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011
贰  春节的演变
的语气,生动地反映出古人对待神灵的态度,人们祈求神灵在 新的年份里管束好水土、昆虫、草木,让它们各安其位,以免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祸害。大蜡的时间在夏历十二月,是岁末对 有关农事诸神的一次总祭,所谓“合聚万物”,而总祭诸神。大 蜡之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农事的重视。 再说元日天子“祈谷”之礼。天子在立春之日要到东郊迎 气。立春日,周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 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然后在本月选择一个吉利的天
012
春   节
干日,如上辛日,举行郊祀祭天,祈谷于上帝。郊天之后,周 天子还选择一吉利的地支日,如亥日,举行农耕仪式。天子亲 自带着耒耜等农具,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的簇拥下,进 入田间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躬耕帝籍”, 即周王亲自为天帝到祭田劳动,兼之为本年农事丰收祈祷。这 种正月立春后郊祀祈求丰年的仪式,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大事。 为了郊外祭祀的方便,帝王还要修筑郊天的圜丘。这种年节祈 谷仪式成为后代王朝遵循的新年典礼。隋朝卢思道《驾出圜丘》 诗描写了当时郊天的情形 :
开年简时日,上辛称天吉。 平晓禁门开,隐隐乘舆出。 乘舆出九重,金根御六龙。 章移千乘动,旆举百神从。 黄麾引朱节,灵鼓应华钟。 神歌已相续,神光复相烛。 风中飏紫烟,坛上埋苍玉。
唐宋依然以正月上辛日作为举行祈谷仪式的时间。明清在 南郊建筑天坛,作为帝王祭天的专门场所,冬至圜丘祭天、正 月祈谷典礼都在这里举行。天坛内有南北二坛,南为圜丘坛,
013
贰  春节的演变
北为祈谷坛。祈谷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原称大飨殿),明清 帝王正月上辛到天坛祈年殿祭祀上帝,为民祈谷。 上古社会膜拜自然,岁时信仰中体现着人们对神秘自然的 礼敬。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 义已经形成,人们将春节所在的岁末年初作为具有特殊神性意 义的时段,通过虔诚的祭仪,实现与天地万物的沟通与交流。
中古春节——朝会与拜贺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人们的岁时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 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 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 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 月),此后历代相沿。这样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 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秦朝 的十月新年在汉朝称为“秦岁首”,其庆贺礼仪活动也保存下来。 《荆楚岁时记》中仍有南朝时“秦岁首”吃黍米肉羹的记载,再 到后世,演变为“寒衣节”。
014
春   节
汉朝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 正月岁首是王家定历之后确定下来的,所以《史记·天官书》中说:
正月旦,王者岁首。
它与原始宗教的腊祭在时间上有所区别,但十分接近,传 统的部族生活以腊祭的第二天为“初岁”,人们以“一会饮食” 的方式庆贺。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 规模的朝会,“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皇帝正月清早上朝, 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 礼乐齐鸣、百戏腾跃、鱼龙曼延,一片欢乐景象。除非遭遇特 大灾患,正旦朝会年年举行。有时新年朝会也会因为帝王的爱 好有小小的不同。如在儒家经学盛行的东汉,讲经论学成为社 会时尚,在正旦朝会之后,有时会插入一个有趣的节目,那就 是辩论经术。汉光武帝刘秀在朝贺之后,让群臣能说经者互相 辩难,如果该人学理不通,就要将其座席让给通达之士,侍中 戴凭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力夺得五十余席于坐下。当时京师盛传 : “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戴凭传》)这样的朝会对于混迹 官场不学无术的官员来说,可就成了难过的“年关”。当然,这 样的朝会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正旦朝会更多的是显示歌舞升平 以及君恩臣义的融洽景象。
015
贰  春节的演变
在朝廷的影响下,王者岁首逐渐成为民俗大节,汉代民间 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 庆祝活动。 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 在正日前的三天,家长与执事都要斋戒。正日是祭祀日,在家长、 执事敬酒请神之后,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 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
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 如也。
