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壹 皇家

 

 

北京皇家园林与泉

清朝时的北京皇家园林有“三山五园”,公认的说法是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三山五园遭受极大破坏。同治、光绪年间对“三山”进行了局部修缮,作为园林保存下来了,但圆明园成为废墟,畅春园遗址成为北京大学校址的一部分。

北京玉泉山玉泉

北京玉泉山在颐和园西侧。颐和园佛香阁与玉峰塔相互辉映,风光无限。其实颐和园里无塔,塔在玉泉山上,这在园林艺术中称为“借景”。乾隆营建清漪园时,佛香阁址原本是塔,塔将封顶时,乾隆下旨拆除,改建佛香阁。其中原因乾隆含糊其辞。人们猜测是因为玉泉山上已经有塔,再建一塔就“撞景”了,追求完美的乾隆乃改塔为阁,但毕竟造成了财力浪费,乾隆只好闪烁其词了。

玉泉山相对高度仅五十多米,但山形秀丽,山表林木葱郁,奇岩幽壑,风景绝佳。

早在玉泉山上建园的是金章宗完颜璟,他在此修建的行宫称“芙蓉殿”。金章宗为人行事颇似宋徽宗,一笔瘦金体书法也颇得宋徽宗神韵,世间传说金章宗是宋徽宗转世。传说金世宗完颜雍梦见宋徽宗来献宝,梦醒,宫人报喜称太孙诞生。这个太孙就是完颜璟。金元两代,玉泉山是皇家御苑。

明代时,玉泉山是京畿名山,对民众开放,佛道两教争相在山上建寺筑观,有华严寺、金山寺、普陀寺、观音寺、一笑庵、崇真观、吕公祠,等等。寺观云集山中,香火旺盛,颇有“仙气”。

到了清代,康熙在玉泉山建行宫,初名“澄心园”,后改称“静明园”。乾隆予以扩建,玉泉山又成为皇家御园。

康熙、乾隆都在玉泉山中有题诗,山上有崖刻乾隆诗:“象胁林园遍大千,偶然趺坐在山巅。壶中弱水三千尺,若个能撑无底船。”玉泉山之清泉,以南坡为多,其中的一股泉水自石穴中涌出,形成水柱,高出水面一尺,金章宗命名为“玉泉垂虹”,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但乾隆对“玉泉垂虹”之命名颇不以为然,改名“玉泉趵突”,且题字刻碑并赋诗云:“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认为玉泉可以与济南趵突泉媲美。泉池临高坡,坡台立碑刻“玉泉趵突”,碑阴、碑侧刻御诗。高坡护坡下立二碑,一碑刻乾隆御笔“天下泉”,一碑刻乾隆御撰并书“玉泉山天下泉记”。

乾隆在碑记中说:“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然三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故辨水者,恒于其质之轻重分泉之高下焉。”乾隆特制了一个银斗,巡跸各地时令侍者取泉水精量而得者,“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重一两三厘,则较玉泉重二厘或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乾隆认为,北京玉泉水质轻,当居天下。人们好争,冠以“天下”的名泉甚多,但玉泉山的玉泉是乾隆御封的泉,这是其他名泉比不了的。此处提到的名泉,后文将逐一介绍。

乾隆游山玩水,尝遍天下名泉,而其饮茶格调之高,历代帝王无出其右者。乾隆烹茶品茗,对用水极其讲究,必是名泉之水、冬藏雪水或夏季荷露,非此三者不饮。乾隆饮茶讲究四美:水美、茶叶美、茶具美和环境美。玉泉山的泉水是清代宫廷御用之水,每天从玉泉山运八十车至紫禁城中。

玉泉在玉泉山下形成一片沼泽地,泉水富含矿物质,以此泉灌溉种植出来的水稻颗粒圆润,晶莹剔透,用于熬粥则汤汁澄清,呈绿玉色,油性十足,是朝廷的“御米”。玉泉水和玉泉稻有“京西双绝”之称。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刘秉忠奉旨营建元大都,依照风水理论,他选择相对高大、地表植被丰富的玉泉山作为“少祖山”,祖山流出的泉水为龙脉。沿泉水勘察,他认为中南海、北海等一片湖区乃龙脉凝聚之地,王气之所在,于是奏请在此营建宫殿,建元大都,得到元世祖批准。刘秉忠将华夏风水理论与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结合了起来。

