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活成别人的开心果,却做不了自己的守护神


段丽丽是大家公认的开心果。无论是谁发起的聚会,只要有段丽丽在,就没有搞不活的气氛。也正因如此,段丽丽的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聚会。
聪明、大方、热情、幽默……这是身边大多数人对段丽丽的印象。可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在她自己看来,总是隐隐觉得那不是真实的自己,在阳光的外表下,好像藏着一个疏离的、不爱与人打交道的孤独的自我。
“为什么每次聚会之后我都感觉有点儿心累呢?”
“为什么我时常有一种想要逃离人群的冲动?”
“热情的?冷漠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在收获了“聚会达人”称号的同时,段丽丽时常产生这样的困惑。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叙事性自我”——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们会赋予自我表现一定的意义,以回答“我是谁”的永恒疑惑。
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均值表现是连续的,那么“叙事性自我”就很容易表达出“我是谁”;但如果我们的表现是混乱的、冲突的,那么我们就无法获得“我是谁”的答案,于是就会在内心深处引发关于自我认同的焦虑。
 

段丽丽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明明很开朗的人,却总觉得自己有点儿孤独?你是否也和段丽丽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那些“聚会达人”,他们除了永远能量满满、充满热情外,是否有以下不太被人注意的特点:他们总是能够轻易打开别人的内心,擅长捕捉不易被察觉的情绪;和他们聊天总是很舒服;他们好像特别擅长自嘲,总是表现得没什么需求……
通过以上描述,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聚会达人”的光环,你有没有看到一个隐藏着的“情绪贡献者”,或者叫作“情绪照料者”的人物形象呢?
想想看,在一场又一场的聚会中,一个人想让大家都对自己满意,收获五星好评,当然需要照顾所有人的情绪,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他怎么可能不感到心累呢?
漠视自己的情绪需求,而选择做别人的情绪能量站——这就是段丽丽能够成为“聚会达人”的秘诀,也恰恰是她感到心累和孤独的原因。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像段丽丽那样的社交达人,因为这需要一种“天赋”:对情绪高敏感。
从很小的时候起,段丽丽就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天赋”。比如,在课堂上,她能敏锐地察觉到老师什么时候要发火;课间和同学玩耍的时候,她通过某个同学快速闪过的眼神就能判断出对方是否想和自己玩。
像段丽丽这样对情绪高敏感的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他们普遍存在一些共性。
首先,他们有极强的共情能力。
比如阅读一本书或者观看一部影视剧的时候,他们能够轻易“入戏”,让情绪随着虚构人物的命运大起大落。由于他们特别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生活中很多人愿意和他们说些知心话。
其次,他们观察细节的能力特别强。
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为什么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他们总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同时会不自觉地对这些细节进行分析,并做出进一步的反馈。
再次,他们习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他们不仅善于发现别人的情绪,还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常常为了照顾别人的情绪而委屈自己。


那么,一个人情绪高敏感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
有些人的情绪高敏感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也就是说,这类人的脑结构属于先天性异常敏感和过度共情,但也有一些人的情绪高敏感是由后天的养育环境造成的。
当被问及小时候有什么特别经历的时候,段丽丽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段借宿的日子。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毕业,由于家距离学校比较远,段丽丽一直借宿在舅舅家。虽然舅舅、舅妈都和蔼可亲,但在段丽丽的记忆里,她在舅舅家一直生活得谨小慎微。
比如她会刻意控制自己的饭量,让自己不要吃得太多;她常常很快地做完作业,然后主动帮舅妈做些家务;她特别喜欢吃的零食也不太敢吃,因为要留给表妹……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心舅舅、舅妈不喜欢自己,也怕自己给他们添麻烦。
正是从那时候起,段丽丽对别人情绪的变化开始特别敏感。
在段丽丽看来,借宿的环境始终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无法做到真正的放松,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为了应对这种焦虑,她必须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敏锐的反应,以免受到伤害。段丽丽的舅舅、舅妈虽然并不会伤害她,但是,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不受欢迎”的可能性已经是一种难以承受的伤害。她的敏感,不过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除了“缺乏安全感的环境”,“批评性环境”也容易培养出情绪高敏感的孩子。有这样一些家庭,父母平时很少夸奖孩子,但只要孩子犯了错误,父母立刻就会批评孩子。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和要求,父母就会严厉地教训或者失望地数落孩子,让孩子深深意识到“我简直太糟糕了”。
父母的这些负面评判会内化为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为了摆脱“我简直太糟糕了”的感受,孩子变得格外敏感,会尽量稳定父母的情绪,因为只有父母开心了,才意味着“我是好的”。长大之后,孩子依然忍不住讨好别人,以保证对方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
 

在梳理清楚自己情绪高敏感的成因后,段丽丽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怎样才能在做社交达人的同时,又不那么心累呢?这是段丽丽需要花时间去认真完成的个人探索。
她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做社交达人?不做可不可以?”
对于这个问题,段丽丽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不可以啊!”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可以的时候,她思考了好一会儿,说道:“做不了社交达人,就意味着我没那么多朋友、我不被那么多人需要,那样我就没有那么高的价值了,所以不可以。”
也就是说,段丽丽无法接受的不是做不了社交达人,而是自己不被需要、自己没有价值。换言之,真正驱使她去做社交达人的动力是内心深处的恐惧。一个人在恐惧的时候,自然就会妥协、退让,过度卷入他人的情绪里,强迫自己做一个老好人,结果当然会因社交导致心累。
 

想要社交自如,但又没那么心累,我们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恐惧。然而,放下恐惧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一个人拥有非常稳定且强大的核心自我。
改变核心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改变认知则相对简单。
对于段丽丽来说,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她一直觉得“我必须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否则他们会不喜欢我”,这是曾经的借宿生活带给她的错误认知。然而,很多时候别人的情绪和我们毫无关系,我们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负任何责任。
我们如果能够明确这一点,并且在生活中时时对自己加以提醒,就不会在社交中感到那么心累。
我们之所以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失望,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失望。可实际情况是,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我们如果能够允许自己让别人失望,就不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个所谓的社交达人,也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喜怒哀乐。
不想社交疲劳,从敢让别人失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