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二、《语海》编纂的学术支撑 任何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辞书,都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语海》作为一部首创的大型 语汇类辞书,更要有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一)《语海》的收条立目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的性质和语汇范围的论述的指导 汉语语汇学认为,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是:大于词的、结构固定或相 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或言语单位;狭义的定义是:大于词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叙述性语言 单位。《语海》采用狭义定义。根据这个定义,应当划清语与复合词、专名词(也称“专名语”)、 专门用词(也称“专门用语”)的界限,划清语与自由词组的界限,还要划清语与言语单位的 界限。语汇应当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而不包括复合词、专名词、专用词,以及 格言和名言。 复合词,如“绊脚石”“落水狗”“马蜂窝”“对台戏”等,过去也常有人主张归入语,由于 《现代汉语词典》等标注词类的辞书注明是名词,现在持这种主张的人已经不多了。“北京 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专名词,“绿色食品”“电子计算机”“唯物辩证 法”等专用词,虽然在结构形式上大于词,但在意义上具有明显的概念性,归入词也被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可。争议较大的是格言和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具有引用价值,经常被引用的如“吾日三省吾身”“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格 言和“春蚕到死丝方尽”“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言,与语确有相同之处———在形式上都是由 词和词组合而成的,在意义上都具有叙述性(格言具有表述性,而名言则具有描述性)。但 它们和语也有不同的一面,主要的是,它们是作家个人的言语作品,有明确的作者,因此 不属于语言单位,而是言语单位。因此,不作为《语海》的收条对象。 (二)《语海》的语类标注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的分类理论的指导 汉语语汇学根据语的性质,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先把语分为表述语、描述语 和引述语三类。表述语的特点是知识性,其内容包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描述语的特点是描述人或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描述行为动作的形状,因此缺 乏知识性;引述语的特点是由引子和注释性叙述两部分组成,引、注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复 杂关系。表述语包括谚语和部分成语,描述语包括惯用语和部分成语,引述语习惯上称作歇后 语。成语在形式上的特点是“二二相承”,包括语法结构上的二二相承(如:安居乐业、和风 细雨)和语音结构上的二二相承(如:坐以待毙、一衣带水)。因此,谚语可以定义为“非二二 相承的表述语”,惯用语可以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成语可以定义为“二二相承的 表述语和描述语”。这样分类,标准明确,语类之间界限也比较清楚,分类结果基本上符合 传统习惯和人们的语感。但是,语汇的领域十分宽阔,可谓包罗万象,再好的分类办法也不 可能不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谚语与表述语成语、谚语与惯用语的划界问题。 应当说,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基本上能把谚语与表述性成语区分开 来,但有少数处于“两可”之间:形式上是“二二相承”,可相关文献却标明是“谚”“常言”“俗 语”或“俗话”。如“水到鱼行”“白头种桃”,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宋·陆佃《埤雅·释 木·种桃》分别标明是“谚”;“事不过三”“知足不辱”“百艺防身”,明·吴承恩《西游记》二七 回、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一、明·无名氏《贤达妇龙门隐秀》二折分别标明是“常言”; “财不露白”,清·李绿园《歧路灯》七二回标明是“俗话”。根据“谚、常言、俗语、俗话”等标 志,它们应当归属谚语,但从形式上看,都是“二二相承”,应当归属成语。经过反复讨论,大 家认为还是以形式为重,把它们归入成语较妥。 把谚语和惯用语分别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一般来 说,能有效地把谚语和惯用语区别开来,但也有少数存在“两可”情况。如“井水不犯河水” 就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比喻彼此不相干”;一种是“比喻彼此不相干,也就应当互不干 涉,互不侵犯”。按前一种理解就是惯用语,按后一种理解就成了谚语。从搜集到的书证来 看,谚语的用法更为常见,我们将其归入了谚语。 (三)《语海》的释义要接受汉语语汇学关于语义理论的指导 语义的特点是叙述性,具体表现为使用该语言的人群对客观事物的种种表述和描述。 因此,语的释义不能像词的释义那样采用“互训法”或“定义法”,而要采用表述法和描述法。 表述法,主要是表述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识,释义要具有知识性,谚语和表述性成语 的释义要采用这种方法;描述法,主要是描绘某种现象和状态,不具有知识性,惯用语和描 述性成语的释义要采用这种方法。 歇后语的释义比较特殊。歇后语的语义是由前一部分“引子”所表示的附加意义和后 一部分“注释”所表示的基本意义有机地构成的。因此,歇后语的释义,重点在于解释歇后 语后一部分所表示的基本意义,但又不能不联系前一部分所表示的附加意义。