中南海、北海、后海一片湖区,原本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改道后,湖水之所以未干涸,是因为得到了高梁河水的补给,而高梁河水就是来源于玉泉山玉泉。玉泉水在玉泉山下形成沼泽,康熙、乾隆时期,将沼泽疏浚成静明湖。静明湖水与颐和园昆明湖相连通,再流向玉渊潭,谓之昆玉河。玉渊潭水再流向积水潭,成为中南海北海湖区的补给水源。故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说:“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

北京是缺水的地区,出水量大的玉泉是珍贵资源。刘秉忠的弟子郭守敬以玉泉水为主,汇集白浮泉水等水系,将水引至积水潭,除了给湖区补给水之外,还形成通惠河,这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源头。什刹海桥是通惠河源头起点的标志。由于水源开发利用形成的通惠河解决了北京至天津一段缺水的问题,才使大运河的漕运物资可以从江南直达北京城,将北京这个政治中心与物产丰饶的江南直接沟通,这对巩固北京的首都地位意义重大。在昆玉河流经的麦钟桥,立有乾隆御碑曰:“京师之玉泉,汇而为西湖(昆明湖),引而为通惠,由是而达直沽而放渤海。”有古诗赞曰:“跳珠溅玉出岩多,尽日寒声洒薜萝。秋影涵空翻雪练,晓光横野落银河。潺潺旧绕芙蓉殿,漾漾今生太液波。更待西湖春浪阔,尊罍再听濯缨歌。”

北京香山双清泉

双清泉在双清别墅里。双清别墅是在香山静宜园松坞云庄的废墟上修建的。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并未直接进城,而是驻扎在香山。党中央机关在香山,双清别墅是的居住地。在这里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备了开国事宜,直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才移居中南海。

英法联军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香山静宜园遭受极大破坏,松坞云庄成为废墟,仅存山崖上刻书乾隆御笔“双清”二字。直到后来熊希龄在此建别墅,起名“双清别墅”。熊希龄是湖南凤凰人,1894年光绪甲午科进士,因支持戊戌变法被革职,曾在袁世凯任总统时任国务总理。他在辞官后从事慈善事业,办“香山慈幼院”,现葬于香山。

香山本名香炉山,关于其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因山顶有巨石形同香炉,故名。金章宗早在香山建行宫。金章宗行猎至此,小憩入梦,大雁当空而过,他张弓射之,连发双箭,双雁应声而落,惊喜而梦醒,细观四周景象,与梦境相符,而双雁落地处有两股清泉从崖上泻下,于是称其为“梦感泉”,遂在此修建行宫。乾隆在此建松坞云庄,并在双清泉泻下的山崖上题刻“双清”二字。题字崖旁有一片古建房舍,称“欢喜院”,据说当年江青居此,如今是茶舍。我在茶舍休息饮茶,请教售茶人,他告诉我说他在此工作近二十年了,但只看到了一股清泉。清泉从蟾蜍峰沿山崖泻下,并非随时可见,须在雨季中适宜的时间才可看到。

别墅是独立院落,院门题书“双清别墅”四字,因山就势布置了一片房舍,主体建筑是三间平房,南向正对蟾蜍峰。因为山上有两巨石突兀,形同一对蛤蟆,故名蟾蜍峰,此三间平房即故居。屋内陈设保持着当年主席生活时的状况:东间为卧室,西间办公兼会客,中间横隔成前后两室,后室供工作人员使用,前室为过厅。平房前为空地,再前为六角亭,铁皮顶,中式新作,符合民国初年风格。亭前为水池,约一亩地大小,此即双清泉池。池对岸是蟾蜍峰绝壁,绝壁与泉池之间有一狭长空地,空地立牌书写“栖云楼遗址”。栖云楼是松坞云庄主体建筑。栖云楼遗址与主席故居隔双清泉池相望。栖云楼遗址旁筑防空洞,有进出两个洞口,洞内迂回曲折,洞口牌示文字说明是第四野战军工兵营开凿,曾经用过。

故居西侧有一段短墙,我不确定是什么建筑,估计是“影壁”。影壁正中塑小佛龛,左右刻乾隆御笔对联:“翠竹满庭瞻法相,白云一坞识宗风。”影壁似乎是松坞云庄仅存的旧物。从乾隆对联及正中所塑佛像可以猜测影壁正对的应该是佛堂一类的建筑,可惜如今完全找不到痕迹了。影壁的背后是松坞云庄正门遗址。正门遗址面临一条宽敞的盘山路,路的另一侧是香山寺遗址。