为家长祝岁祈寿是自古的年节传统,《诗经·豳风·七月》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岁末饮酒祝福即是此义。岁首的酒品 是敬神之酒,具有通灵的特殊效用,它能辟邪祛恶、益寿延年。 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 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 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 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岁首卜年,是汉朝正旦的主要节俗之一。汉代人在正月旦 预测一年水旱、年成丰歉。《史记·天官书》:
016
春   节
凡候岁美恶,谨候岁始。
正月旦是与冬至、腊明日、立春并重的四种岁时序列的开 始日,它是重要的年度吉凶预测日。正月旦观测风向 :
风从南方来,大旱 ;风从西南来,小旱 ;风从西方 来,有兵事发生 ;风从西北来,胡豆熟,有少量雨水, 兵事促动 ;风从北方来,有中等年成 ;风从东方来,有 大水;风从东南来,人民有瘟疫疾病发生,年成也很坏。
还有看云的颜色,占卜种植所宜。另外有一种从正月旦至 正月初七观测雨水以卜年成的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一日雨, 民有一升之食,二日雨民有二升之食,数至七日,最高有七升 之食。魏晋时期根据正月初一至初七天气阴晴占卜六畜与人口 情况的习俗,大概与此相关。 还有岁首听声预测未来年成的习俗。“是日光明,听都邑人 民之声”,声合宫,则为好年,吉利 ;商音,就有兵事 ;徵音, 有旱灾 ;羽音,水灾 ;角音,则为恶年。据五音占卜年成,是 一种与五行属性相关的神秘的巫术信仰。 近代民俗社会中,新年还有听人说话,预测人事未来的习 俗,称为“听谶”。
017
贰  春节的演变
汉朝岁首家庭聚餐中,有一道特殊的菜肴,那就是菟髌(兔 子的髌骨),“食得菟髌者,名之曰幸”。得幸者,是好兆头,如 后世得彩头,令人吉利。还有一说,吃到菟髌者,令人面部不 会像菟髌那样难看,得到菟髌就意味着自己不会有这一疾患。 髌是膝盖骨,为何得菟髌就能吉利,在秦汉有一颇有深意的解 释 :古代有一种髌刑,对于钻墙打洞、入室盗窃者,处以髌刑, 即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秦朝残暴,滥施刑罚,“烹俎车裂,黔首
〔清〕吴历《云白山青图(局部)》
018
春   节
穷愁”,所以人们吃到菟髌,就认为自己得到“佳瑞”,说这样 就可免除自己遭受髌刑的厄运(《风俗通义》佚文)。菟髌给人 带来幸运,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正旦食用它,并赋予它 以新的民俗解释,这是秦汉民俗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岁首朝贺 仍是朝廷大典,由于典籍缺载,对于魏时元会大礼,只能知道 概略情形。魏司空王朗奏事说到岁首朝贺 :
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 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 照星明,虽夜犹昼矣。(《宋书·礼一》)
在华灯之下,岁首朝贺之仪,想必美轮美奂。曹植《元会》 诗给我们描绘了当日的热闹 :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 卑列序,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fǔfú)玄黄。清 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遝(tà),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 乐载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019
贰  春节的演变
穿着干净漂亮的衣裳,享受着珍奇的美味,徘徊在装饰华 丽的殿堂之上,希望这种快乐永远,祝福尊辈万寿无疆。晋朝 武帝时对元会朝仪进行了重新修订,如傅玄《元会赋》所云 :
考夏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艺,采秦汉之旧仪, 定元正之嘉会。
正月一日前晚,宫廷官员坐于端门外,大乐鼓吹等仪仗设 于殿前。“夜漏未尽十刻,群臣集到,庭燎起火。上贺谒报,又 贺皇后。”夜漏未尽五刻,群臣入殿堂各就位,“皇帝出,钟鼓作, 百官皆拜伏”,皇帝坐定,群臣起身,然后依次朝贺,直到天明 时分,皇帝分若干阶段接受藩王、使者、百官的恭贺,百官伏 称万岁。皇帝赐众人饮酒饭食。六朝正旦元会时,在殿庭上设 白虎樽,樽盖上有一只白虎,如果能在殿庭上直言进谏,就可 开此樽饮酒。南朝宋代,废止了冬至庆贺礼,“唯元正大庆,不 得废耳”(以上《宋书·礼一》)。梁朝元会,同样在正月一日子 夜开始,“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地方州府 岁首同样行庆贺之礼,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时,元日之时,“府州 朝贺”(《南朝梁会要·嘉礼》)。 由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我们能确知魏晋南北朝元日 的具体节俗。该书为南朝人宗懔所撰,记述了当时荆楚一带岁
020
春   节
