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零起点”入学,家里可以提前学什么?

接触了很多家有小豆丁待入学的家长,无论来自什么岗位,我发现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入学焦虑。开口咨询的句,常常是:“刘老师,我们要提前学什么?”我问:“那你们教过些什么呀?”我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教的是写数字和简单的计算,比如20以内加减法。有些孩子对计算算法的接受能力强,家长甚至教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

家长基本都这么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验的传递。一年级数学,认数和计算的确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一年级孩子的口算,往往要训练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如果孩子提前学会了这些内容,读一年级时就会看起来轻松很多。这就成了一届届家长口口相传的经验。其次,是大家都觉得计算比较好教,操练也方便。简单的计算,哪个家长觉得不会教?以为会算就是会教了。教完了后,家长买本口算训练给孩子操练,批改方便,每天的量又好控制。

但是,入学前教入学后的知识,真是弊大于利。

我们先来看看一年级上册的知识点,有准备课,位置(上下左右前后),认识图形(指认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认识钟表(整时),除此之外就是数的认识(0-20),包括数的意义、序数、比大小、加减法(从1到5的加减法到20以内进位加法)等。

这些知识点并不难,入学后孩子完全有能力在学校里逐渐学会。但一年级的关键,是要让孩子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老师、爱上数学(等)课。提前学习课内知识,小小的孩子会没有新鲜感。且只会算法不明算理的操练,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

那么,学前什么都不用学吗?也不是。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经验的。所以,学前的数学,要借助动手操作、画图、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培育一定的“数感”和“数学故事的逻辑感”。

我建议可以这样做:

一是花样数数。

关于数,很多家长会教孩子写数。其实入学后,老师会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教怎么写,所以书写对学前儿童来讲不必强求。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就规范地教写,孩子不喜欢就不予要求。如果放任孩子不规范地涂写数字,后期反而很难矫正,不如不写。

一年级入学前,家长要让孩子动口,多用手指拨着物品数。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凡是有个数的,都要让孩子数一数。买了水果,可以1个1个数;吃饭前,筷子数一数,2根是一双,一双两双地说,一双两双地分;空下来晒太阳,可以数手指、脚趾,5个5个地数,5,10,15,20,加上妈妈的手,能数到40,加上爸爸的……吃瓜子等小零食,可以数出来再吃,这次是3颗3颗地数出来吃,下次可以4颗4颗地数出来吃;小积木,更是可以10个一组叠起来,10个10个,数出满十进一的味道;还可以“数关卡”,妈妈数86,87,88,请孩子接着数5个数,孩子数完,也可以要求妈妈接着数。

对学前孩子来说,所有的数数活动不是接触一次两次就会了,而是要无数次地玩,是要每天有意识地说说数数,才能慢慢形成一种“数感”。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可能没有做过抽象的5 5=(),但他早就知道了5个加上5个是10个。入学后,孩子解答计算题会更加灵活,且对5 5=()之类的习题仍保有新鲜感。

二是体验空间位置。

家长要和孩子有意识地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话,比如洗手的时候强调“洗洗左手,洗洗右手”;吃饭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左右手分别做什么;进入某个空间,让孩子多观察,多问“你看,什么上面是什么?”;看各种动物、植物图片时说说“图上谁在谁的左边”;排队时,数数“我前面有几人,我后面有几人,那现在一共有几人”。不要讲算法,就是数数说说,认认“前”与“后”,明白什么叫“前(后)面有几人”。

“左右”的辨析,对不少一年级孩子来讲,比较容易混淆,家长可以提前借助每日的吃饭、涂涂画画的左右手动作来帮助孩子加固印象。生活中的方向指认,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数数认认说说,孩子能理解即可,不涉及解题。

三是感受时间。

时间的感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时刻,一类是经过时间。

关于具体时刻的感知,家里要买一个钟,钟面上的数字要清晰干净。家长要经常看看钟面,说说“正好几点了”“几点多了”“快要几点了”。好和孩子每天的固定性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几时午睡,几时吃晚饭,几时睡觉,几时起床。可以说“你看长长的针已经指着8 了,8点了,得睡觉了”,“8点超过几分钟了,快去睡觉”。通过这样有意识地每日交流,孩子会慢慢去关注,然后形成初步的认识,甚至他们也会学着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妈妈,快(  )点了,可以吃午饭了”。次这样表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给予肯定。如果孩子有了兴趣,想深入探究,就把钟面拿下来,给他玩玩,告知一些他感兴趣的知识。这个要因人而异。

关于经过时间的体验,这个涉及对时间单位的感知。不需要孩子有多懂,但是家长需要让孩子经常“倾听”和“感受”。比如,从早上几时送入幼儿园到晚上几时接回,宝宝在幼儿园一共几个小时;参加绘画课等培训班的时长都可以让孩子留下“几小时”的印象;吃饭前说“现在几时几分,一起开动吧”,家长吃完时可以说“我今天吃饭用了几分钟,宝宝用了几分钟”;孩子想玩乐的时候,可以定好计时铃,约定玩几分钟,铃声响起就是一次时长的体验。

这样的时间学习都是和孩子的生活密切关联的,需要家长很多的陪伴和表达。但是,操作并不难。

四是体验购物付款。

随着社会发展,成人都不付现金了,“嘀”一声就完成支付。对孩子来说,支付经验完全空白。我们小时候觉得很简单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因为没有使用经验,“人民币问题”就变成了纯数学的问题。

体验人民币,可以用家庭积分奖励的方式。不要怕麻烦,家长可以到银行兑换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硬币。孩子有值得表扬的行为,都用人民币奖励。奖励时,要多进行兑换。比如洗碗奖励10分,满100分了可以找家长换成1元。去超市时,带上孩子的现金包包,让孩子用现金购买他喜欢的一样物品。购物后,可以说说,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怎么付钱的或者找回了多少钱。说错了不要过于计较,改变网购方式,陪孩子多多体验。

五是多讲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里有数学逻辑。提前学会5-3=()的意义并不大,没有提前学的孩子一入学也马上就会了。但是会讲5-3的故事就很重要了。生活中离不开数学问题。“买了多少,吃了多少,还剩多少?”“吃了多少,还剩多少,原来有几个?”“你有几个,我有几个,一共有几个?”“你有几个,我有几个,我再吃几个就和你吃的一样多了。”……看起来是吃吃吃的事情,其实都可以变成数学故事。看起来母子吃货同乐,其实是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这是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石。对故事的理解能力就是对日后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能力,是思维的训练。

六是多玩积木。

学前儿童喜欢玩积木,喜欢在家长的陪伴下玩。玩积木,可以玩出数学味。

1.数积木

单纯数个数。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等。

分类数个数。长方体有几个,正方体有几个,等等。

搭城堡等物品后数数。数数妈妈的作品里分别用了几块积木,也可以结合分类数。

2.印画积木

买胶泥,用立体积木拓印平面图形到白纸上,创作图形。感受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

3.叠大正方体

用小正方体叠大正方体。至少要几块,然后要几块?

用小长方体(长∶宽∶高=2∶1∶1)叠大正方体。要几块呢?

要叠出来后数。

观察、比较、思考、创造,妥妥的思维训练。

入学前,家长不要只是给孩子买作业册、口算题,简单粗暴地让孩子做做做,而要为孩子培育更灵敏的数学触觉,铺垫更丰厚的数学经验。如果每天这样有意识地玩好了,孩子入学一年级一定会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