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理性处理,满足孩子的需求

 

经常有人问我,教育孩子的时候,怎样算是爱,怎样算是溺爱。

常见的一个疑问就是: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应该有求必应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用大人的思维,思考孩子的需求,满足其中合理的部分。

具体来说就是,家长是有理性分析能力的,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且有是非判断标准。所以在教育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大人的角度,用大人成熟、理智、全面的思维,去面对孩子。

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家长的作用夸大,有时甚至完全忽略孩子的意愿。

简单的表现就是爱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想去户外玩耍,家长认为不安全,于是直接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孩子想吃糖,家长认为吃糖对牙齿健康有危害,于是直接不让孩子吃糖;孩子想去好朋友家做客,家长认为这耽误学习,于是直接将孩子“禁足”。这样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还会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更何况,大家有没有想过,让孩子在户外跑跑,或许会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孩子想吃糖,或许是当天跟小伙伴闹了不愉快,想要一些安慰?让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或许孩子会找到志同道合、一起进步的伙伴?

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站在家长自己的立场上,以个人喜好判断是非,而要换位思考,用大人的思维去思考孩子的立场。

 

在面对孩子向我提出的需求时,通常我会分析三点:

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是真的需要还是炫耀?满足这个需求对孩子的利弊是什么?不满足这个需求,日后能否补救?

通过这三点分析,面对大多数的“孩子的需求”,家长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出决定。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子文、子豪小的时候很喜欢小动物,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抱着猫、牵着狗的,就特别羡慕,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大概能读懂他们的心思。

可不凑巧的是,我非常怕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所以始终不愿意主动提出来养一只小狗或者小猫。

突然有一天,孩子的爸爸就抱回来一个箱子,招呼着我和孩子们来看看。我以为他买了什么新玩具,就跟孩子们一起凑到箱子前,打开一看,天啊,里面是一只胖嘟嘟的小狗!

孩子们兴奋地拍着手叫好,我虽然也觉得它好可爱,但是恐惧心还是占上风的,连忙和丈夫说:“你可真行,谁让你自作主张,把小狗抱到家里来的?”

他讨好地笑着:“孩子们一直想养,正好朋友问我要不要,我看挺好看的,就抱回来了。”

“爸爸,爸爸……养着,养着。”两个孩子蹦跳着,拉着爸爸的手,生怕爸爸把小狗送回去。

“不行,妈妈太害怕小狗了,咱们家不能养。”我仍坚持。

这时候,孩子的爸爸搂着我的肩膀,让我坐到旁边的沙发上,看着开心的两个孩子,对我说:“你看,孩子们多喜欢啊,你不忍心夺走儿子们的快乐,对吧?”

“可是我怕小狗……”

“哈哈……你还不如个孩子。再说了,孩子们喜欢就让他们来照料它,这样你不接触,自然不会害怕,还可以锻炼咱家儿子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责任心,多好的一件事。这么小的小家伙,在你身边慢慢长大,我打赌你也会喜欢的!”爱人耐心地做着我的工作。

两个孩子抱着小狗蹲到我身边,哀求着说:“妈妈,你就让它留下来吧,我们来照顾它。”

当孩子向我提出这个需求的时候,我仔细思索了一番。首先,孩子们想养小狗,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不是虚荣,不是攀比,这个需求提得并不过分;其次,我分析了一下答应孩子需求的利弊:如果我让他们养了小狗,利是培养他们的善良、关爱之心,锻炼他们的责任心,从小狗的成长中,得到满足和自信,而弊是我可能会担惊受怕;后,我权衡了一下,如果不满足这个需求,日后可能没有机会补救。因为下次遇到这个问题,我还是会不同意。

于是,我答应了。

“和妈妈拉钩,小狗你们要自己养,对它负责,真正关爱它,不可以只有三分钟热度。”

“好啊好啊,谢谢妈妈。”他们俩开心地和我拉了钩,“那我们给小狗起个名字吧!”

经过大家一起商议,“欢逗”成了这个小狗的名字。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可惨了。一进门,我就要快速躲到床上,看他们和欢逗满屋子乱跑。可气的是,那个小家伙从开始就好像知道我怕它似的,跟孩子们折腾没一会儿,就会跑到床前冲我嗷嗷叫,我吓得用枕头轰它,它就叫得越发凶。孩子们连忙把它抱走,并拍着它的小脑袋瓜教育它:“欢逗,那是妈妈,不许这么没礼貌。”

欢逗在我家养到6个月大时,因缺乏户外运动,导致缺钙,它的后腿有些弯曲。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和孩子爸爸都坚持要把欢逗送回乡下老家,让它在田野里跑,不要再待在城市的地板上,加剧腿部的弯曲。

孩子们没说话,眼泪滴答滴答往下掉。

我知道他们舍不得,也知道他们一定不想它腿部弯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欢逗被关在阳台,好像有心灵感应似的,一个劲儿地挠门、叫喊,似乎在说:“别送我走。”

终,不得已,我们把它送到了乡下老家。

后来有一段时间,孩子们总是提议去看它。每次看望的时候,他们别提有多开心了。而每当分别的时候,他们就都会掉眼泪。

我知道,他们对欢逗的感情格外深。

后来,我也问过自己,当初同意留下欢逗,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们回家晚了,询问后才知道,两个人把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去买了火腿肠和矿泉水,喂养小区里的流浪猫、流浪狗。

原来他们把对欢逗的爱,转移到了更多的流浪猫狗身上,变成了更大的爱心,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儿子们和我说:“虽然舍不得欢逗,但是不能自私地把它留下。让它快乐幸福,也是我们的快乐幸福。”

至此,我为自己的决定骄傲。儿子们因为欢逗的存在,变得更加有爱心,他们不自私,反而会为对方思考,即便对方是一条小狗。这就足够了。

没错,我们做家长的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尊重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在面对他们的需求时,用大人的思维,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不可一味地让孩子“活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要让孩子在家庭当中,有自己的表决权和发言权,而不是一味地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美丽的七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