时节日民俗。荆楚处于中国南北东西的过渡地带,其民俗荟萃 五方,其节日民俗具有代表意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所 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是岁首、 四时之首、一月之首。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 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都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 长。拜贺时要进奉椒酒、柏叶酒、屠苏酒等,人们在元日饮桃 汤、吃胶牙糖,并尝试五辛盘,即以葱、蒜、韭、蓼蒿、芥五 种辛辣味组合的菜肴,以在春日之初疏通五脏之气,还食用鸡 蛋一枚,服用中药“敷于散”(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 子等搭配而成)一剂。元日的饮食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辟邪祈福。 正如庾信《正旦蒙赉酒》诗云 :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
六朝元日饮酒俗规奇特,它颠倒了以前饮酒从尊长开始的 原则,顺序是从年龄小的开始,因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 而老人新年趋老,所以最后饮酒。此外,还在手臂上佩戴却鬼丸, 在门户上挂桃板,称为“仙木”,门口画一只大鸡,挂一串苇索, 以禳除鬼邪之害。 岁首卜年的民俗也很有趣。正月初一,人们以一串铜钱系 在竹杖脚下,旋转着抛到粪堆上,说这样新年即可诸事顺意。
021
贰  春节的演变
传说商人区明过彭泽湖时,遇到水神,水神邀其做 客水府,临行问他要何礼物,有人教区明,只要“如愿”。 水神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原来“如愿”是水神的婢女。 自此之后,商人要啥,如愿就能满足他。后来在一年的 正旦,如愿起来晚了,商人打了如愿,如愿逃到粪堆中, 商人用竹杖打粪堆,喊如愿出来,如愿终究没有回来。
这样就流传着正月初一打粪堆、呼如愿的风俗。隋朝时北 方人正月十五打粪堆,有人还假装疼痛答应。 六朝时还以正月初一至初七为新年预测日。董勋《问 礼俗》:
古人行拜贺礼 〔明〕郭诩《人物图册(其一)》
022
春   节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 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 日贴人于帐。
人们以每一天的阴晴判定未来某物是否丰产,晴则丰产, 阴则不熟。六朝战争频繁,人口损失巨大,因此对人口的繁衍 极为关注,人日也就成为春节期间特别重要的节日。人们在正 月七日人日这天,吃七种菜合煮的菜羹,剪彩绸为人形,或贴 屏风,或戴之头鬓,以祈人类之福。立春日,剪彩燕戴于头上, 并贴“宜春”帖子,以应节气。正月十五,以豆糜、油糕祭 祀门户,晚上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是 古代蚕神,传说她本是一大户人家的小妾,被大夫人迫害致 死,死后成为预测年成及人事未来的神灵。人们通常在正月 十五晚上做一个偶人迎接紫姑。近代山东仍有正月十五“扎 姑姑”的习俗。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 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从唐代开始, 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 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每逢 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023
贰  春节的演变
每岁正旦晓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 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谓之火城。
由于早朝官员灯烛的繁盛,长安犹如“火城”。中书门下率 文武百僚拜表称庆,由内臣宣答。地方诸道贺表,由礼部员外 郎接受,取其中官阶最高人的贺表一通跪读进贺。(《南部新书》 卷丁)唐人耿 《元日早朝》诗描写了帝王朝会威仪的庄严与 四海一家、共享元日的升平气象 :
〔清〕黄钺《京辇春熙册·春旛剪彩》
024
春   节
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 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 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 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 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 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 环珮声重叠,蛮夷服等差。 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 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 盛明多在位,谁得守蓬麻。
民间元日合家团聚,设宴欢庆。白居易在江南与家人一道 团圆度节,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有《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 张侍御殷判官》诗为证 :
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形骸潦倒虽堪叹,骨肉团圆亦可荣。 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
元日饮酒,仍以年少者先饮。裴夷直《岁日先把屠苏酒戏
025
贰  春节的演变
酬唐仁烈》:
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 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