香山寺曾经是西山一带的寺院,始建于唐代,金世宗重修香山寺,赐名“大永安寺”。金世宗之孙金章宗在寺后修建行宫“会景楼”。乾隆扩建寺庙,将会景楼也囊括入寺院,改名“香山大永安禅寺”,也称香山寺,并赋诗:“雁堂传宝界,鹿苑本仙区。结夏参摩诘,和南礼曼殊。分茶驰调水,清馔饱伊蒲。欲拟题新句,寻思色相无。”诗前小序:“寺建于金世宗大定间,依岩架壑,为殿五层,金碧辉映,自下望之,层级可数。旧名永安,亦曰甘露,予谓香山在洛中龙门,白居易取以自号。山号既同,即以山名寺,奚为不可?”“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

香山寺已成废墟。随山势遗址分为五层台地,可以看到当年香山寺规模之宏伟。遗址内仅存乾隆御碑一座,以及山门前的水池。水池方形,石桥跨池而过。石砌池壁有螭头伸出,一股泉水从螭口中汩汩流出,泉水源出双清泉池。螭头上方壁刻“知乐濠”三字,是乾隆御笔。遗址第三层台有两株古松,高二十五米,松树下石刻“听法松”三字,是乾隆御笔。当年乾隆在第五层层庙宇里,看见二松如同老僧探头听法,故取名听法松。

乾隆扩建香山园林,赐名“静宜园”,并钦定静宜园二十八景,命名并赋诗。栖云楼、蟾蜍峰、知乐濠和听法松都列入二十八景之中。乾隆御诗录几首如下:

 

蟾蜍峰

久竹生青宁,洪罏善委形。试看蹲海物,将欲补山径。腹尚礧礧果,声疑阁阁听。空怀玉川子,咄咄笔无停。

栖云楼

过去心难得,未来亦复然。以此例现在,毕竟谁火传。高楼号栖云,题句忆昔年。阶畔碎琼声,报我无留迁。

知乐濠

潨潨鸣曲注,然否是濠梁。得趣知鱼乐,忘机狎鸟翔。喁云雾上,泼剌柏松傍。寄语拘墟者,来兹悟达庄。

听法松

点头曾有石,听法讵无松?籁响疑酬偈,枝拏学扰龙。佛张苍翠盖,僧倚水云筇。比似灵岩寺,何劳摩顶重。

 

《听法松》诗有小序:“山多松柏,惟香山寺前有松数株,虬枝秀挺。山门内一松尤奇,百尺乔耸,侧立回向。自殿中视之,如偏袒阶下。生公石不得专美矣。”苏州虎丘云岩寺白莲池中有点头石,高僧竺道生公讲法,讲到精妙处,顽石频频点头,故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

香山脚下有静翠湖,双清泉水汇聚于此湖中,风景幽美,是游人驻足的好地方。香山东门的勤政殿侧临崖有泉池,双清泉水终注入此池中。

北京碧云寺卓锡泉

碧云寺在香山东北角,单独售票,自成景区。1925年

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柩曾暂厝碧云寺,碧云寺因此蜚声海内外。

初元朝才子宰相耶律楚材在香山营建别墅,其后人捐宅为庙,称“碧云庵”。明代布衣诗人谢榛《初冬夜同李伯承过碧云寺》:“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明末大太监魏忠贤看中此地风水,在此为自己营建坟墓。由于魏忠贤后被崇祯皇帝治罪,这个坟茔未用上而成为空圹,却一直得到碧云寺僧人的妥善维护。直到康熙年间,有人向朝廷举报了这件事情,康熙认为“佞臣阉人”的空圹不雅,令人铲平。乾隆扩建碧云寺,在魏忠贤的坟茔故址上修建了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原是魏忠贤墓道前的镇墓兽。21世纪初维修碧云寺时,从地下挖出一对石翁仲,一文官,一武将,是魏忠贤墓前的守护神。如今它们被放置在金刚宝座塔北侧墙根,成了宝塔的守护神。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是国内现存的金刚宝座塔,属于藏传佛教建筑。塔分塔座与塔顶两部分。塔座由巨石砌成,中空五层,内部有楼梯可以攀缘而上。塔顶有五座小塔,代表佛教金刚界五方佛,故而称“金刚宝座塔”。五塔中,中间塔体量稍大,塔塑如来佛。四方塔稍小,雕塑四方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各佛身侧站立两位菩萨,一共八位,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和金刚手菩萨。