歇后语前后 两个部分的意义,往往是通过“双关”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解释“双关”现象,是歇后语释义 的重点。不论是成语、谚语、惯用语的释义,还是歇后语的释义,都要基于语义分析。语义分析 包括语素分析、层次分析和语源分析。 语素分析,特别是重点语素的分析,对于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如惯用语 “摇头不算,点头算”,过去许多语类辞书都仅释为“摇头表示不同意,点头表示同意”,就是 因为没有很好分析重点语素“算”的含义。“算”是指“算数”,这个惯用语的意思是:摇头(表示不同意)不算数,点头(表示同意)才算数,核心意义是:只能同意,不能不同意。 层次分析,主要的是要理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由语素直接组合而成的意 义,即所谓“字面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是本义的延伸。比喻义则是语的比 喻用法逐渐固定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有的语只有本义,有的则除了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或 比喻义;有的语本义不起作用,引申义或比喻义才是真正的意义。释义时,要区别不同情 况,分别对待。 语源分析,是指对有源头的语,要穷源溯流,进行历史性的分析。如解释成语“草木皆 兵”要引用《晋书·苻坚载记》的有关记载;解释谚语“千钱买邻,八百买舍”要引用《南史· 吕僧珍传》的有关记载;解释惯用语“一蟹不如一蟹”要引用宋·苏轼《艾子杂说》的有关记 载;解释歇后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要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有关记载,以弄清 来龙去脉,疏通源流演变,这才有助于对语义的透彻理解。 有时为了弄清语形相同或相似的语的不同意义,也须要进行语源分析。如“难兄难 弟”,难,一读狀á狀,一读狀à狀。前者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的相关记载,指 哥哥和弟弟的品德、才能都同样好,难分高下;后者见于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 曲,指处于同样困境或共过患难的人。又如“入室操戈”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意思是进 入我的屋子,拿起我的武器来攻击我,引申义指用对方的论点来反驳对方;“同室操戈”出自 《左传·昭公元年》,后指兄弟相争、相残。 (四)《语海》的例证得益于汉语语汇学关于语料库建设的理论 语料库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语料库建设,是辞书编纂的基础。早在20世纪80年代, 我们就初建了以俗语为主体的代语料库。2002年,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 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及相关的语言学问题研究”,创建了第二代由计算机操作的内容 更加丰富的语料库。此后又不断充实,增收成语语料,使语料库覆盖全部语汇。 语料库为《语海》编纂提供了语料基础,然而如何做到语料丰富而又无堆砌之嫌,则要 花费大量功夫。这就是要配合释义,对语料进行筛选。同时,要给副条选择具有代表性和 典型性的例证。在这方面,我们确实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编写人各自掌握的尺寸不同, 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三、《语海》编纂的意义 初,我们对编纂《语海》的意义想得比较简单,认为《语海》主要是汇集汉语语汇,为查 检提供方便。随着编纂工作的开展,逐步认识到《语海》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一)《语海》具有多种实用功能 实用性是辞书的共同属性。《语海》的实用性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上,主要有查检功 能、阅读鉴赏功能和教育功能。 《语海》收条宏富,这就为查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空间。 汉语语汇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例证又大都采自历代名家名篇,因此具有可读性和鉴赏 性。通过阅读和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运用语汇的能力。 语,特别是表述性成语和谚语是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如“和而不同”“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所蕴含的“和为贵”思想,“众口铄金”“众擎易举”“众志成城”“众人是 圣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所蕴含的群众观点,以及“唇亡齿寒”“前车之鉴”“户枢不蠹”“吃 一堑,长一智”“打铁还要自身硬”等所蕴含的哲理,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描述性的语,像 “走后门”“戴高帽”“前怕狼,后怕虎”“拆了东墙,补西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都 是对社会上消极现象的描绘,具有一定的反面教育意义;像“乌鸦趴在猪身上———只看见别 人身上黑,就看不见自个儿黑”“豁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倒霉吃亏全在嘴上”“望远镜倒拿 着———光看自己鼻子尖”“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也有某种警示作用。 (二)《语海》起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义的形成与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 民风习俗等有密切联系。