元日饮酒是对年轻人添岁的祝贺,“称觞惟有感,欢庆在儿 童”(李约《岁日感怀》),同时也是对年长者的祝福,“但将千 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 元日祈寿风俗流行。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日本僧人圆 仁在长安度过春节,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下了当时 的情形 :
正月一日,家家立竹竿,悬幡子。新岁祈长命。
唐朝人日风俗沿袭六朝,剪彩戴胜十分普遍。胜是一种具 有特殊信仰意义的头饰,当时的胜大多用彩帛裁剪而成。唐诗 中有不少描写人日剪彩的佳句,如李商隐《人日即事》所咏 :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唐朝人日剪彩更多地表现了节日欢愉的心态,请看徐延寿
026
春   节
〔明〕戴进《春酣图(局部)》
027
贰  春节的演变
《人日剪彩》诗 :
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 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 擎来向夫婿,何处不如真。
人日赏春,是唐朝春节风俗,有人登高赏梅,有人歌舞纵 酒,鲍防《人日陪宜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人日春风催开了梅花,主人与客人看花饮酒,宴乐于东峰 亭上。 正月十五上元节,在六朝时期主要是与春节相连祭祀的节 日。隋唐时期,上元放灯、观灯成为春节的重要节俗。元宵灯 会的兴盛从隋唐开始,历代相沿。隋炀帝杨广是一个爱热闹的 人,每年元宵他都要在都城洛阳举行盛大的灯会,招待外国使 者,以夸耀中国的富庶。这位隋朝天子还写了一首《上元夜于 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
028
春   节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看来风流天子有着不错的诗才。 唐朝是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元宵张灯风气更盛。八十尺 高的百枝灯树,竖立高山之上,百里之外都能见到。二十丈幅 的灯轮,“衣以锦绣,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朝 野佥载》)。唐朝皇帝为了举国同乐,将以前正月十五一夜的灯 会延长到三夜,规定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官家放假三日 ;为 了人们通宵观灯游赏,节日期间取消平时的宵禁,即所谓“金 吾不禁”。唐初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说 :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火之会,金吾弛禁,贵戚 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
接着他咏赞了唐代元宵的灯火盛况与游乐场景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029
贰  春节的演变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 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北宋东京(今开封)“正旦大朝会”隆 重威风,皇帝端坐大庆殿,四名身材魁伟的武士站立殿角,称为 “镇殿将军”。殿上陈列仪仗,百官皆朝服冠冕,各路举人头名也 身穿官服在朝廷站班。各州进贺官员各持地方特产品进贡。各国 使者亦上朝入贺 :辽国大使衣着紫窄袍,头顶金冠,冠的后檐尖 长,像大莲叶 ;副使腰裹金带,穿着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 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大使副使, 均戴金冠,着短小制服,穿红色窄袍。参拜的方式是叉手展拜。 高丽与南番交州的使节参拜如汉家仪式。回纥人长髯高鼻,以长 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人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带 妻子同来。各国使者不远万里,参加宋代岁首朝会,皇帝例行赐 宴款待。辽人与宋人还要比试箭法,得胜有奖。
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东京梦华录》卷六)
南宋临安的“元旦大朝会”大体如北宋东京,皇帝坐大庆 殿,百官、地方进奏官、各国使臣皆立殿庭。内殿侍卫厉声问 : “班齐未?”禁卫人员随班奏 :“班齐!”宰相领百官蹈舞拜贺, 禁卫人员高声喧呼,名为“绕殿雷”。枢密使等称贺声毕,登殿,
030
春   节
弯腰站立,百官皆鞠躬听制。 皇帝制曰 :
履兹新庆,与卿等同。
朝贺结束,就殿给宰执群臣赐宴,外国使者次日就馆赐宴。 宋朝的岁首朝会比唐朝更为严肃,显示着皇权的威严。 元朝学习了汉家仪制,岁首朝会亦隆重盛大。正月一日, 百官待漏于崇天门下,也是夜晚五更入朝。皇帝、皇后先后入 座大明殿,待司晨官报时,百官分左右从日精门、月华门进殿, 分站两班,向皇帝、皇后鞠躬、跪拜,山呼万岁、万万岁。 丞相上表祝赞 :
溥天率土,祈天地之洪福,同上皇帝、皇后亿万岁寿。
然后给皇上三进酒,教坊奏乐。接着宣读中央与地方官的 贺表与礼物清单,僧人道长、耆老、外国蕃客依次进贺。礼毕, 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在殿上赐宴。(《元史·礼乐志》)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都门元日》诗记述元代朝会盛况 :
元日都门瑞气新,层层冠盖羽林军。
031
贰 春节的演变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032
春   节
云边鹄立千官晓,天上龙飞万国春。 宫殿日高腾紫霭,箫韶风细入青旻。 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
