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三无”家长 

大部分家长都属于“三无”人员: 其一,没有知识准备,无知;其二,没有科学方法,无法;其三,等孩子上了高中,就变成“无奈”了。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走上为人父母的“家长”岗 位,步入漫长的教子之路,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一个个婴儿培养成独立、负责、能与人和谐相处并有生存能力的人。这是 
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情比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父母更艰巨、更任重道远的了。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工匠。如果用一个打趣的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家长,大部分家长都属于“三无”人员:其一,没有知识储备,无知;其二,没有科学方法,无法;其三,等孩子上了高中,就变成“无奈”了。 
如果问家长今天中午吃什么,他们马上就能说出许多饭馆和拿手菜的名字,但如果问他们教育的相关原理、原则等问题,却鲜有人知。 

有一次,我去朋友老张家做客,正和老张聊天时,他十二岁的孩子峰峰从屋里走出来,说:“爸,我跟刘小刚去玩啦!” 
老张着急地问:“刘小刚是谁呀?” 
孩子说:“告诉你也不知道!” 
老张立刻就火了:“你这孩子,怎么跟家长说话呢……” 
孩子跟他争执了几句,夺门而出。 
老张接着对我说:“你看看这孩子,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们现在一说话就争吵,我都管不了他了。老齐,你赶紧帮帮我!” 
我安慰了老张几句后,告诉他:“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三 个十年’。个十年,孩子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需要家 长指导,孩子的生活需要家长全程监护,此时的孩子对家长是无条件服从。第二个十年,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处于转型期、青春期。教育此时的孩子如同放风筝,没有绳子或绳子太短,风筝是飞不上天的。绳子必须长度合适,风筝 
才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飘动,风筝才能放得又高又远。 当孩子成长到第三个十年时,多数家长对待他们还像对待小孩子一样,事无巨细,包办代替,样样关心……有的家长甚
至让孩子从小就要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走—孩子想当设计师,家长坚持让孩子做公务员;孩子想做工程师,家长偏让孩子当 医生……峰峰正处于成长的第二个十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你 应该适当放手,不能再用个十年的方法来管孩子。” 
之后我又出去,在操场上找到峰峰。 
我俩坐在操场的看台上,慢慢聊起他朋友的情况,然后我问:“峰峰,你知道爸爸为什么生气吗?” 
他摇摇头:“齐叔叔,我爸爸简直不可理喻。刘小刚就是刘小刚,我怎么解释?” 
我语重心长地说:“其实爸爸是关心你,才这样问你,他担心你与有不良习惯的孩子在一起会学坏。你可以这样跟爸爸说:,刘小刚是一个三好学生,这是告诉家长你的玩 
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我们一起打篮球,这是告诉家长你去干什么;第三,我保证七点回来,这是跟家长做好约定,按时回家,让家长放心。” 
峰峰听后会心地笑了:“齐叔叔,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确实,孩子不需要太多的指责,而是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家长帮助的手段和方法通常没有经过训练,家长的“无法”导致很多事情“好心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受害者。其实,家长也是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慢慢定型。一旦错过孩子的“教育时节”,家长就会进入“无奈”的 状态。 
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傍老族”“啃老族”屡见不鲜。这些年轻人大多不求上进、害怕竞争、责任心缺失、勤俭意识淡薄,加之父母溺爱、就业压力大,导致从整体趋势看,年轻人的“离巢期”有延长的趋向。 
此时,我们再想改变孩子,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家长从 无知、无法到无奈,形成了恶性链条。等孩子基本定型后, 很多家长也将放弃教育,而“收拾残局”就成了社会的事 了。可你知道收拾这个“残局”的“社会成本”有多高吗?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资料显示:如果一个家庭走出一个犯罪青少年,其一生要耗费的社会成本为二百万至二百五十万美元。

我们病了可以去医院,缺东西了可以去超市,但遇到家庭问题时我们能去哪儿?能找谁?能学些什么来加以补救? 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既没有地方去,也没有人能问, 
更没有系统的教育知识可以学习。更何况,我们成人也未必能放下眼前的功名利禄真正地去学习。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要但不紧要。更 准确地说,家长都处于“口头上重要,但行动上不紧要”的状态。家长愿为孩子的学xifu费,却不愿为自身的补习“买 
单”。孩子不出问题就欢天喜地,一出问题便乌云蔽日,根源就是绝大多数家长都缺乏科学、完整的人生常识,缺少正确的教子观念、原理、方法和工具。家长要摆脱“三无”状态的煎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交高人、长见识,尽快开始“三自”运动—自醒、自救和自修,实现由“自然型”父母向“有效型”家长的转变。只有家长合格了,孩子才能合格。 
有责任心的家长,不是等待而是行动;有智慧的家长,不是抱怨而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