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西双版纳 五彩风情

行走在西双版纳的原野,浓郁的苍翠让你看不清哪儿是天空,哪儿是远方,连自己也沉醉在了这苍茫中。那一片片傣家竹楼、哈尼山寨、布朗村落、基诺长房……就掩映在这苍翠欲滴的青山之中。
有人说,任何地方都有自己的色彩,色彩中沉浸着它的故事。野象、孔雀、竹楼、神秘的雨林、似火的傣家风情、月光下的凤尾竹,还有掩映在林中的庄严佛塔……这就是西双版纳的色彩,绚丽而又纯净。来到西双版纳,你会被一种莫名的震撼所俘获,久久不能忘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端,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除傣族外,这片乐土上还聚居着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瑶族等十三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奇特的风情吸引着每一位游客。每到周末,各少数民族居民会一起肩挑或怀抱
着一摞摞的货物到集市上换购。少女们脚穿半高跟皮鞋,身着大红大绿的服饰,手中举把色彩鲜艳的遮阳伞。未婚的把乌黑长发编成辫子,已婚的歪盘着头发,在鬓角插一朵散发着香味的鲜花。五彩的服装,精致的佩饰,那时整个西双版纳在万重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一片
流动的鲜艳海洋,正如这里四季不变的阳光,充盈着明媚的色彩。如果非要将此地归属一种颜色,那就是温柔甜美的橙色。
傣族是西双版纳人口多的少数民族。精巧的竹楼、优美的孔雀舞、婀娜的傣族少女……多少人因此而心动,决定前往西双版纳。傣家人世世代代傍水而居,小溪两旁,大河两岸,湖沼周围,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傣家竹楼。当你跨进这竹楼涌绿、篱笆环环、村道如肠的地方,就仿佛跨进了另一个世界。许是村民眷恋宁静的缘故,从古到今,他们始终与外界保持着一段距离,款款往来于田野、草地、果林、菜畦……他们连走路也都是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惊扰了这片沃土神秘的梦。
有人说来西双版纳不到热带雨林,就不会知道树木生长的无穷生机和浑然天成的奇趣。热带雨林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幽堡,毫无尘染的绿色,使人物我两忘、情归自然。雨林里总有浓浓的雾气,犹如露水一般,轻得像乳白色的薄纱,这就是传说中的“雾露”。每当夜幕降临至次日晨曦微露,雨林里的雾露发出“沙沙沙”的响声,一路由远及近。汇集在叶片上的雾露顺叶尖滴落,滴滴答答,犹如一场小雨。一株株参天巨树拔地而起,直刺苍穹,林中皆是藤树相缠,盘根错节,荆棘丛生。高高的树冠上,各类飞禽不停地啼叫,密林深处不时传来阵阵猿鸣。漫步林间,多年积下来的落叶,松软而芬芳。炙热的阳光一改常态,穿过疏密相间的枝叶点滴漏下,在地面留下斑驳的光影。
夜晚,轮廓模糊的山峦,亭亭玉立的竹楼,婀娜多姿的植物“浸泡”在清亮的月光中,村寨仿佛漂在水上,此时西双版纳是银白色的,清新纯净,又不失古朴。
与泰国、缅甸距离很近的西双版纳处处充满了梵音,古老而巨大的菩提树下,一座座庄严而精美的佛寺金光闪闪、幡帘飘拂。阵阵花儿的幽香随风飘来。佛塔寺庙与傣家竹楼、翠竹、古木交相掩映,一派神圣景象。
乘坐竹筏漂流在澜沧江上,江面忽而宽阔平静、忽而激流汹涌,排头的傣家小伙与排尾的小姑娘对着情歌。这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青山葱茏,绿水悠然。
西双版纳的色彩没有功利,没有浮躁,被世俗风尘浸染的都市中人,置身于这样的色彩中,会重拾内心的纯真。

乌镇 枕水人家

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弥漫在乌镇的每一个角落。以河为街,桥街连连,河畔筑屋,大院深宅,乌檐白墙,河埠廊回,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香古色,水镇一体,仿佛都在暗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乌镇,是有着1000余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自建镇以来,乌镇镇名未变,镇址未变,生活方式也未变,传统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完好。乌镇有着悲欢一样分明的黑白,干净里掺杂着几许沉静,它的沉稳和从容不迫的淡定,是岁月的沉淀,需要细细品味,才得真谛。
乌镇的民居都呈现出一派青黑色,
只是深浅稍有不同,像一幅水墨均匀的中国画一般挂在这个灵动的空间。小镇拥有羊肠般的水巷,在西栅随便找条巷子吧,好是能让人迷路的那种,狭小的、幽深的巷子。走在巷子里,脚下青石板的沟壑上填满乌镇的故事。一条一条通向水道的狭长走道中吹来柔柔的清风,带着溪水的甘甜味道。那一间间敞开着房门的房屋,雕花的木质隔扇,坐在竹质躺椅上的老人,墙上年代久远的石刻,廊檐下精致的木雕,就这么一一呈现在眼前,令人恍如隔世般惊讶。
乌镇共有100多座古石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所以舟行其中更能领略乌镇之美。那些枕河的木阁楼,那些不施脂粉的石桥,似乎在随着小船的摇晃而漂浮不定。水上阁楼颇有吊脚楼的味道,靠河一端用木柱和石桩支撑,搁上木板再搭阁楼,阁楼修建得很是精细雅致。乌镇的夜晚是无声的,河道里蒸腾起的水汽氤氲了水乡,朦胧了月色,轻摇船桨,如划破一池碎银,在一座座石桥中穿越,仿似穿梭于一条时空隧道。
累了,可寻一间临河的民居水阁住下,体会一下枕水而睡的悠然。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午夜梦回,听底下水声,别有一番情趣。茅盾在一篇题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这样描述过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枕边的橹声将你包围在水的温柔中,侧睡榻上,恍然间听到流水声潺潺而过,梦里水乡悠然而来,摇摇晃晃的木船载着如此多的眷恋漂然而过。