元朝帝王继承了中华岁首朝会大礼之仪,在盛大的新年庆 典中显示太平气象。 明代建国之初崇尚俭朴,对朝会之礼不大讲究,虽然在洪 武元年(1368)定了正旦朝会仪,大略如宋朝元旦朝仪。但似 乎明朝朝会只是例行公事,在国家生活中没有多大影响。我们 翻检明人的著述,很难看到人们对元日朝会的记述,似乎朝廷 上下对元日朝会没有兴趣。人们元日匆忙上朝、退朝,而朝官 私下的民间交往显得更热闹。即使在皇宫,人们看重的也不是 朝仪,而是日常的节俗活动。隆庆元年(1567)正旦,皇帝在 宫中祭天,不用外面的特殊安排,祭品也不用太常
1
准备。类似 这样处理正旦朝仪,在明朝后期可能不是偶然。明朝是一个重 农的社会,特别重视与农事相关的立春节仪,从资料上看,立 春仪式替代了朝会之仪。
立春日进春,都城府县举春案由东阶升,跪置于
1 太常,古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官职。
033
贰  春节的演变
丹陛中道,俯伏,兴。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 文武官北向立,致辞官诣中道之东,跪奏云 :“新春吉 辰,礼当庆贺。”赞拜,乐作。五拜三叩头,兴,乐止。 仪礼司奏礼毕。
有一则事例特别典型地说明了明朝正旦与立春的地位差 异 :正统十一年(1446),立春正逢元旦,“礼部议顺天府官进 春后,百官即诣班行贺正旦礼”(《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 就是说由于元旦正好在立春这天,因此立春仪式之后,顺便举 行元旦朝会之礼。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迎春的“春场”在东直 门外五里。先立春一日,京城最高首长京兆尹带领府属官吏, 或骑马,或乘轿,皆着红色礼服,头簪彩花迎春。迎春的队伍 以旗帜前导,接着依次为田家乐班、句芒神亭、春牛台及附属 县的官吏人等。迎春队伍游行的路线是由春场游至府衙,表示 将春气接到了府内。然后由京兆生员以塑好的小春牛、芒神送 入宫廷,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仪式完毕后,“百官 朝服贺”。立春日,府县官吏都要穿上官服,祭祀句芒,各人用 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导农耕之意。 清朝元旦朝会成为朝廷例行仪式,“凡元正朝会,岁有常经”。 雍正四年(1726),定元旦宴仪。元旦早晨,王、公、百官分别
034
春   节
在太和门外与午门外朝服等候,殿内布置完毕后,鸿胪寺官引百 官入位,理藩院引外藩王公入殿。皇帝御太和殿,奏中和韶乐, 王大臣就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其他官员在青 幔下,俱一叩,坐,赐茶。授茶礼仪中群臣就座次叩首两次。接 着行进酒礼,大臣给皇上跪进酒,一叩,群臣皆叩。皇帝赐晋爵 大臣酒,大臣两次叩谢皇恩,归座,群臣皆坐。皇帝进食,分给 各筵食品、酒各一卮。然后是歌舞表演,先是蒙古乐歌进;其次, 满舞大臣进,以满舞祝贺皇上新年添寿。“对舞更进,乐歌和之。” 接着瓦尔喀氏舞起,蒙古乐歌伴奏。每队乐舞结束,都给皇上叩 拜。杂戏演出完毕,群臣三叩,大乐奏起,鸣鞭庆祝,以韶乐结 束,皇帝车驾还宫。元旦朝贺仪式结束。遇到皇帝大寿正庆或十 年国庆,要“特行宴礼”,宴饮后的歌舞表演更丰富,如面具舞、 马舞、朝鲜俳乐,回部、金川番童陈演百戏。(《清史稿·礼七》) 直到晚清,元旦朝贺仪式依然进行。“接神之后,自王公以及百官, 均应入朝朝贺。”朝贺以后走访亲友。 清代春节期间的迎春仪式与明朝略同。立春前一日,顺天 府尹率僚属朝服至东直门外迎春。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 供案于午门外正中,恭进皇帝、皇太后、皇后芒神、土牛及用 时花插成的春山。进春的物件由府县生员抬进皇宫,然后由府 尹主持鞭打春牛的仪式。(《燕京岁时记》) 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是国家
035
贰  春节的演变
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廷岁首庆贺仪式,年复一年地对 君臣关系进行确立,臣下向皇帝叩拜上寿,皇帝赐臣下茶酒, 显示皇恩浩荡、与民同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的太 平,对外彰显国威。当然春节朝会在中古社会前后也有细微变 化。在隋唐以前,君臣关系相对平和,有一些君臣同庆的节日 生活情趣。宋代以后,伴随着君权的强化,君臣关系相对紧张, 朝会更多体现着森严的等级秩序,反复的叩拜与效忠性的万岁 欢呼,表达的更多是仪式意义。朝会一结束,人们急忙忙赶回 各家过自己民俗的年节。 宋元明清民间年节喜庆热闹,人们忙碌一年,就为了年底 那几天的高兴。
(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
即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无论官员还是百姓从早上就开 始互相庆贺。家户店面均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 龙。平时难得出门的贵家妇女也打扮出门,到赌场观赌。贫户小 民在年节也换上新洁的衣服,把酒相酬。(《东京梦华录》卷六) 南宋正月初一,“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为一岁节序之首。 杭州士大夫年初三日,交相拜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
036
春   节
〔清〕佚名《弘历古装行乐图》
037
贰  春节的演变
节。”当时年节出游寺庙宫观的风气很盛,寺观整天游人不断。 年节是人们聚会的良机,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饮宴,笑语 喧哗”(《梦粱录》卷一)。 两宋元宵街市灯火通宵达旦,歌舞百戏,杂耍表演,“奇巧 百端,日新耳目”。元宵灯彩更盛于隋唐。《东京梦华录》载开 封宣德楼对面作灯棚彩山 :
