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新法实施

卫鞅着手制定的变法政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百姓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
知情不报者腰斩,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 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予同等处罚。
家里有两个儿子却不分家的,就要对其征两倍的税。
立有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以其轻重程度来决定处罚的大小。
致力于本业,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赋役;  
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的奴隶。
宗室里没有获得军功的人,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力。
明确各级官阶等级,并按照官阶高低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
政令制定好了,但实施是个问题。卫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官府的信用已经严重透支,不管出台什么政策,大家都会质疑。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来提高官府的诚信度。
某天,百姓们突然发现首都的城南立了一根木头,木头旁边贴了一张盖着官府公章的告示。告示的内容很简单:“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去,官府就赏给他十金。”木头不重,搬起来并不费力。再者,当时的城市规模不大,即便是一国的首都,从南门走到北门,也不会太远。
大家了解了告示的内容之后,纷纷觉得:官员们疯了吧,搬一根木头就给十金?
当时,大部分百姓生活并不富裕。虽然十金很诱人,但他们还是习惯性地观望,只是站在一边议论,并没有人去动那根木头。
卫鞅一看,便又把一张告示贴上去,搬木头的工作不变,只是赏金从十金变成了五十金。
大家还在观望。后,终于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前扛起了木头。他身后还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当他来到城北时,卫鞅已经等在那里了。他放下木头,卫鞅就让人把五十金送到他的手上。围观的人一看,都傻眼了。大家这才知道,告示上说的是真的。
重塑官府的诚信度之后,卫鞅这才把他的新法全面公布。
秦孝公和卫鞅对新法很有信心,可百姓们一点儿信心也没有。新法颁布了整整一年,大家天天都在抱怨新法太不方便,推行工作做得实在太难了,但两人仍然坚持。卫鞅知道,必须要让大家看到国君变法的决心,严惩犯法的人,大家才会真的相信新法。
就在这时,一件案子的卷宗被送到了卫鞅面前。卫鞅只看了页,就吓了一大跳,原来犯法的人竟然是太子。这可太出人意料了!大家紧紧地盯着卫鞅,想看他怎么处理这件事,看他敢不敢追究太子的责任。
卫鞅当然不可能回避,不仅要追究责任,还要让大家心服口服。他大声宣布,新法之所以不能全面实施,就是因为贵人带头不遵守。现在太子犯法,也应该依法处理。随后,他就以太子年幼为由,处罚了太子 的两位老师。大家一看,卫鞅连太子的老师都敢处罚,就不再对新法说三道四了。
两年之后,秦孝公想验证一下新法的成果,便发动了一场伐魏战争,结果在元里大败魏军,斩首七千人。
秦孝公称霸
在魏国陷入与赵、韩、齐等国的纠缠时,秦孝公、卫鞅君臣也没有闲着。他们抓紧时间进行改革, 不断地提升秦国的国力。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民大说(悦)”。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十年完全可以称为秦国的黄金十年,史书的描述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孝公下令,任命卫鞅为大良造。之后,卫鞅再次出兵魏国,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安邑是魏国的发祥地,在魏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安邑守将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不得不向卫鞅举起了白旗。
卫鞅认为,现在的雍都仍然不理想,必须迁都才行。于是,他上马了咸阳的宫殿项目,花了三年时间进行营造,然后让秦孝公把首都迁到了咸阳。
迁都咸阳之后,卫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一次他加强了对人的管理,要求父子和成年的兄弟必须分家。把散居的小村小乡都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县,设县令、县丞等官员,全国共设了三十一个县。这个制度就是郡县制的雏形。著名的“废井田,开阡陌”也是在这次变法中开展的。后,他还统一了度量衡。
客观来讲,这次变法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却为卫鞅个人埋下了祸根。公子虔是太子的老师,负责太子的教育,可他不断犯法,而且每次都被拿来当反面典型。卫鞅次变法时,他就被处罚了一次。当然,那次他只不过是代太子受过。但这一次,他的的确确犯了法。于是,公子虔被砍掉了鼻子。作为堂堂的秦国公室之后、国君的亲哥哥,他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尽管有公子虔的小插曲,秦国依然进步神速,短短五年时间,秦国就变得更加强盛了。傀儡天子周显王为了巴结秦孝公,派使者去秦国,任命秦孝公为诸侯霸主。其他诸侯也都派出使团,向秦孝公表示祝贺。这是进入战国时代的秦国第二次称霸。秦孝公很高兴。他命令公子少官率军到逢泽,并在那里召集了诸侯大会,随后又带着诸侯们朝见周显王。
尽管国君戴上了霸主的桂冠,但卫鞅比谁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种荣誉而已。要想真的让诸侯臣服,就得证明自己的实力。怎样才能证明秦国的实力呢?答案就是攻打魏国。谁叫它以前老欺负秦国,谁叫它跟秦国接壤,打起来既有借口又很方便呢?再说,魏国刚刚在马陵之战大败,元气大伤,正是好机会。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 340),卫鞅对秦孝公说了一番话,坚定了其攻打魏国的决心。卫鞅是这样说的:“秦国与魏国的关系是敌我关系,不是魏国灭掉秦国,就是秦国灭掉魏国。去年,魏国被齐国大败,又被诸侯背叛,国力大大衰弱,现在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机会。魏国不敌,肯定会向东退却。到那时,秦国就可以据有黄河和崤山之险,向东可以制服诸侯。 这是帝王的基业啊!  ”
秦孝公等的就是这一天,他同意了卫鞅的建议,并命卫鞅率军伐魏。
此时,魏国名将庞涓已死,魏惠王只得派出公子卬领兵。公子卬是魏惠王的弟弟。卫鞅在魏国时曾跟他有过很深的交往。现在两个老朋友就要在战场上相见了。
双方在雁门相遇,并没有立刻开战。卫鞅给公子卬写了一封信。信的开头深情地回忆了当年两人的友谊,然后笔锋一转,感叹想不到现在两人居然成为敌人,表示想到当初两人的友谊,真不忍心开战。信的后,卫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请老朋友到自己阵营来相见,会盟之后,大家就喝喝酒,谈谈别后之情,然后各自撤军。
公子卬虽然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也跟卫鞅长期相处过,但显然并不精通阴谋诡计,接到信后,他深信不疑,一脸轻松地带着随从去卫鞅阵营会面了。哪知卫鞅早就把武士埋伏好了,等老朋友来到后,伏兵四出,把老朋友一举拿下。拿下公子卬之后,卫鞅又命秦军攻打魏军。结果,魏军大败。
魏惠王接到报告后,又惊又怕。魏军在数年之内屡次被齐、秦两国打败,国内空虚,国力大衰,庞涓战死,公子卬被俘,魏惠王实在承受不住了。于是,他派使者去见秦孝公,并许诺要把部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a 秦孝公答应了。

a 秦孝公继位初年曾因为实力不济主动放弃了河西之地。

割让河西之地之后,魏惠王突然发现,秦国的力量拓展到河西之后,自己的首都安邑太靠近秦国了。于是,他只得把首都迁到大梁。他一边布置迁都工作,一边长叹“吾恨不用公叔之言”。到这时,他才记起公叔痤的话,除了让自己更后悔,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秦孝公终于全面恢复了秦穆公时期的版图,卫鞅的个人成就也达到了。秦孝公赏给卫鞅商於的十五个县,封他为商君。实际上,从这时开始,他才能真正被称为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