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成长

军营生活

公元947年,复州城(今湖北仙桃)。

防御使王彦超正在府中闲坐,忽然接到手下军士奏报,说是一个年轻人想要见他。

王彦超原本是朝廷禁军的一位中级将领,无奈新的王朝(后汉)建立后,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个禁军老人被安排到了边远地区。

远离京城,王彦超虽有点失意,倒也落得自在。只是,此时离他到复州上任还不过半年,地方上的人头都不熟络。他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有哪个人会找上门来,何况还是一个年轻人?

见见也罢,权当打发一下无聊的时光。

王彦超命人把那个年轻人请了进来。

年轻人进来后,王彦超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不禁哑然失笑。面前的年轻人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除了一个旧包袱外,再无其他物件,说好听点是个落魄的行人,说难听点,活脱脱一个乞丐。

直到年轻人报上名来,王彦超才明白,原来眼前的这个“乞丐”是禁军旧友赵弘殷的儿子,不远千里跑到复州,是想在他这里谋份差事。

问明情况后,王彦超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虽然他和赵弘殷是旧相识,但也没啥深交,更没兴趣收留一个毛头小伙子。为防夜长梦多,他决定马上打发这个不速之客。

 

“什么,到本处谋差啊。嗯……这个……你看我这里暂时也不缺人手。”

“复州地小偏僻,恐怕也不易施展手脚,要不你再到别处看看?”

“你看我这里有些盘缠,不妨拿着路上使用,些许薄礼,莫要推辞……慢走,路上小心。”

 

一套说辞下来,年轻人已经明白了王彦超的心思,再多说等于自讨没趣,他收起那略带屈辱的几十贯钱,礼貌性地向王彦超作揖拜别,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王彦超望了望年轻人的背影,又悠闲地在府中踱起步来。

唉,年轻人呐。莫怪我不讲情面啊,如此兵荒马乱时节,自己尚不知道前路在哪里,谁还管别家闲事。

 

很快,王彦超就忘记了这个生活中的小插曲,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一次漫不经心的拒绝,却成全了一个帝王的辉煌人生。

这个走在征途上的年轻人,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

 

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夹马营。史书这样记录了他的出生情况:整个房间闪烁着红光,奇异的香味飘了一晚上,身体散发着金光,整整持续了三天(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因出生时“香气绕室”,赵匡胤被称为“香孩儿”。

这些都是古人描写帝王将相出生时的惯用套路。没办法,按照古人的思路,因为他出生得这么神奇,所以后来他就有了非凡的成就。其实,这话反过来说,还差不多。

 

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为幽州涿郡(属今河北保定)人,从小骁勇彪悍,擅长骑马射箭,二十岁左右便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后因在一次作战中获得皇帝的赏识,留在禁军中担任飞捷指挥使一职。顺便说明一下,“飞捷指挥使”这个名号,尽管听起来相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实际上只是个中下级军官而已。

在赵匡胤出生之前,赵弘殷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不幸夭折了,小匡胤的到来让他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很多父亲一样,赵弘殷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从赵匡胤的名字上看,“匡”是“纠正、振兴”的意思,“胤”是“延续、继承”的意思,看来老赵对自己的现状不是太满意,指望小赵能更有出息一点,也好光宗耀祖。

令赵弘殷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不但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

 

赵匡胤的母亲姓“杜”,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史书没留下她的名字,我们只能称她为杜氏。

虽然贵为两个皇帝的母亲,可《宋史》中关于她的记载还不到一页。我们只知道,她出生在一个中产人家,受过一定教育,十五岁时就嫁到了赵家,养儿育女,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至为平凡。

值得庆幸的是,她亲眼见证了儿子走到人生辉煌的顶点。作为一个母亲,的幸福,莫过于此。

 

赵匡胤十二岁那年,全家从洛阳夹马营迁到了开封护圣营。夹马营、护圣营都是父亲驻军所在的营地,他的童年是在军营中度过的。

在军营里,少年赵匡胤常接触的东西就是飞驰的战马、雄壮的士兵方阵、如林的刀枪剑戟。尽管有些场景可能过于血腥,属于少儿不宜,但他还是从中找到了乐趣。

年长后,家里安排赵匡胤上了私塾,母亲对他的学业管得很紧。可当时的赵匡胤还是更热衷于舞枪弄棒、骑马射箭。在这方面,他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表现出了不错的天赋(学骑射,辄出人上)。

赵匡胤非常顽皮,属于那种上房揭瓦、下地打滚,吃饭时间常被母亲揪着耳朵领回家的熊孩子。

有一次,小匡胤尝试骑一匹性格暴烈的恶马,既不套马笼头,也不拴马缰绳,还不用马鞍,飞身上马就疾驰而去。那烈马一路狂奔,跑上了城头的斜坡道,由于速度太快,赵匡胤额头一下撞上了城门门楣,整个人应声从马上摔落下来。

这种行为类似于无证高速危险驾驶,又不系安全带,还引发了恶性交通事故。摊上这种事情,即使不整出个半身不遂,至少也要摔出个二级脑震荡。可正当旁观者目瞪口呆之时,赵匡胤已经慢悠悠地爬了起来。只见他扯扯衣服,拍拍土,追上烈马,又一溜烟跑没影了。

事后检查,除了点儿皮外伤,啥事没有!

 

自学本领之余,赵匡胤还在军营中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和他差不多,都是军营中的将校子弟。一群小伙伴经常在一起学习探讨、切磋交流(玩打仗游戏)。在玩耍的时候,赵匡胤经常充当“孩子王”的角色,站在小山包上,拿根破树枝,煞有介事地指挥小伙伴“排兵布阵”。

此后,许多儿时的伙伴真成了他的战友,陪他一起走上了战场。

就这样,当其他孩子还沉迷于放风筝、摘果子的时候,赵匡胤已经逐渐习惯了军队氛围。这里的一切都让他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他的心愿就是能像父辈一样,骑马冲上战场,成为一个威武的军人。

 

很快,少年赵匡胤变成了青年赵匡胤。无忧无虑的日子随之结束了。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二十一岁的赵匡胤做出了人生中个重大决定——离家出走。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主要还是缘自生活压力。

弟弟赵匡义、赵匡美及一个妹妹相继来到家中,父亲的官职却多年未发生变化,家里的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改善。赵匡胤是家中成年的孩子,他希望能自食其力,帮父母减轻负担。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此时已经成家了。十八岁那年,赵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了婚事,妻子姓贺,是父亲同事的女儿。既然已经成婚,就算自立门户,赵匡胤更没有理由继续啃老。

此时的中国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尽管上层变革并未给他的家庭带来太多影响,但还是刺激了年轻的赵匡胤,懵懂的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就这样出发吧。

紧紧身上的包袱,摸摸腰间的佩剑,赵匡胤向身后的军营投去了后一瞥,毅然决然地跨出家门,从此步入莽莽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