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没有哪位诗人、画家或者作曲家能有十足的把握自称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但夏尔?波德莱尔似乎是这个称号的合适人选。在现代主义的历史中,他与其他少数精英分子如马塞尔?杜尚或弗吉尼亚?伍尔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或奥森?韦尔斯一样不可或缺。他的艺术批评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他的自传体沉思录开诚布公、毫无矫饰;他为法国读者翻译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深沉隐秘,挑战公认的禁忌。这一切的一切,尤其是诗歌,都让他具备了创始人的特质。
和他之后的现代主义者一样,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现实主义者:他鄙视传统诗歌和绘画中单纯的复制世界,认为它们只会麻痹人的心灵,同时,与大多数成熟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他难以忍受没有根据的主观性。他问道:“就现代观念来说,什么是纯粹的艺术?”然后,又自己回答道:“纯粹的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魅力,同时包含客体和主体,即艺术家的外在世界和艺术家自身。”主观反应对他来说总是处在重要的位置。在回顾1859年的巴黎沙龙时,他用直白的语言写道:“如果树木、山峦、河流和房屋的集合,即我们所说的风景,是美丽的,那么它的美不是靠它自己,而是通过我、我个人的修养和我对它所寄予的思想和感情实现的。”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观赏者与之配合时才是完整的。
1821年波德莱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之家。在当时的法国,年纪尚轻的他不是光靠油头粉面、放荡不羁和语出惊人的诗人形象就能声名远扬的。早在三十岁以前,他就和其他国民一样经历了两个王朝。1815年拿破仑被彻底打败,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它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恢复以往的“旧政权”,好像要把法国大革命从历史中抹去。这种努力显然失败了;1830年,社会不满又导致了一场新的革命,路易—菲利普即位。拿“中产阶级国王”这个名号形容这位奥尔良家族成员实在具有欺骗性,因为实际上他的想法并不那么的中产阶级。他的纲领看似以温和的政策为主导,并自称是“法国人的国王”而不是“法国国王”。他废除了审查制度,确保媒体自由,但是在他在位的十八年中,这些政策只维持了还不到五年。在另一场政权的更迭即1848年二月革命之后,法国经历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阶段。同年12月,这位伟大叔叔精明狡诈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权。他对曾信誓旦旦地要维护的政治体制的背叛也只是迟早的事。
除了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外,波德莱尔的家庭内部也经历了一场革命。他与母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他独享母亲的宠爱。但是不久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雅克?欧皮克中校。这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在波德莱尔八岁时娶了他母亲。虽然波德莱尔起初与继父相处融洽,但其实他一直未能走出被逐出天堂的痛苦。他在学校麻烦不断,不过所幸他很快发现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天赋。几年中,对于“恰当的措辞”的追求并没有让他置身政治之外。在1848年革命中,他以共和党人的身份走上街垒,参加战斗。不过紧接着,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粗暴地结束了共和党人的斗争插曲,并于一年后自封拿破仑三世。这一连串事件对波德莱尔打击极大,让他对政治激进主义永远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