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倾听,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

谈及教学应以什么为中心,大多数观点认为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只起一个引导作用。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课堂却与此相反。教师教得沸沸扬扬,学生学得死气沉沉。虚假学习或者浅表学习状态比比皆是,哪怕有学生时不时在形式上参与也只是空洞的热闹。

在这里,我把所有的这些不良课堂现状统归为学生没有发生真实学习。为什么这样说呢?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主讲的课堂仍然占主流。

教师将已有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讲授的过程中侧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难以考虑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应对和配合的状态,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值得重视的是,在偏远的、学生学习基础越难以提升的农村、学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由于学习困难和基础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于是,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自导自演。这样的教学,无论是教师自身认知的制约也好,还是教育对象客观因素制约也罢,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就不是真实的学习。

在这里,我想从教师倾听的角度强调怎么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首先,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

在备课这一环节,我们都知道要备好学生,但我们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我们是否真正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同时我们老师还要反思,我们赋予那些学生的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吗?我们该怎样去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实,我们老师常常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状态,总认为我们讲的是学生需要的,我们的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结果自然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教法、做法往往掩盖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不再信任老师,不再追随老师,直至讨厌老师。

其次,倾听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教学。

老师应该了解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知识点需要同伴合作解决,哪些知识点需要老师帮忙解读;哪些要细讲、要结合练习;哪些要留有时间让他们自主完成……

没有这些出发点,教学就常常伴随主观性和随意性,甚至于老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认为哪些知识点会在考试中出现就只讲哪些知识点。终会演变成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的结果。这样的学习也不是真实学习。

后,倾听学生在学习中的观点,发掘这些观点的独特性和价值。

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倾听学生的观点鲜有发生。更多的情况是,老师以自己的“答案”去引导学生中套,凭借权威的角色,对表述有误或没有说出理想答案的学生百般嘲讽,答案回归意识太强,在某种程度上极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我在听初中语文公开课的时候,发现了以下明显的错误做法:

一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读、思”的过程只给学生留了几分钟的时间,不管学生有没有自主完成,时间一到就打断了学生的节奏,学生被强制听从教师的下一步指令。

二是发言的学生太少,且缺乏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只要学生说出的答案与老师的“标准答案”有偏差,就会被无情地“抛下”。造成学生不敢发言,不敢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真实观点。

三是教师对标准答案的解释太少。很少有教师可以将问题的来龙去脉、逻辑分析透彻。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在检测知识学习效果时,不能举一反一,不能达到教师预想的检测成绩。

学习是试错的过程,容许学生在试错中不断成长,要俯下身来积极倾听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开展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拨开思维的迷雾,获取求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