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跨越伶仃洋的超大型桥梁。2016年9月主体桥梁正式贯通,2017年全桥建成。2018年10月正式通车。全长55千米,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千米的桥梁组成。海底隧道处于海洋深水区,两端专门填筑东、西两个人工岛。东人工岛与香港之间和西人工岛与珠海、澳门之间则是跨海桥梁,包括三座通航孔桥和约20千米的非通航孔桥。江海直达船通航孔桥为钢塔钢箱梁斜拉桥。
【5G】全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采用毫米波段、小基站、大规模多发多收天线、全双工以及波束成形等新技术,使移动通信的带宽、容量、传输速度和延迟时间等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峰值速率将达到10吉比特/秒以上。可应用于增强的移动宽带、高可靠超低时延连接和海量物联,使物联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万物互联”的概念变为现实。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中国实施“嫦娥”探月工程的月球探测器。嫦娥1号探测器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并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运行,主要任务是获取月面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及地-月空间环境等。完成预定任务后,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击月球。由于嫦娥1号圆满成功,其备份星嫦娥2号改为嫦娥3号的先导星,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主要任务是试验直奔月球的新轨道,验证与嫦娥3号月面软着陆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新设备,并对全月球和嫦娥3号的月面着陆区进行详查。在完成科学目标后,又于2011年8月进行拓展任务,进入150万千米外的拉格朗日点(L2)环绕轨道监测太阳活动。随后再次飞往太空深处,现已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天体。嫦娥3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月球车)组成,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探测和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等。2013年12月2日发射,12月14日软着陆于月球虹湾地区。次日,着陆器与玉兔号巡视器分离,两器互拍。探测任务包括: 月表形貌与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以及观测巡视路线上的月壳浅层结构厚度等。嫦娥4号任务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分两次发射:(1)中继星发射,进入地月系第二平动点使命轨道;(2)探测器发射,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着陆至月球背面,在中继星中继链路支持下,两器分离并分别开展月面就位与巡视探测。2018年5月21日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2018年12月8日嫦娥4号探测器成功发射。2019年1月3日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着陆,玉兔二号巡视器到达月面开始工作。嫦娥4号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进行就位与巡视探测,并通过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间的中继通讯。
【饶宗颐】(1917—2018)中国学者。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广东潮安(今潮州)人。少年时期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开始潮学研究。1935年受聘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全国性抗战期间避居香港从事学术研究,1940年完成《楚辞地名考》。1949年定居香港,1952年起,先后任教于香港新亚书院、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其间多次赴美国、中国台湾学术机构从事学术研究。197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退休。赴欧洲各研究机构继续从事学术研究。2011年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于传统经史、甲骨考古、敦煌宗教、金石书画等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有《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14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