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 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 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 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 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灯山与宣德楼之间有两根高达数十丈的长竿,上绘灯彩, 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元宵夜,皇帝登楼 观赏灯彩与乐人表演,游人与皇帝共享佳节,成为北宋开封盛 景。《桯(tīng)史》记宋宣和中元宵张灯,有夫妇在观灯中走 失,妇人来到端门饮赐酒,将金杯偷藏怀中,被卫士发现,送 到皇帝面前,妇女口占词一首,其中一句为 :“归家恐被翁姑 责,窃取金杯作照凭。”皇帝听说后,一时高兴,将金杯赐给 妇女,让侍者将其送回。南宋临安元宵热闹虽不及东京,亦“家
038
春   节
家灯火,处处管弦”,民间歌舞杂艺表演得到官府的奖励与支 持。据《梦粱录》记载,各种有名的舞队班社不下数十家,如 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乔迎酒、焦锤架儿、仕女、 杵歌、竹马儿、村田乐、神鬼等。还有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 府第中的家乐儿童等,亦“清音嘹亮,最可人听”,人们当街 戏耍,竟夜无眠。 元朝官员在正旦朝会仪式以后,开始进行民间私人性质的 庆贺活动,如大都城内,京官虽然已经在官府聚会,但在民间 仍行“岁时庆贺之礼”。人们相互迎送往还,年酒是一定要喝的, 如果设席招待,就将食品排列于桌案之上。人们拜年贺节,往 返于茶坊酒肆之间,活动要延续数天,直到正月十三日,街上 开始卖糖糕、黄米枣糕及辣汤、小米团等元宵节令食品。市井 商贩在街头搭起草屋,卖琉璃葡萄灯、奇巧纸灯、谐谑灯以及 烟火爆仗之类。元宵灯火至十六日结束。大都元宵灯火,值得 一提的是“独树将军”。这棵树在丽正门(今正阳门,俗称“前 门”)外,当时是定皇宫方位的方向树,被元世祖忽必烈赐封为 “独树将军”。每年元旦元宵,树身悬挂诸色花灯,“高低照耀, 远望火龙下降”。不过就灯火热闹情形看,元朝远逊于宋朝。元 朝统治者,常常有禁止民间灯会之举。 明代正旦朝会不常举行,无论宫廷、民间都享受着节日亲 情。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述的明代宫廷的春节与民间春节
039
贰  春节的演变
大体一致 :初一日为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 宫眷内臣都穿上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贮存肉食, 准备一二十天的食品。年三十晚上,就开始互相拜祝,名为“辞 旧岁”,大吃大喝,鼓乐喧阗,以为庆贺。年节要装饰门庭,门 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屋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 年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者用黄钱编成钱龙。 屋檐插芝麻秸,庭院焚柏枝,名曰“ (ǒu)岁”。正月初一五 更起来,焚香放纸炮,将门杠在院子里抛掷三回,名曰“跌千 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当时也称扁食,即饺子。在饺子里 暗包一二枚银钱,吃到这只饺子的人,意味着一年好运。这天 人们相互拜访、祝贺,称为“贺新年”。从岁暮到正旦,人们头 上都戴“闹蛾”,蛾儿用乌金纸剪裁而成,点染上彩,也有制成 草虫、蝴蝶之类,做头上的装饰,以应节景。人日,吃春饼合菜。 初九开始耍灯市买灯,吃元宵。十五日张灯,内臣宫眷皆穿上 灯景补子蟒衣。灯市至十六最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勋戚 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 明代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 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元旦出游,在路 上碰到亲友,就在街上叩头。头上戴的花饰称为“闹嚷嚷”,同 样是乌金纸做的飞蛾、蝴蝶、蚂蚱等,大如掌,小如钱,男女 大小“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沈榜《宛署杂记》
040
春   节
卷十七)。正月初一,北京人上东岳庙烧香。初一至初三到白塔 寺绕塔。初十至十六东华门外灯市繁华,“是时四方商贾辐辏, 技艺毕陈,珠石奇巧,罗绮毕具,一切夷夏古今异物毕至。观 者冠盖相属,男妇交错”。观灯的时间集中在三天,十四曰试灯, 十五曰正灯,十六曰罢灯。元宵节期间,正阳门、宣武门、崇 文门夜晚均不关门,“任民往来”。正月十六妇女结伴夜游,传 说这样就会祛除腰腿疾病,名曰“走桥”。到城门之处,暗中举 手摸城门钉,摸中者,就意味着得到男丁的吉兆,名曰“摸钉 儿”。城内小儿在正月十六玩打鬼游戏,一人腰中系绳扮鬼,众 小儿共牵一绳,轮流突袭该鬼,游戏的要点是击鬼而避免为鬼 所执,一旦被鬼抓住,该人就要替代做鬼。该游戏有锻炼小儿 体能与反应能力的功用。京郊乡村人在十一日至十六日,用秫 秆布置灯阵,人们进入,稍不小心就会迷路,称为“黄河九曲 灯”。十三日,各家用小盏一百零八枚,夜晚点亮后,遍置井、灶、 门、户、砧石之间,称为“散灯”。 清代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 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 有的“具柬贺节”,就是在红纸片上写上恭贺新年等词以及自己 的姓名,在初三以前送给亲戚朋友。有的登门揖拜,朋友之间 在门口互相拜贺,亲戚挚友则拿出春酒、年糕等共贺新春。大 户人家之间,则带二三随从,路远就坐轿或乘马,正月十五前
041
贰 春节的演变
〔明〕朱邦《明代宫城图》
042
春   节