金刚宝座塔建成后,乾隆欣然登塔,赋诗《登碧云寺金刚床塔》:

 

百丈之山,延缘徐步忘其高;十丈之塔,矗尔拔地直上,乃讶高岧峣。何况窣堵迥据西山半,宜其下视无地,上已干青霄。太行西来历万古,杯水沧溟金弹吐。康回能使东南倾,女娲谁见西北补。我闻佛谛要令万缘忘,胡为梵志传此金刚床?高秋乘兴一拾级,目穷千里心万方。

 

金刚塔内部五层,无处不雕,无处不刻,工艺精美。雕刻题材别致,既有佛教故事,也有道教传说,反映了佛道两教的融合。塔座一层东门为拱券式门洞,洞楣额书“灯在菩提”四字。门洞口砌墙堵隔,墙上嵌汉白玉石,刻书“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穿的礼服就安奉在里面,成为镇冢之宝。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香山,逝世后灵柩暂厝香山碧云寺,或许这就是“香山”缘。寺里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堂内存放着一副水晶棺材,是苏联赠送的,但是并未使用。1929年国民党移灵柩至南京中山陵,将水晶棺存在碧云寺里。

金刚宝座塔一面临绝壁,绝壁之下有“水泉院”,是碧云寺中的一座幽静院落,道光皇帝对水泉院之幽“情有独钟”。院内有泉,泉水从乱石罅中渗出,名“卓锡泉”,不知是哪位大德高僧以锡杖卓地出泉。明代诗人穆光胤有诗赞曰:“杖锡原龙化,山泉一卓通。根深连地脉,溜曲绕珠宫。小时吼惊雨,斜飞不任风。朅来一酒濯,顿觉世缘空。”

泉池前有水渠,将泉水先引入厨房,再绕行到寺庙正殿两庑,注入石池,养鱼、养花。有诗云:“山僧不放山泉出,缭绕阶前声瑟瑟。”据说乾隆将天下名泉分为七品,将“清凉山、白沙(井)、虎丘及京师碧云寺泉均列第七”。乾隆《碧云寺》诗云:

 

隔岭别为区,精蓝静以俱。

每参相与好,难论有和无。

法雨真优渥,碧云任卷铺。

设云云那碧,迭树岂非乎?

 

颐和园延年井

颐和园是慈禧归政后颐养天年的地方,但军国大事仍由慈禧决断,四品以上官员的任用,需向老佛爷“谢恩”。此话说得含蓄,是指四品以上官员的任用需老佛爷同意。颐和园按功能分为政务区、起居区和苑林区。政务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是官员叩见老佛爷、谢恩的场所。

仁寿殿东北角有一口水井,井台旁石刻“延年井”三字。据说有一次慈禧生病,久治不愈,服用了此井之水后病愈,故赐名“延年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偶然状况,慈禧用此井水而病愈。倘若慈禧之病不愈,甚至恶化,当值的太监、宫女恐怕就要倒大霉了。

北海古井和静心斋沁泉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说:“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金世宗在北海琼岛上建“大宁宫”,其孙金章宗将“琼岛春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宋徽宗在汴京营建园林“艮岳”,穷尽国力,大肆收罗太湖石。此石在《水浒传》中即“生辰纲”,又叫“花石纲”。古人有诗叹曰:“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金世宗效仿宋徽宗,在金中都营建园林,并将太湖石从汴京转运到北海。艮在八卦中的方位是东北方,“艮岳”在汴北方。金中都的位置在如今宣武门外,以金中都为坐标,北海也正好是东北方,属于“艮”位。北海琼华岛就是用太湖石垫高的。乾隆游北海曾有诗“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乾隆御书“琼岛春阴”碑立在琼岛东北角,亦即艮位上。碑背面和两侧面刻有乾隆御制诗,此处录一首:“琼华瑶岛郁嵯峨,春日轻阴景色多。云护凤楼松掩映,瑞凝仙掌竹婆娑。低临禁苑滋苔藓,远带郊畿荫麦禾。更向五云深处,好风时送九韶歌。”

乾隆扩修北海御苑时,在琼岛西坡发现了一口古废井,予以疏浚,御制《古井记》一文,刻字立碑,文中说:“工人于山之西麓掘地得废井一……寻丈以深,汋汋有水……”据有关记载,井在阅古楼后。

