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三招搞定难相处的人

明白了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关系,而不在于如何扭转对方的“不可理喻”,我们会更有信心去应对这些冲突。毕竟,我们总有机会解决关于自己的难题,因为控制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没鞋不要紧,因为没鞋的人知道应该去买鞋,怕的是鞋在自己手里,却满屋子找鞋,还又累又气。所以,找准冲突的关键所在,就像低头看到了自己手里的鞋,已经从“搞不定”向“搞得定”迈进了一大步,剩下的就是如何把鞋穿上的问题了。

不用把难相处的人想得太复杂,我们不妨先做好下面三件事再看。

 

用开放的心态做排除法

排除法好比出门之前照镜子,看自己是否少穿了一件衣服。开放的心态则是更诚实地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而非只看见美化后的自己。是的,遇见难相处的人,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开启自我美化滤镜,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自己没有问题。

和对方陷入看似无解的冲突时,请深呼吸,想象自己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先排除这两种情况:

 

人是一种依赖感觉且联想能力超强的生物,经常会莫名地喜欢或讨厌某个人,还会给并不了解的人贴某些标签:全职妈妈生活里只有孩子,她肯定不幸福,所以向我发难;35 岁还没有升任总监,他的职场生涯已经提前终结了,他一定是因为自己没能力,才迁怒别人;等等。当我们为某些人贴上一些不友善的标签时,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太片面,或者是心情太糟糕。我们贴在别人身上的所有标签,都显示了我们自己的狭隘。

“难相处”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可能我们自己才是难相处的人也说不定。经常问问自己:“我在事件中的要求和行为,是否有调整的空间?”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美化是一种本能,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白璧无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你心中自有答案。

 

你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问题的人又不是我!”我们要警醒:有问题的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所以,首先使用排除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当自我美化滤镜被卸下,“原来我才是那个小丑”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尊重对方的同时保护自己
    在给予对方足够尊重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这看起来是两码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情:因为尊重了对方,所以保护了自己。
    尊重对方是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表明,我们虽然不认同对方,但愿意尽量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真正的尊重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由内而外传达出一种态度。除了语言,还包括眼神、微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
    保护自己是指,我们在物理或心理上与对方进行隔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区,不让对方过多地影响自己,伤害到自己。对方处于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无法脱身,我们首先不要跟对方一同卷入。在物理上进行隔离比较简单,就是尽量不与对方来往,砍断交集。如果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完全可以远离这个人。但物理隔离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因为我们总会遇见各种冲突,如果一味地远离,就丧失了人的社会属性,我们会寸步难行。

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心理隔离:明白对方身处旋涡之中,不会跟他一同被卷进去。心理隔离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对方,相信对方有应对旋涡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对下属总是很强硬,那么他是在用强硬应对丧失话语权的恐惧,我尊重他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总是传递负面情绪,那么他是在用负面情绪应对生活带给他的苦涩,我尊重他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肯承担任何责任,那么他是在用逃避应对责任带给他的压力,我尊重他的方式。

尊重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与对方隔离开来,明白双方各有自己的方式,从而建立心理上的安全区,且不需要切断所有的关系。

 

积极地提问和聆听

面对难相处的人,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指责和评价。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指责和评价很容易让冲突升级。这样一来,我们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自己挖一个更大的坑。当我们做到开放和尊重对方时,自然就说不出指责和评价的话了。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呢?

面对僵持不下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地提问和认真地聆听。而且,我发现,这个办法“老少皆宜”。

举个例子。我带女儿下楼玩的时候,经常遇见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他总是做一些吓唬人的动作,甚至朝小朋友扔小石子之类的东西。带他的阿姨除了大声制止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次看到他拿东西打我女儿的时候,我在心里就给他贴了个“熊孩子”的标签。我瞪了他一眼,刚好被他看到,结果他双手叉着腰,走到我面前来瞪我。我本着“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的原则,没有理他。

第二次,他又朝我女儿扔小石子,我女儿也开始朝他扔小石子。我赶紧把女儿叫了过来。小男孩怒气冲冲地跟了过来。我对女儿说:“不可以朝小朋友扔东西。”他就在旁边瞪着我们。女儿指着他说:“是他先扔的。”我没有多想,只是为了哄女儿,

说道:“他可能是想跟你玩吧。”他仍然在旁边愤怒地看着我们。我觉得气氛有些尴尬:教育他吧,毕竟我不是他的家长,不管他吧,他又这么不礼貌地看着我们。于是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谁曾想,他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忙说:“我叫麦克斯。”

看来,他并非有什么恶意,我又问:“你几岁了?”他马上回答说:“我四岁多了。”我接着问:“你上幼儿园了吗?”他告诉我他的幼儿园在一座山上,还告诉了我幼儿园的名字。后,我指着女儿问他:“你是想跟她玩吗?”他不好意思地点头。女儿见我跟他聊起来,很快就不讨厌他了,还伸出手拍拍他衣服上那只会发声的小熊,两个人很快变成了朋友。
    后来,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我先是撕掉了贴给小男孩的“熊孩子”的标签,然后尊重他应对“想跟别人玩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方式,接着用提问的方式让他自动卸下了“难相处”的面具,后从他的转变中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于是,他从“熊孩子”变回了可爱的麦克斯。
    我逐渐发现,很多人那个“难相处”的面具,在他们感觉自己“被听到和看见”之后,就会慢慢被卸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诉求,不论他们用什么样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只要他们感觉自己的心声被听到之后,他们就会缓和下来。
    总之,对待难相处的人,只需要三个步骤:搞定自己,搞定距离,搞定对方。搞定自己,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式,不给别人乱贴标签,确保自己不成为那个难相处的人;搞定距离,需要我们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以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区为结果,由内而外地进行隔离;搞定对方,需要我们通过提问和聆听的方式来探寻并确认对方的核心价值诉求。如果我们在第三步遇到了困难,不妨重新进行一下前两步,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正确运用这三个步骤,你会发现难相处的人也会变得不再难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