相互拜年。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诵“新禧纳 福”。北京拜年贺节的节日食品十分讲究 :
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 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tuō);酒肴则腌鸡腊肉, 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 ;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 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 梨,苹婆果,狮柑凤橘,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 肴市点。
即使不是近亲密友,也要举酒三杯。当时俗话说 :“新正拜 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晚清元 旦官方朝贺之后,民间拜年庆祝活动迅速展开。
朝贺已毕,走谒亲友,谓之道新喜。亲者登堂, 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纷驰,真有车如流水 马如游龙之盛,诚太平之景象也。(《燕京岁时记》)
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 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kè)及 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意味着终岁大吉。
043
贰  春节的演变
作为岁首的春节,在传统社会是官民共享的第一大节。官 方每到岁首举行盛大朝会,以隆重的朝仪显示帝国的威严与统 驭力,同时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 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民间年节是历时一月的节日过 程,特别重视除夕、新年与元宵,与官方朝会对应的是家庭 与社会的贺岁礼仪。热烈祥和的贺岁礼仪,不仅稳固了家庭 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同时也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 到调整与再造。
近代春节——变化与传承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中国社会发 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节日方面是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出 现分离,春节在公共社会中的地位时常发生变化,当然民间社 会仍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自己的传统节日。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通 电各省 :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 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044
春   节
孙中山引进西洋历法,改变传统的正朔,以公历为标准纪 年,将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民国元年(1912)1 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 部编印新历书。内务部编撰的这部《中华民国元年新历书》, 与旧历书相比,其特点有三 :一是新旧二历并存 ;二是新历 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三是旧历书上的吉凶神宿一律删 除。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2月17日发 布公告 :
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 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 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
这样在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 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 ;一 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 日常社会生活。在民国初年,政府虽然强力推行新的历法,但 也考虑到民众生活的需要,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 :
拟请定阴历(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
045
贰  春节的演变
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 节。凡我国民均得休 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 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 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 “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 名称被安置在公历1月1日的 头上。而一般百姓并不理会 公历元旦,仍将农历正月初 一称为新年。1919年2月1日是农历新年,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 在他的《退想斋日记》中写道 :