阅古楼在琼岛西坡下,楼内藏《三希堂法帖》石刻。三希堂在故宫内,乾隆珍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视为稀世珍宝,名之“三希”。乾隆还令人审定古代名帖,编辑于《石渠宝笈》中,珍藏在故宫三希堂内,令匠人将法帖刻石珍藏于北海阅古楼里。乾隆御题“阅古楼”匾挂于檐下。阅古楼为二层,环抱中空形成天井,四壁嵌石刻帖。石刻终刻乾隆诗:“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落款为“乾隆甲戌春御题”。有诗《阅古楼》:“三希法帖轶潭泉,鹊顾龙盘妙迹传。御刻珍藏丁卯岁,筑楼漫仿大观年。”法帖刻石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年为丁卯年。“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

阅古楼后有个小院,依山势而建,院内有“烟云尽态亭”和“亩鉴室”。在长方形水池正中,一亭架空于池上,成为榭亭。亭檐下有乾隆御匾书“烟云尽态亭”,石亭八角八柱,石柱八方,亭柱各面以及石额、石枋,尽刻乾隆御诗,共26首。如今亭额、亭柱皆用钢化玻璃罩保护起来了。水池两端有螭头,是进水口,但水池已经干涸。

烟云尽态亭北还有一水池,稍小,长方形,也因无水而干涸。池西有屋三楹,即“亩鉴室”。室门对联:“天光水态披襟袖,岸芷汀兰入画图。”室内南楹对联:“一泓水镜呈当面,满魄月轮映举头。”北楹对联:“镜光呈朗照,竽韵发清机。”对联皆乾隆御笔。乾隆咏亩鉴室诗很多,录二首。

其一:

 

方塘开一亩,朴室得三楣。

古井新成记,春明昔费辞。

松头浴月影,藻面漾风漪。

幽致今朝别,当前冰鉴宜。

 

其二:

 

古井方深浚,天池讶迥成。

涟漪半亩澈,风月四时清。

繁藻赪鱼跃,新林黄鸟鸣。

宁惟斯用汲,即事凛王明。

赪为淡红色,今书作“橙”。亩鉴室之名取意于朱熹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关文字介绍和乾隆诗作都提到此处有井,可是烟云尽态亭和亩鉴室两处水池皆已干涸。我在附近找寻,没有找到井或者井的遗迹。井是已湮没还是另在别处?我心中疑惑。游览了琼岛之后,沿北海东岸返回。濠濮间正在修缮,隔离墙张贴了很多北海景观图片,介绍琼岛西坡的图片中标明西坡古井位于水精域,并非在阅古楼后。

水精域是个楼阁,其前还有一楼阁为甘露殿。水精域距烟云尽态亭小院很近,是另一独立小院,不对外开放。两院之间仅以一登山小路相隔,从烟云尽态亭小院,还可清晰地看到乾隆书“水精域”楼匾,古井就在水精域阁内。从水精域、甘露殿之名推测,此说应该可信。阅古楼后有古井之说应是讹传。烟云尽态亭池和亩鉴室方池之水当源自水精域古井。水精域不对游人开放,不能识古井真容,实在遗憾。

沁泉在静心斋内,位于北海北岸。静心斋原名镜清斋,是北海公园中美的园中园,是园林艺术的珍品。静心斋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取名镜清斋;慈禧太后予以修缮,更名静心斋。

大门挂匾“静心斋”,进门迎面方池,绕池曲廊壁刻名人书画。方池后九间平房一字形铺开。正中檐下匾书“镜清斋”三字隶书,是民国二年(1913)陆征祥补书。陆征祥曾任袁世凯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是年袁将静心斋作为外交部宴请外宾的地方。镜清斋后也是水池,斋前后安装了玻璃窗。坐在堂内可以同时观看南北风景,前后水池互为镜鉴,故乾隆赐名“镜清斋”,并赋诗《镜清斋》:

 

冰床原辗镜中来,据蹋回看镜面开。

自有一方呈照鉴,本无半点惹尘埃。

延虚恰喜栏边竹,入影犹喜缶里梅。

收得腊前雪盎盎,三清便兴试茶杯。

 

斋前抱柱对联:“凭观悟有求,妙理契无为。”门上对联:“照槛净无尘风来水面,开帘光有象月印波心。”斋内正中挂匾书“不为物先”。所有匾、联皆乾隆御笔。

镜清斋北面泉池,太湖石环围。高低适度,错落有致,池中北面有榭廊架于池面上,名“沁泉廊”。泉池位于整个静心斋园林的中心位置。沁泉廊西面和北面有太湖石垒砌的山峦。清泉从山峦石中沁出,形成泉池。廊上有牌示文字:“沁泉廊,位于全园中心,自园内北部叠石山麓中渗透的泉水,使此处山泽气息清爽,沁入心脾,故称沁泉。”夏天,廊内设有茶座,出售茶水、冷饮,游人在廊内休息,品饮赏景,沁心怡情。乾隆《沁泉廊》诗曰:

 

回回百道泉,其上三间屋。

漾影惟云霞,品声定丝竹。

却忆夏月旱,瓶罄罍亦恧。

今来弄泛光,清可掬。

流为太液波,潜飞任鱼鹜。

于此悟探原,一足无不足。

 

当代文人有诗《沁泉廊》:

 

茗饮能销十载情,一瓢曾此浣诗情。

重来草木寒泉涸,无声淙琤漱玉声。

 

沁泉廊西假山突兀,假山之顶有枕峦亭。假山之前有石板曲桥,将沁泉廊与南岸相连。沁泉廊东有单拱桥,称“玉带桥”,将沁泉廊与镜清斋连成一体,突出了沁泉廊与镜清斋在园内的主体地位。慈禧太后时常乘小火车从中南海直达静心斋,在沁泉廊中纳凉、传膳。刘晓庆与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垂帘听政》中,初入宫的兰儿唱小曲与咸丰帝调情的一场戏,就是在静心斋里拍摄的。

沁泉廊东,泉池北太湖石垒砌高岸,高岸之上有平房三间,正中檐下匾书“罨画轩”。抱柱对联:“花香鸟语无边乐,水光山色取次拈。”乾隆《罨画轩》诗曰:

 

适步读画廊,高轩见罨画。

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

彼此谁主宾,一例供清会。

景纳春秋佳,格突倪黄派。

想象轩有言,却不劳行迈。

 

与罨画轩隔岸相对的是“焙茶坞”,平房两间在泉池之东南角。室内对联:“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树萧声带曙霞。”临窗曾经放置一牌示文字:“此处是帝后们焙茶的地方。”有专家指出,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不对的。乾隆有诗《焙茶坞戏题》诗前小序:“北方无茶树,安得有焙茶事,不过取其名高耳。”诗曰:

 

虽曰焙茶岂焙茶,北方安得有新芽。

浙中贡茗斯恒至,荷露烹成倍静嘉。

 

焙茶坞是乾隆烹茗之地,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镜清斋建成之后,几乎每年都有题名《焙茶坞》的诗作,表明乾隆每年都到此烹茶品茗。乾隆在镜清斋题写诗作《荷露烹茶》:

 

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

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越窑瓯。

学仙笑彼金盘妄,宜咏欣兹玉乳浮。

李相若曾经识此,底须置驿远驰求。

 

诗中解答了乾隆每年到此烹茶的缘由——这里便于收集荷露。诗中描述了宫女清晨在北海收集荷露“柄柄倾来盎盎收”的情景,也描述了对茶具的讲究,“惠山竹鼎越窑瓯”。李相是指唐代名相李德裕命令驿站为其送水,将无锡惠山泉水千里迢迢运至长安,史称“水递”。人们讽刺李德裕,将其与唐玄宗为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乾隆诗意为,若李德裕知道荷露之妙,何必用驿站千里送水。惠山竹炉是无锡惠山寺僧为了烹茶而特制的一种竹炉,乾隆令人仿制,如今竹炉存列在故宫博物院。

焙茶坞是北向平房,在焙茶坞背后,有一个独立小院,是位于静心斋东南角的一个院中院。小院内有水池,与大院泉池相通,时常因有水位差而听到泉水叮咚。小池北面的“抱素书屋”是乾隆读书的地方。抱柱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乾隆《抱素书屋》曰:

 

书屋山之阴,朴斲非藻棁。

室宝藏委宛,廊亦循曲折。

硌砟既延步,于焉称休歇。

开窗揽岩姿,岩林叶未发。

漫诮画鲜韵,却见山有骨。

适然称素抱,宜向兰台说。

 

《汉书·礼乐志》载:“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乾隆将自己读书的地方命名“抱素书屋”,反映了乾隆的政治理念与追求。

小池之东是“韵琴斋”,是乾隆抚琴自娱的地方。乾隆自诩有“茶琴书画”四好。琴斋为二间平房,原有对联:“赏心乐事无伦比,妙色真声兼占之。”重游时不见此对联。乾隆《韵琴斋》曰:

