再引用了孙子语录。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评价《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那就是:智。智在其“令民与上同意”的政治之道,“智、信、仁、勇、严”的为将之道,“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之道, “因粮于敌”的后勤之道……

智在其“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知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论,“以迂为直”的军争论,“兵以诈立”的诡道论,“示形动敌”的致人论,“因利制权”的任势论,“威加于敌”的伐交论, “刚柔皆得”的战道论,“九地之变”的军事地理论,“不可取于鬼神” 的朴素唯物论……

智在其“兵者,国之大事也”的重战思想,“先胜而后求战”的备战思想,“奇正相生”的善战思想,“避实而击虚”的巧战思想, “千里杀将”的突袭战思想,“治心”“夺气”的心理战思想,“君令有所不受”的应急作战思想,“胜敌而益强”的以战养战思想……

而智中之智,是其“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慎战”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要旨,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灵魂所在。它使得《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从狭义的战争谋略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方略。400 年前,有人根据社会发展总结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链条:“和平带来富裕,富裕带来骄傲,骄傲带来愤怒,愤怒带来战争,战争带来贫穷,贫穷带来博爱,博爱带来和平。”当今信息化战争时代,现代科学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都被运用到了军事上,各种杀伤力巨大的尖端武器已使战争恶魔的面目愈发狰狞。难能可贵的慎战思想,使得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至今仍不失为一部不乏温度、自带光芒的战略宝典。

人生如战场,商场如战场,赛场如战场,职场如战场;用字如用兵,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孙子兵法》在作用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广泛指导着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政府管理、社团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人际交往、竞技、竞选、博弈乃至医学实践等方面,都有用武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的理论便已运用于治病救人和商业活动之中。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深有体会:“《孙子兵法》是天下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历史的天空下,孙子已走得越来越远,走得越远他的背影反而越浓。“神灵”般的《孙子兵法》,依然是闪耀在我们头顶的智慧星座。

大千世界,万物互联。人类的终极战略并非你争我夺、你死我活,而应是同心如意、和谐共处。我们智读《孙子兵法》、智用《孙子兵法》,读到深处、用到深处,方知《孙子兵法》恰是一部和平之书。

 

马萧萧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