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 连不断,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 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 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
这样,由于政治变革的原因,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
民国年间的日历
046
春   节
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农历春节。 公历元旦新起,没有任何民俗内涵,农历春节却有两千年以上 的历史,民俗事象丰富。农历岁首,本来就建在孟春正月,它 很早就与立春节气(这是最符合自然时序的春节)有着密切的 配合,我们看汉朝以来迎接新年的节俗中,很多都包含着迎接 新春的意义。所以民国时期直接将农历岁首称为春节,符合传 统节日的内在性质,人们易于接受 ;而且一般百姓照例称其为 新年或大年。 但激进的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足于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 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 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据民国时期档案资料记载, 1928年5月7日内政部呈国民政府“对于国历,除官厅照例表示 遵行外,一般社会,几不知国历为何事”,决定“实行废除旧 历,普用国历”,原因是 :“考社会日常状况,十余年来,依然 沿用旧历,罔知改正,除军政各机关及学校,表面上尚能遵用 外,在商店清理账目则仍循旧节,在工业支付劳资,则率依旧 岁,至一般民众之赛会、休沐,益复寻朔计望,蒙昧如故,于 一国行政制度之下,百度维新之际,而政令与社会现状,如此 悬殊,若不根本改革,早正新元,非惟贻笑列邦,抵牾国体, 核与吾人革命之旨,亦属极端背驰。”因此“拟办法八条,冀 从根本上谋彻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条办法是严禁私售旧历、
047
贰  春节的演变
新旧历对照表、月份牌及附印旧历之皂神画片等,理由是实行 国历,必先严禁私售旧历始,至各省区民间习用之皂历,在城 乡效力最大,尤应通令各省区市力加禁止。第三条办法是严令 京内外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除国历规定者外,对于旧历 节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理由是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之 表面上尚遵用国历者固属不少,而实际上阳奉阴违依然放假度 旧历节岁者亦所在多有,宜从严禁止,以免淆乱民众之观听。 第四条办法是通令各省区市妥定章则。公告民众,将一切旧历 年节之娱乐、赛会及习俗上点缀品、销售品一律加以指导改良, 按照国历日期举行。原因在于民间不克实行国历之原因,多半 为旧历上习俗所囿,非将旧岁旧节之一切正当习惯择其无背良 善风化、不涉迷信者一律妥定章则,提倡导引,俾均移照国历 日期举行,不足以谋根本之改造,例如旧历年节元旦日应有之 各样点缀品及正月间一切热闹娱乐举动,可移至国历新年一月 内举行。 效果并不理想。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 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 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 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二)由党政机关积极施行,并先期布告人民一体遵照办理,废
048
春   节
历新年不许放假,亦不得假借其他名义放假。(以上均见《中华 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民国政府取缔农历后,一度雷厉风行。据时人记述,春节 期间派警察找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 茶及供祀的果品,叱责捣毁,有的还要处以罚金,“甚至乡间售 卖历本的小贩,亦一并捉去拘役。一时间人心惶惶,将一个欢 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状”。不过这种做法,一两年后 即消失,人们照旧过自己的春节,当局也无可奈何。(文载道《风 土小记·千家笑语话更新》) 1934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农历,不得不承 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 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民国期间春节习俗与明清相比,唯一的大变化是,延续千 年的官方的朝会消失了,民国政府机关在公历元旦举行民国纪 念日与新年庆祝活动。从民间习俗看较少变化,年节依然从腊 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结束。兹以南北两地为例,可 见一斑。 北京通县,元旦(农历春节),设香烛、果饼,拜天地,祭 祖先,乡里往还叩拜,庆贺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备元宵祭神, 燃灯花祭祖。(中华民国《通县志要》)
049
贰  春节的演变
南京,正月新年习俗如旧,“正月元旦至初五日,此数日中, 每饭必祀祖。亲戚友朋,互相贺年。虽民国改用阳历,十年以来, 习俗未尝移改。”(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