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圆明园的主人

 

明代造园家计成指出:“一座园林七分主人,三分匠人。”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尤其如此。尽管圆明园表现出丰富的造园手法,体现着古代匠师的匠心独运,然而它与现存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有着诸多不同之处。这是因为建园者建造这座园林的目的与建造其他园林不同,也是因为这座园林后来不同时期的使用者审美理想存在差异。雍正、乾隆两位皇帝,便是奠定圆明园功能和个性的关
键人物。

1.皇四子胤赐园

康熙帝有35位皇子,(长大成人者24位)因前4位皇子夭亡,第5位皇子“保清”,被尊为大阿哥,他理应被立为太子,只因其生母为侧室未立。而康熙十三年(1674年)出生的二阿哥胤礽符合条件,在襁褓中便被立为太子。胤礽成年后被趋炎附势之徒左右,与康熙帝对立,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被废。这时,诸位皇子觊觎储位,彼此间竞争激烈。康熙帝痛心于此,曾革除不止一位皇子的爵位,后又让胤礽复位。可惜胤礽有悖父皇期望,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被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诸位皇子的赐园开始建设,圆明园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图1-1-1)。

从胤禛《园景十二咏》[1]的描述中可知,当时的圆明园有以下的景物:

 

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飘丝拂砚石,飞絮点琴床。(这是“深柳读书堂”当年的景象)

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即竹子院)

棹泛弯弯水,桥通院院门。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桐轩。(即梧桐院)

水南通曲港,水北入回溪。绛雪侵衣艳,赪霞绕屋低。(即桃花坞)

轩亭开面面,原湿对畇畇(田地平坦整齐有序)。禾稼迎窗绿,桑麻窣地新。檐星奎织火,渠水界田畛(田间小路)。(即耕织轩)

凿地开新圃,因川曲引泉。碧畦一雨过,青攘百蔬妍。[2](即菜圃)

迭云层石秀,曲水绕斜台。[3](即牡丹台)

甃地成万字,注水蓄文鱼。藻映十分翠,栏围四面虚。(即金鱼池)

纡回深树里,一水暗通舟。乳汁香兼润,冰丸滑欲流。阴铺青叶护,架络翠藤稠。西域传奇种,园丁献早秋。(即葡萄院)

峰峻疑无路,云深却有扉。鹤闲时独唳,花静不轻飞。洞里春长驻,壶中月更辉。一潭空似镜,碧色动帘衣。(即壶中天)

平桥依麓转,一带接垂杨。阁峻横云影,栏虚漾水光。(即涧阁)

云锦溥新露,纷披映柳塘。浅深分照水,馥郁共飘香。姿羙天然洁,波清分外凉。折花休采叶,留使荫鸳鸯。(即莲花池)

 

《园景十二咏》中记述的这些景物集中在后来的“九洲清晏”景区的后湖周围,并稍稍向北扩展到耕织轩、桃花坞,向东扩展至深柳读书堂。

雍正帝在《御制圆明园记》中回忆了建园之初的情况,当时这里自然条件很好;“林皋清淑,波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于是“相度地宜,结构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烦”,达到了“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盖以其地形爽垲土壤丰嘉,百汇易以繁昌,宅居于兹安吉”的妙境。园子建成之后,他便请父皇康熙帝游园[4]。赐园时期,康熙帝曾莅临圆明园13次,并将其赐名为“圆明”。胤禛认为:这一嘉名“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无过与不及;“明”是指办事光明磊落,完美明智。表现出康熙帝对胤禛人品标准的期望。

初建的圆明园在风格上“取天然之趣”,胤禛尽管可以在其中居住、读书、欣赏自然风光,但他的心情并非无忧无虑。当时的政治形势极为严峻,诸位皇子激烈争夺储位,这位皇四子由于前途未卜,无心大兴土木,表现得十分恬淡无为。胤禛曾请人为他绘制过一幅《耕织图》[5],全图分成五十二幅,这幅图是以康熙年间刻板印刷的《耕织图》为蓝本绘制的。胤禛命画工将其中所绘的农夫、农妇形象“换成自己和福晋的容貌”(图1-1-2、3)。[6]并在每幅上都题名,图的上方钤印“雍亲王宝”和“破尘居士”。从这两方印章看,这幅《耕织图》的绘制时间与圆明园作为皇子赐园的时间相近。胤禛绘《耕织图》的目的,并不是要像当权者康熙皇帝那样主张以农桑为王政之本,而是想表达出一种对未来如何,不能把握的心态:自己的命运有可能与图中的耕夫相同。相应地,在当时的园林中出现了“菜圃”“鱼池”“耕织轩”,乃至象征世外桃源的“桃花坞”。第二枚印章则更直接地反映了雍亲王的心态。此外他还在两处使用过“破尘居士”印章,一处是他临摹的《金刚经》,另一处是他临摹的《天隐子》。特别是这后一篇,宣扬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当时,他还写过一首园居诗,称自己“懒问浮沉事,闲娱花柳潮。吴儿调凤曲,越女按鸾萧。道许山僧访,碁将野叟招。漆园非所慕,适志即逍遥”。[7]这里的漆园指的是战国时庄子为吏之处。雍亲王并非真的接受老庄哲学,想永远逍遥,这些只是他在前途渺茫境遇之下的情感抒发。面对当时的形势,他采取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用以取悦于父皇。《圣祖实录》中记载了康熙(图1-1-4)对胤禛的印象:“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唯四阿哥朕亲抚育……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8]

胤禛即位后在《雍邸诗集序》[9]中为当时心态有过辩解之词:“朕昔在雍邸,自幸为天下闲人,非若箕颖遗世,竹林肆志之类也。朕生当国家鼎盛之时……寝门定省之余无他事,事境之所处闲矣。兼之赋性不乐浮华……遂觉随处乐天,情之所寄又闲矣。虽然究其所以优游恬适,得四十余年为一闲人者,莫非我皇考教育深恩,有以成就之也。”这里雍正帝说自己“非若箕颖遗世,竹林肆志之类”,确实是他的真实思想。他用“破尘居士”的面目去经营园林,并邀请父皇光临,目的是作一种没有野心、让父皇放心的表白。赐园时期康熙帝曾光临13次,他得到的印象,与自己教育皇子们要节俭的精神相契合。雍正帝在《圆明园记》中写道:圆明园的房屋“不斫不枅,不施丹雘(huò,红色颜料),则法皇考之节俭也”。这是圆明园早期的真实状况。圆明园初建时期的风格与雍正帝的思想状态是合拍的,与文人隐士园风格更为
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