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文法钩沉轻名利,自在自为自沉吟
  《法探红楼》序
  秋实的《法探红楼》初稿甫一写完就发给了我,入手一读就知道是一本好书,没看完我就跟秋实说,这本书足够出版的水平,找个法学大家写个序推介一下,我相信会有很不错的市场反响。我虽算不得博览群书,但也是读过几本书的,这样一本有知、有识、有料、有态度下了功夫的书,只要做好基本的宣传,不会被市场冷落。当时我还给秋实推荐了几个觉得适合写序的法学大家,也告诉他可以通过朋友联系他们。秋实当时不置可否。
  前几天,秋实突然给我电话,让我给这本书写序。我的反应是“不行,我没什么影响力,起不到推介作用”,秋实说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本书就由自家兄弟来写序,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踌躇很久没有答应,因为这本书在我看来实在是一本好书,理应由大家来写序才配得上。我仅仅是一介公益律师而已,在律师小众的圈子内都是籍籍无名的,俗话说,酒香还怕巷子深,由我来写必定拖累这本好书。
  但秋实不为所动,坚持要我来写。凭我和秋实的交情,觉得再推辞就不够哥们儿了,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虽写过不少文字,但给人著作写序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篇序还是让我有“战战惶惶,汗出如浆”的压迫感。俗话说,好马配好鞍,这篇序既要把这本书独特的魅力写出来,又要恰如其分,很不容易。不虚美,不杂耍卖艺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是我一直秉持的为文原则,也是秋实的写作原则。联想到秋实这本书所引用的文献数量之巨,就知道,秋实无意写才子书,而是要写学者书。他自有一番长远的规划,他要的是一种不加激素的“慢成长”,有机的成长。秋实就跟一株普通的小白杨树一样,没有生在闹市区,起初无人关注,但它仍自在自为自觉地成长,随着成长,越来越多的人会驻足,终长成合抱之木,亭亭如盖矣。
  正如前面我对《法探红楼》的评价,用几个词来归纳,就是有知、有识、有料、有态度。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部伟大的小说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以金陵贾家的命运为主线,徐徐展开描写了一个世家大族从烈火烹油到抄家败落的过程。多少钟灵毓秀水做的骨肉跃然读者眼前,她们短暂的快乐与禁不起敲打的爱情,连同她们卓越的才情,终和心事一样成了虚化,几乎都活出了一幕幕高开低走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书写了一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
  为什么这悲剧几乎无可逃遁?这一幕幕芝兰摧折的悲剧由谁造就?
  答案就是礼法,封建专制社会的礼与法。儒家用以倡导尊卑和长幼有序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在孔孟时期的古儒时代,礼与法一定程度也还是分离的,礼还是被置于人性人道之下,所以“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经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的状态就成了专制王朝的共同特征,而礼经过阴柔颓败的宋明理学的意识形态化,发展到明清,很多内容已偏离了人性和人道,生命已经枯萎,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朽,专以压制和禁锢年轻人的人性为乐,礼不再是一种一定程度能与法分庭抗礼的伦理规范,而是完全沦落到为法背书,礼法交融的地步,“三纲五常”细化的礼更是充斥着种种非人性的残虐和变态,事实上成为专制暴虐之法的帮手。
  《法探红楼》这本书就是主讲有清一代的礼与法,它以品鉴红楼典型人物为切入点,谈他们的性情与命运,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置于礼法的审视之下。告诉读者尽管这些红楼儿女性格各异,人生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无一不受礼法的影响和左右。他们都是一群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可怜人。
  所以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背后,是父权中心、夫权中心、家国一体。
  本书总共五章,分别是“生而为奴”“如夫人非真娘子”“妻子的无奈”“女儿悲”“丈夫羞”。这五章都分别以几个主要的人物为节,中间又穿插《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描述他们的性格与命运,夹叙夹议,从清朝浩如烟海的刑案中找到恰当的案例作为佐证,加深读者对清朝礼法的认识。这五章提及了奴婢制度、婚姻制度、服制制度、继承制度等。奴婢制度之下又讲了奴婢的四种来源,包括战俘及被虏边民、罪囚、投充和人口买卖;五种归宿,包括配予小厮、放为良人,做男主之妾、售卖和作为小姐的贴身侍女陪嫁。婚姻制度之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妻与妾地位的区别,有夫与妻地位的区别,在继承制度之下又讲了嫡长子继承制与诸子财产均分制。
  这本书可以让读者知道何谓大宗与小宗,何谓期亲、大功、小功与缌麻,何谓红契与白契,何谓僧道的度牒制度。为何说黛玉命运悲苦但却可能是个不折不扣的富姐?为何荣宁二府的儿子们都畏父如鼠?为何袭人的终极梦想仅仅是做宝玉的小妾?为何李纨年纪轻轻宁愿守寡也不改嫁?为何说惜春出家不失为大厦将倾时的一种自保之策?为何没有留下男性子嗣的寡妇容易被夫家宗族侵害?为何订婚后的张华可以理直气壮地讨要尤二姐?在逼死尤二姐后王熙凤为何又恐惧让来旺儿去灭口张华呢?为何探春说她的舅舅是王子滕而不是赵姨娘的兄弟?有些汉人为何自觉投充为奴?
