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从理念上来看,好的科学研究人员同时也应该是的教师。这个科研人员或许在教学方法上并不称职,也就是说,在教授纯粹的事实这方面他或许是不称职的。但是他能够独立地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求知过程,从而也就能够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的精神,而不只是接触仅凭借记忆就可以传授的僵死的结果。他是活灵活现的科学探索过程的精神所在;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看到知识存在的朴素形态。他也在学生之中唤起了类似的激情。他指导学生直达知识的源头。只有那些亲身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传授知识。其他的人只不过是在传播整套按照教学法组织起来的事实而已。大学不是一所高中,而是一个高等学府。

有三件事情是大学必须要做的:职业训练、整全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因为大学以一身而兼备职业学校、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这三重身份。人们曾经试图强迫大学在这三种可能性之中选择其一。他们曾经问过,我们到底要让大学做些什么。经过考虑他们就说,既然大学不能十全十美,那它不妨在这三种选择里面确定一个。甚至有人建议,大学大可以解体,而代之以三种专门类型的学校:职业训练的机构、可以容纳一批专职人员的普通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话虽如此,但在大学的理念看来,这三个方面是却是三位一体的。将一个方面从另外两个当中剥离出来,不可能不损害大学的精神实质,也不可能不同时殃及这个被剥离出来的方面本身。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一个活生生整体的要素。倘若将他们割裂开来,大学的精神就会枯萎凋敝。

未来的大学生们应该具备如下的品质:对于客观性的渴望和对于学术成就不可遏止的献身热情。这些品质不可能在事前被客观地觉察到。只有少数的学生拥有这些品质,同时,这些品质又以一种完全无法预知的方式分散于人群之中。它们只能被间接地培养,也只能间接地起作用。然而,如果大学想达到自己理想标准的话,那它恰恰必须把精力倾注在这少数人身上。在成堆的必修课业面前,在对于智力成长来说既不可避免又必要的困难和错误之中,真正的大学生完全有能力披荆斩棘,镇定自若。善于选择的资质和自我约束的精神会指导他的学习。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甚至可能是欢迎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大多数的学生,由于茫然不知所措,到头来很可能几乎一无所获。像教学大纲、课业的其他技术性方案这类人工性的指导方法,只会把大学搞成高中,这是和大学的理念相互抵触的。这类方法源自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想使大学迎合一般学生的需要,这种想法以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被安排去学习至少可以保证考试过关所需的知识。这套逻辑用于高中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用于大学则是有害的;大学里面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可是这套逻辑还在考虑着学生成年之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