 

调轸拭徽都谢,春温廉折自呈。

惟是角徵关意,未须云海移情。

 

有文章说,将镜清斋改名静心斋是民国时期袁世凯所为,但也有文章指正说改名之人是慈禧太后。乾隆将其取名镜清斋,除了写景,还有很深的寓意。乾隆诗《镜清斋》曰:

临池构屋如临镜,那藉旃摩亦谢模。

不示物形妍丑露,每因凭切奉三无。

 

“旃摩”为研磨铜镜的锡粉、白毡,诗意说这个镜子不用研磨,也不用铸造起模,是比拟社会治理如同镜面清静的三无世界。《礼记·孔子闲居》载:“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三无”反映了乾隆的政治追求格调不低,但是到了慈禧当政的年代,清代已进入多事之秋,风雨飘摇,而“镜清”与“靖清”谐音,慈禧忌讳,遂改名“静心斋”。

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将静心斋作为招待外国政要的活动场所,静心斋遂与北海公园分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国务院参事室的办公地,末代皇帝溥仪作为文史馆馆员曾在此工作,《我的前半生》一书就是在静心斋定稿的。20世纪80年代,静心斋交回北京市园林局,重新划归北海公园,对游人开放。

 

 

故宫二泉

珍妃井

故宫有七十二口水井,珍妃井原是七十二口水井中的一口普通水井,由于珍妃淹死于此中而成名。

慈禧与珍妃的矛盾是复杂的,既有类似普通家庭的婆媳矛盾,也有宫廷内部的后妃争斗,当然也有政治争斗,但是不应过分做政治化解读。珍妃性情倔强,恃宠而骄,不把皇后放在眼里,弄得皇后时常到老佛爷面前哭哭啼啼,而皇后是慈禧的亲侄女。此外,珍妃时有逾越礼制的行为,比如乘坐皇帝的龙辇,这在古代是犯大忌的;珍妃还私自在宫外开设照相馆,甚至有买卖官爵的行为。慈禧曾经将珍妃降为贵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她的妃位,但婆媳关系完全破裂了。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珍妃囚禁起来,因为后妃不得干政是清代皇帝立的铁律,珍妃支持变法是干预朝政。但慈禧名声不好,因而人们同情珍妃,似乎珍妃做的都对,错的都是慈禧。

珍妃井在景祺阁小院内,景祺阁位于故宫东北角,是偏远的一个宫院。景祺阁西墙与后院的夹道里有一口井,墙上钉牌标示“珍妃井”三字。井由铁栅栏围住,石井沿井口很小,一个小孩手臂粗细的铁杵贯穿石井沿。井南面有三间小平房,是景祺阁的西耳房。门窗北向,俗称北房,不见阳光,北风直贯,夏热冬冷。北房的居住条件是很差的,檐下正中挂匾书“怀远堂”,是瑾妃为其妹珍妃设置的灵堂,意为深远的怀念。此北房即当年囚禁珍妃的地方,屋里中室供珍妃灵牌,侧室供珍妃照片。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珍妃未能随慈禧西逃,被淹死在水井之中。至于是自投入井还是被推入井,有不同说法。一年多以后,慈禧从西安回銮北京,才令人将珍妃从井中捞出,草草安葬于宫女墓地。据说珍妃出水时面容栩栩如生。传说景祺阁中夜间常有哭声,慈禧时常心神不宁,梦见珍妃水淋淋地站在床前。慈禧追封珍妃为贵妃,并重新安葬,令和尚、道士大做法事,超度亡灵,并在井口作了禁制,特制一个小口石井沿,并贯穿铁杆,企图镇住井中的冤魂怨气。对于珍妃的亡魂,慈禧是恩威并济了。

珍妃井成了故宫著名景点。游故宫如果是走东北路,参观了珍宝馆和钟表馆之后,向北走景祺阁夹道,观看珍妃井,就结束故宫之游了。

钦安殿纛旗座井

钦安殿为故宫中轴线上后一座宫殿,是一座道观,供奉真武大帝。紫禁城中建道观,而且是在中轴线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真武又称玄武,原是“四象”之一。四象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玄武的动物形象是龟蛇互缠。古人注意到一年四季的循环变化与天上的星座变化有关,而农耕需要掌握四时的变化。为了便于观测天象,古人选择了二十八个星区作为参照基准,称之“二十八宿”,将其分成四组,每组七个星宿,分布于天空的四方,并以四种动物给每组冠名。早关于四象的记载是《礼记》:“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淮南子·天文训》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楚辞·远游》:“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记载表明,先秦时期已经将玄武等四象列为神灵,担任“保卫”工作,但四象级别不高。