  因为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容易望文生义,原来看到说孔子是野合而生,就以为孔子的老爹和老娘在野地里生了他,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想歪了,野合是结婚不合礼仪。
  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红楼梦》里那位命运侥幸名为娇杏的丫鬟,被贾雨村纳为小妾竟然是犯了清代刑律的,而司棋与表哥潘又安暗通款曲是违礼的,如果私奔则是入罪的;家道早已衰败的贾芸向放债的泼皮倪二借钱,倪二如果收利息是不得超过年利率36%的,债主是不能自力救济去债务人家里抢东西抵债的,也是不允许债务人以妻女抵债的。
  总之,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高,但又不是在炫知识,读起来没有枯燥和晦涩感,甚至可以说很有趣。这得益于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
  这本书让我高度评价的,不只是它的知识密度,而是臧否之间体现出秋实的三观。在我看来,一本好书在获得知识之余,应当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基本的是非感。私以为秋实这本书就做到了。
  “极权(专制)体制之下特权也不过是权力一时的恩赐、偶尔的临幸,君不见横刀立马、文武双全的年羹尧不也落得个家破人亡。历史已一再告示,没有自由、没有公民权,所有人都是囚徒。也即因此现代法律以保障自由为要旨,进而保障人权、捍卫公民权利、捍卫平等权利,以此才免得‘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这段话就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专制社会的一种俯视姿态,他没有沉浸在琐碎的史料中无法抽身,而是跳脱出来看待这封建专制时代所谓的特权,本质上就是“一时的恩赐,偶尔的临幸”。所有人本质上都是囚徒。
  我摘出这段,不是想说秋实说出了多么深刻的政治理论,本质上,它就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但有多少出版物是败在缺乏常识上,当然我说的“败”不是庸俗意义上的无人问津,相反它们可能卖得很好,我说的“败”是书的格调、层次。文史类书籍的读者虽然对好书的评价见仁见智,但好坏之间还是有些共识的评价标准的。
  这类彰显作者三观的评论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摘录了,这些评论不是突兀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于当所发、止于当所止的。
  秋实还有一点让我非常认可的,就是他在对角色行为的评价时笔触是温热的,是宽和的,是体察人性的,是公允而理性的,不是脸谱化的。读这种书对读者清明理性的性格养成是有益的。
  比如,在如何看待李纨吝啬;如何看待王夫人吃斋念佛但对晴雯无情,对金钏之死的自我辩解;如何看待王熙凤的弄权和自作聪明;如何看待薛姨妈宝钗母女对黛玉的真情与假意;如何评价平儿、尤氏、贾政、贾赦、贾琏、薛蟠等人的内容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人心与人情复杂的洞察与通透,彰显了作者稳定、成熟的心理状态。相对于天真烂漫一览无余,相对于脸谱化的深刻与,作为成年人的我更喜欢秋实这种洞察与通透。
  但是,这不意味着秋实是没有态度的,正好相反,综观整本书,秋实态度是鲜明的,是非感是清晰的,这种是非感也是建立在现代政治伦理的原则之上的,只是在评断人的时候因为深知人性的复杂,也深知个体的品性都受时代的塑造和局限,所以不敢脸谱化的去定性。
  总之,对秋实这本“处女作”,我愿意用有趣、有知、有识、有料、有态度来评价,而且,我对秋实作为一个文史作家的未来很看好,我既了解他对世情的洞察和通透,也知道他不知疲倦的阅读,还知道他的志趣和品性。当然,考虑到秋实和我都没有什么名气,这本书可能会“石沉大海”,但我相信,终有一天,它会被回顾和探讨,得到应有的承认。
    
  刘书庆
  2021年2月18日于傍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