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阅读从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作品和读者,或者说作者与读者。还是那句话:作者怎么写,是作者的事情;读者怎么理解,是读者的事情。我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现象——读者利用自己心中的美去弥补作家作品的美;读者用自己的善意和完整去成就作家的突兀与个性。
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那两句抒情而豪迈的诗句,让多少人仰慕传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是什么?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晚霞呀!多美呀!那么孤鹜是什么?就是洁白的大鸟呀!一只洁白的大鸟,飞翔在就要消失的晚霞之中……
这时候,有人忽然站出来说,对不起,这里的“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必须搞清楚当时当地的风物。
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他后一句话的意思是,王勃这么写是取飞蛾配孤鹜——动物配动物。
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指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这时,又有一个说法冒出来了。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实际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突然冒出来的动物“孤鹜”,不那么对仗。
个说法是动物配动物,第二个说法就是景物配景物了。
不管是哪个说法,读者在心目中总是追求美的意境——晚霞总是比飞蛾更有美学的意境吧。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一句: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在上高三,我认为这简直就是大白话。语文老师问我,诗里的“屋漏”是什么意思呀?我不假思索地说,屋漏”就是屋子漏雨呀。
老师又让别的同学回答,那个同学语文成绩好。他说,床头是不是有个接雨水的小盆子什么的?“屋漏”就是个小盆子……
老师说,“屋漏”,不是屋子漏雨,也不是小盆子,而是屋子的西北角被称为屋漏。
同学们大吃一惊!
因为现代语言中的“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没有想到“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
语文老师捧起厚厚的《辞源》,一字一句地说道:“‘屋漏’条的个词义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哇——阳光能够从哪里倾泻下来!想到此处,杜甫那间小屋子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认为“屋漏”就是那个西北角的天窗。
这种事情,没有严谨专业的考证、解读,靠猜是猜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