道教创立之后,将玄武等四象纳入神仙谱系。起初四象的神仙品级也不是很高,玄武本为北方紫微大帝座下的四大部将之一,四大部将即天蓬、天猷、黑煞和玄武,对应四

种形象:猪、狗、熊和龟蛇互缠。宋真宗宣称赵氏始祖为赵玄郎,为了避讳改玄武为真武。宋、元、明三代,真武的地位一路飙升,直封到“太上玄天大圣真武大帝”。据《玄天宝诰》载,玄武封号是“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封号中文字堆砌,反映了信徒的愿望和玄武在道教中的声威。而将真武大帝的声威推崇到极致,则要归功于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作为燕王,以藩王对抗朝廷,发动“靖难之役”,生死一搏。起兵誓师大会经过精心策划,选择了一个雨天,正当大雨骤至时,朱棣登台。他披发赤足,身着黑麾,右手仗剑,左手掐诀,步踏斗罡,神神道道地亮相,声称真武神附体。真武乃北方之神,燕王在北方,是北方之师,得真武庇佑,寓意北师必胜。明代皇族子弟按五行相生排辈,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为木字辈;木生火,下一辈太孙建文帝朱允炆、朱棣之子朱高炽,等等。五行相生亦相克,例如水生木而克火。真武乃水神,真武助朱棣而克朱允炆。这种骗术在现代人看来是小儿科的骗人把戏,但是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士兵坚信燕王必胜。朱棣当上皇帝之后,下圣旨说:“重惟靖天奉难之役,北极真武玄帝,显彰圣灵,始终佑助,感应之妙,难尽形容。”在建筑北京紫禁城时,永乐帝下旨要求修建钦安殿,供奉真武大帝,并要求匠人按照自己的面容塑造真武大帝形象。钦安殿中,真武大帝赤足披发、手执宝剑的形象就是当年誓师大会朱棣登台形象的再现,以此向人们昭示永乐帝乃真武大帝的化身,神即是帝,帝即是神。钦即帝王的行动,钦安殿供奉真武,既是神安天下,也是帝安天下,神帝一体,维护大明江山永固。

钦安殿在紫禁城之北,殿前左右原有东西方七所,象征北斗七星,真武帝坐拥极天。北方属水,八卦中属“坎”位,坎卦卦形中间长竖而上下皆二短竖,形状似水,卦辞曰:“坎卦,东西分流于乾坤之四德,曰贞。”钦安殿后有“顺贞门”。后的神武门原名玄武门,后因避康熙名“玄烨”之讳而改名。神武门是故宫北大门,钦安殿前之门称“天一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单洞门。《易经》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单洞门以应“天一生水”;钦安殿前的台阶左右侧的护栏数为六,台阶中间的丹陛上雕刻六条龙,以应“地六成之”。钦安殿前后的建筑都与真武为水神相应。

直觉告诉我,钦安殿周围应该有水,可我绕钦安殿转了两圈,没有找到水,但是钦安殿前西南角一个特别的构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构筑是一人多高的汉白玉石板,共八块,用铁条箍起,围成一个方体,上面有顶,下面坐落在汉白玉古板铺成的方形石台上,颇似一个井台。所有的汉白玉石板都雕刻水云龙纹。钦安殿前有故宫工作人员值班,我向他请教此为何物,他告诉我:石板内围砌着一口水井。我再请教水井何名,告之:无名。我大喜,终于找到了水。找到了水井,石板围起的高台是旗杆座,真武大帝的纛旗插在水井之上,符合真武是水神的身份。我想此井应该有名称,只是我不知道,姑且称之为“纛旗座井”吧!

永乐帝修筑紫禁城,建钦安殿,将自身形象塑成真武大帝,自诩是真武化身,希望帝神共佑大明万年。然而大明王朝终究还是灭亡了。取代它的王朝来自更北方,朝代的名称“清”字也含水。

明清两代,钦安殿平时香火不断,遇到节日,道官在殿里举行斋醮活动,每年正月十五皇帝都要到殿里拈香。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于钦安殿。明嘉靖帝笃信道教,在钦安殿里祈求长生不老。清雍正帝服食钦安殿道士呈供的丹药,有人认为雍正之死就是误服丹药所致。看来钦安殿里也不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