绍兴 在黄酒的微醺里走过

自古至今,依水而居的绍兴一直都是繁华的,它喧嚣而又沉静,灿烂却又多情,江南的水乡风韵让它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从春秋时期的於越民族到唐宋时期的越州,再到南宋改名为绍兴,似乎这片土地一直都受着无上的庇佑,繁华不改,富庶永存。
“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南宋高宗赵构取此意为它取名,沿用至今,其中的美好愿望也从未改变。温润如它,就这么淡淡微笑着,看着岁月变迁,任凭儿女们或激昂或智巧地打造着自己的生活。一曲清幽婉转的越剧从这里的坊间传出来,柔情似水牵绊了几世的多情,优美而真切的声音便是绍兴倾诉给人们的柔肠。
踏入绍兴沈园的步,你就会发现什么叫作“言有尽,而意无穷”。款款行走在沈园的山水花草之间,不管是美景还是建筑,似乎都蕴含着江南含蓄之美的真谛,一山一石,耐人寻味。门口那块巨大又奇巧的石头好像一颗心,中间仿佛是被人用利剑劈开,仿若能够听到哭泣一般,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分离,似连非连,就如同陆游和唐婉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分离而消失,这就是沈园著名的断云石。
而在绍兴方言之中,“云”和“缘”的发音接近,读出它的名字还是会让人不免有一丝惆怅之感。
沈园有十景,个个都凝聚着自然、建筑、人文和意境之美。虽然它的面积并不大,但“江南十分美,绍兴九分九”的美景,都在这里了。问梅槛里遍布的梅花,一定会让你想到陆游,也是因为他对梅花的喜爱、对爱情的忠贞,赋予了沈园不同的气质。如果是在冬末春初,恰逢梅花开放的时节,园中傲然盛开的梅花就如同陆游所说“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铮铮傲骨和不屈的品格令人赞叹。而半壁亭里,又仿佛透过时间长河,站在南宋末期看懂了陆游因朝廷偏安的深深叹息。
置身于沈园,不仅要靠五官去看、去品,它的古朴与素雅更需要用心去感悟。沈园的东苑,又叫作爱情苑,苑内有一个心形的水池,名为琼瑶池,取自《诗经》名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而在苑内还有一处琴台,位于高台之上。当你走到这里,视野会顿时开阔起来,居高四望,高山流水的音乐诗意也就自然流淌出来,空间意境似乎在一个刹那就可以击中你内心的渴慕,与那个曾经在这里酬唱的人儿心意相通。
因为爱之悲,沈园闻名于世,而因为爱之美,沈园又被无数人眷顾。孤鹤轩内的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予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说的便是陆游唐婉那令人慨叹的爱情。独立于亭子的背面,眼望着一池秋水,心里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片凄凉之感。据说唐婉就是在这样一个秋天抑郁而终,她泪眼婆娑的模样是否还映在池中?池内的残荷是否也因为这段爱情而败落?从亭子向南,有一石墙,上面镌刻的便是千古绝唱《钗头凤》,游人每每行于此处,都会注目良久,不忍离去。
古城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如果绍兴是一本书,那也是漂浮于水面之上的,它的意蕴之中不可缺少了水。杭州有西湖,嘉兴有南湖,与绍兴的东湖一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浙江三大名湖。如果来了绍兴,知道了西施、王羲之、王冕和鲁迅,却没能到东湖一览,那么你对于绍兴之美应该还不会有更深的体会。
东湖之水,似乎总是带有一缕香气,是酒香,是绍兴黄酒坛子里散发出来的浓郁香气。在东湖街道,尚未到达湖畔,这醉人的香气先会令人飘飘然。行走于古香古色的石板路上,闻着黄酒的味道,仿佛穿越到了古越商埠。而站在拱形石桥上放眼东望,一汪碧水依山环绕,湖畔开满了鲜红的杜鹃花,偶尔还会有黄花绿叶的迎春花点缀其中,仿若画中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