《语海》把语按照一定的规则汇集在一起,加以诠释,起着传承民 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语汇所蕴含的传统思想,重要的是和谐思想。试以谚语“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为 例。这个谚语初见于《慎子·君人》,作“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汉·刘熙 《释名》卷四作“不喑不聋,不成姑公”,标明是“里语”;唐·赵璘《因话录》卷一作“不痴不聋, 不作阿家阿翁”,标明是“谚”;《隋书·长孙平传》作“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资治通鉴· 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不痴不聋,不作家翁”,标明是“鄙谚”。 这个被称为“里语”“谚”或“鄙谚”的谚语,含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北史· 长孙平传》和《隋书·长孙平传》讲的是处理君臣关系: 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谚云:‘不痴 不聋,不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北史·长孙平传》 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 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臣不胜至愿,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鄙谚 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 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 ———《隋书·长孙平传》 《因话录》和《资治通鉴》讲的是处理长辈和子媳之间的关系: 郭暧尝与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 公主恚啼,奔车奏之。上曰:“汝不知,他父实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岂汝家有也?” 因泣下,但命公主还。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 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 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 言,何足听也!” ———《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
郭暧与昇平公主的故事,在民间一直传为佳话。戏剧方面有晋剧《打金枝》等。 在传承传统道德方面,语典的作用更为明显。这方面语汇不仅数量多,而且多具有深 刻的内涵。《后汉书·宋弘传》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看中大臣宋弘。 刘秀以天子之尊,用“贵易交,富易妻”这个谚语来说服大臣宋弘抛弃糟糠之妻,改娶公主。 宋弘则用“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个谚语来反驳,结果说服了刘秀,说明传统 美德的感化力。 语义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语海》通过语义的诠释和语源的探究, 深刻地揭示语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妨以“见兔而顾犬,未 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为例。 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楚襄王不听大臣庄辛的劝谏,被秦占领“鄢、郢、巫、上蔡、 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庄辛引用“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个 “鄙语”说服了他,使他感到震惊,“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从这里可以看到适当运用谚语所 收到的效果。这个谚语也因此而流传至今,而且衍生出“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两个成 语。在《语海》里,像这类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语还有很多,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 使《语海》在文化传承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语海》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 如前所说,《语海》是在汉语语汇学的理论指导下编写的,但《语海》并非消极地接受指 导,它反过来又为语汇研究提供大量的翔实的资料,促进汉语语汇学的发展。 ,《语海》所收录的数以万计的语汇,表明语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于词的一面,“语 词分立”是汉语不争的事实。 第二,《语海》表明,汉语语汇不仅数量多,而且自成系统,表明汉语语汇学有明确的研 究对象,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完全可以成为与词汇学并列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第三,《语海》编纂过程,也是综合性语典编纂的研究过程。不仅参编人员进行研究,关 心《语海》编纂的语言学界学者也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见。其中研 究多的是立目、分类和释义。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海》编纂的质量,而且有助于综合性语典编纂的 理论建设,促进汉语语典学的建立。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温端政 2016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