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大荒经》五篇共记述了山(丘) 138座,中《大荒东经》22座,《大荒南经》 36座,《大荒西经》36座,《大荒北经》 28座,《海内经》 16座。大多仅记山名,个别则说明山上所有之物或相关传说,如《大荒南经》“有宋山者, 有赤蛇,名日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日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大荒经》群山之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荒东经》的七座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经》的七座日月所入之山,以及分居四方的四座“四极之山”,它们实际上构成了-个以地平圈上的山峰为参照的天文坐标系,用以观测一年四时中太阳出入方位的变化,据之可以确定节气和月份。这些山峰表明了《大荒经》所据图画与原始天文学的关系。

《大荒经》五篇共出现23条河流之名,其中,《大荒东经》 3条,《大荒南经》 11条,《大荒西经》1条,《大荒北经》 8条, -般仅记述水之所出或所入,如《大荒南经》云:”有泪天之山,赤水穷焉”、“有荥山,荥水出焉”、"有成山,甘水穷焉”。

《大荒经》四方皆有海,称为“东海”、“东南海” 、“南海” 、“西南海”、 “西海” 、“西北海”、“北海” 、“东北海” 等,可见《大荒经》版图四面环海。《大荒经》 往往只有在说明山、国等的方位时,才提到海,以海作为方位参照。如《大荒东经》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东海之外,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

此外,《大荒经》 中还有多处关于泽、渊、林的记载。泽为湖泽,仅见于北方与西方,北方有“大泽”,西方有“三泽水”。渊则为泉渊或积水而成之河渊,四方皆有,而南方独多。

这些自然地理景观分布于大荒经图各方,足以证明这幅图画的地理学价值。

《大荒经》五篇共记述了86个方国,其中《大荒东经》19国,《大荒南经》 15国,《大荒西经》16国,《大荒北经》 18国,《海内经》 18国。《大荒经》 关于国的记述,详略不一,有些仅记其国名与所在,有些则详言其国人物样貌、族姓、世系乃至食物、动作等。有些国名为平淡无奇的专名,如葛国、贏土之国、夏州之国、盖余之国、季禺之国、盈民之国之类,似为实有之国;有些国名则为墓写形容之词,如大人之国、小人之国、白民之国、默之国、三身之国、羽民之国、卵民之国之类,大多形象怪异,透露出浓厚的神异色彩。有些方国则具有强烈的神话意味,如女和月母之国“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其短长”( 《大荒东经》),羲和之国“生十日”(《大荒南经》)之类。诸如此类摹写形容之国名和具有神话色彩之国,皆非真实方国,实为述图者对于图画中特定场面和人物形象的误解。

《大荒经》记载的众多方国族姓,表明这幅图画非常古老,为考证此图的历史文化渊源提供了线索。

《大荒经》中还记载了多处帝王的丘、台、墓葬。《大荒西经》 有轩辕之台,《大荒北经》 有共工之台、众帝之台,《海内经》 有九丘,名日陶唐之丘、叔得之丘等;大荒东北隅有颛顼及其嫔之葬,东南隅有帝尧、帝誉之葬,南方有帝俊、叔均之葬,西南有后稷之葬。诸帝皆为神性人物,这些分布大荒四隅的帝王之丘、台、墓葬体现出大荒世界的宗教意味,也保存了珍贵的上古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