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现代生物分类学起源于西方,科学地对中国的动植物进行科学分类,中国起步也就很晚。中国的软体动物分类学的发展又比其他动物研究显得更弱势。我们大致回忆一下中国软体动物分类的发展历史。

中国早的一些软体动物的命名,主要是淡水贝类,是由生活在欧美的分类学家来完成的,标本是如何到达这些分类学家手上的,多数不可考。从留存于欧美博物馆的那个时期的标本来看,多数只有简单的“中国”等字样。

19世纪70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定居上海,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并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是个系统地研究中国软体动物的人。

韩伯禄去世后,中国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专业的贝类学家,直到张玺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法国学成归国。但张先生回国后中国处于战乱年代,并无良好的科研条件。直到五十年代,中国才有和平环境,张先生组织了一些可靠和系统化的研究,并培养了几个研究生。六十年代后,研究再度遇到极大困难。八十年代后,中国科学家们迎来了科研的春天,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分类学的时代。

 

至今,中国仍然没有完成过一次软体动物的物种普查,没有一份中国软体动物名录。

 

这种状况表现在出版物上,就是关于软体动物的专业书籍出版量极少,特别是和西方英文书籍相比,落后实在太多。

一个典型的大空缺,就是没有一本书能提供一个完整的软体动物分类系统。这个缺口的存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许多研究生深圳职业研究人员,也缺乏对软体动物门的完整了解,往往只集中注意力在国内有分布的物种和分类单元上。这也导致各种出版物包括地域动物志,分类论文和各种科普文章所采样的分类系统过于陈旧,和世界学术脱节。目前,中国软体动物的分类系统基本停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张玺先生的引进的系统上,罕有更新。

《贝壳家谱》的出版,将填补这个巨大的空白。作者过去二十年一直从事全球范围内的贝类标本搜集和分类工作,检视的标本涉及物种近三万,标本超过三十万枚,积累了大量的分类学资料,并一直跟踪分类的进展。这些条件使得作者有能力提供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

这个系统做到了完整,即收录全球范围内的软体动物科及科以上分类单位。同时,这个系统保持了及时更新,书稿交到出版社前的所有新的分类成果都已经反应在书中。

  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应该能帮助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资深的爱好者快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分类框架,快速完成标本的科一级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