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空气传播
白喉
病原体 :白喉杆菌(棒状杆菌属) 
传播途径: 呼吸道、直接接触 
症状 :乏力、咽喉痛、发热、颈部腺体肿大,咽喉或鼻腔 内出现灰白色厚膜。 
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球每年约 5,000 例病例,死亡率 5%~10%。 
流行分布 :亚洲、南太平洋、中东、东欧及海地、多米尼加共 和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少见于工业化国家。 
预防手段 :疫苗接种 
治疗手段 :抗毒素、抗生素 
全球预防战略 :儿童期疫苗接种计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被 遗忘的疾病”。 

1859 年,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称一种“奇怪的疾病”突然暴发。文章 作者是英国西伦敦医院外科医生欧内斯特 · 哈特,他将这种未知疾病描述为“症状令人 痛苦,恶化极快,且难以治愈,可通过感染和传染传播”,它“通常在人口密集区大规 模暴发”,而且“所到之处,皆为重症”。 哈特称,人类必须尽早探明这种疾病对世界来说是全新的,还是在过去几个世纪里 曾在其他国家出现过。但有一点已十分明确:“那些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发现自己 正被迫与一个未知的敌人作战,并对敌人的进攻方式一无所知。” 

古老的瘟疫卷土重来 
白喉的起源及其进入欧洲的方式尚不清楚,但其在 19 世纪 50 年代的英国并不陌生。几个世纪前的各种医学论文已经提及白喉的症状,1821 年,法国内科医生皮埃 尔 · 布勒托诺已将白喉确定为一种单独疾病,并可与其他儿童疾病区分开来。 
1884 年,德国科学家弗里德里希 · 吕弗勒确定白喉杆菌是导致该疾病的罪魁祸首,并声称在任何一位古希腊医学先贤的著作中都没有对白喉做过描述。但也有人认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在公元前 5 世纪提及白喉。不过包括吕弗勒在内的许多专家都承认,这种传染性疾病在古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闻名遐迩。 
西方较近一些关于白喉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 6 世纪的法国、856 年和 1004 年的罗马,以及 1039 年拜占庭帝国的部分地区。吕弗勒还指出,他认为 1389 年英格兰曾暴发过一场疑似白喉疫情,夺去了许多儿童的生命。与猩红热一样,白喉也多见于年轻患者,这两种疾病经常被混淆。
 
绞杀者 
次有记录可考的大规模白喉疫情似乎发生在 1562 年至 1598 年的法国,当时正值天主教和新教胡格诺派之间的宗教战争。1576 年, 白喉抵达巴黎。随后,1583 年至 1618 年,西 班牙暴发著名的白喉大疫情,白喉因此被称为 “绞杀者”,1613 年也被称为“绞杀之年”。之所以被称为“绞杀者”,是因为白喉常常 能让患者窒息。这种细菌会破坏咽喉黏膜,导致坏死组织和脓液在咽喉部位积聚,形成一种 坚韧的革质膜,即伪膜。任何强行剥离伪膜的 动作都会撕裂膜下的活体组织,导致大量出血;但若任其留在原位,伪膜则可能脱落直至堵塞 患者的呼吸道。即使患者能与这种膜共存,细 菌分泌的外毒素也会被吸收入血,后摧毁神经和器官。 

空气中有什么? 
19 世纪后半叶,人类医学取得重大突破,医生们开始了解细菌在传播流行病方面起到的作 用。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吕弗勒等细菌学家已经可以迅速识别出不同病原体导致的不同疾病 和不同传播方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白喉主要 通过吸入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到空气中的 飞沫感染,也可以通过与细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如接触患者的黏性分泌物或带菌物体表面。
然而,回到 19 世纪 50 年代,当这种神秘的流行病袭击英国时,已流传几个世纪的 “瘴气理论”依然被人们所深信。人们认为,腐烂的有机物(如变质的食物、腐烂的尸 体和排泄物)或沼泽及死水散发出的有害气体或瘴气含有可能导致疾病的毒素;而气候 等其他因素也能决定流行疾病的类型。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 1859 年欧内斯特·哈特要从天气和环境中寻找线索。但他什么都没有找到,只好详细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他指出,这种疾病“已席卷埃塞克斯郡的沼泽低地和约克郡的荒野”。对于英国其他地区的疫情,他写道: 

它穿过德文郡鲜花盛开的小路,跨过海风习习的康沃尔郡旷野,在泰晤士 河边站稳脚跟,爬上北威尔士浪漫的山峰,又钻进康沃尔的矿井。它开始于 春季,一直延续到夏季。如果说暑伏的高温会赋予它新的活力,或冬季的严 寒和雨雪会助长它的力量,但适宜的气温并没有大大减弱它的影响。它无处 不在,在所有季节发挥着威力。 

直到 1908 年,伦敦南部克罗伊登区的医疗官员仍然认为有必要调查辖区内感染白喉的 310 户人家,以确认白喉是否和有缺陷的下水管道有关系。然而结果正如他们自己所猜测的——二者根本无关。 

死亡人数激增 
19 世纪以前,白喉疫情通常是在极其有限的区域内暴发:一片村庄、一所学校或 一个家庭;其可能会在这些小范围地区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往往不会进一步扩散。但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一切开始在英国发生改变。大量平民涌入城镇寻找工作,贫民窟中拥挤不堪。白喉的发病模式仍然是社区内局部暴发,但此时暴发得更加频繁,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可同时影响多个地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白喉已经从偶发性悲剧 变成主要“杀手”。疾病的大暴发导致当时有些人声称其来自海外,甚至一段时间内被英 国人称为“布洛涅喉病”。 然而,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变,牵扯其中的似乎是一种更为致命的细菌菌株。19世纪,30%~50% 感染白喉的儿童会丧命。1885 年,伦敦中部汉诺威广场教区的医务官员报告称:“白喉已导致至少 35 人死亡,这是本教区有史以来的纪录,且几乎是过去 十年平均死亡人数的 2.5 倍,比 1884 年增加了 10 人。”自 1883 年以来,白喉在整个伦敦城始终“极为流行”。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伦敦肯辛顿区圣玛丽阿伯特斯教堂的医务官员总计报告 30 例白喉死亡病例,比过去十年中的任何一年都多。虽然无法解 释病例增加的原因,但他怀疑其是否可能缘于更 好的诊断而并非真正的增加;但也可能是这两个因素都起了作用。 

新突破 
从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白喉的预防和治疗都取得了重大进步。首先是抗毒素药物的研发 成功。抗毒素可利用人体自身机制来中和细菌毒 素,从而大大减弱疾病的致命性,提高治愈的可能性。抗毒素的问世还带来了另一个重大好处,即抗毒素的量产需求极大促进了制药工业和医学研究的交叉融合。 
1923 年,一种白喉疫苗在法国问世。1921年至1925年,美国暴发一次白喉疫情,造成大约 15,500 人死亡,1921 年高峰期时有 20.6 万人感染。然而,1925 年,美国政府批准新疫苗的上市,病例数量得以迅速下降。 
时 至 今 日,因 新 生 儿 会 定 期 注 射 白 喉/破 伤 风/百日咳三联疫苗,白喉在工业化国家已相当少见。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部分独联体国家再次出现白喉疫情,今天世界各地仍会有白喉病例出现。2017 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表示,白喉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经“被人遗忘”,但其仍需各国密切关注。多项研究表明,在过去五年当中,减少白喉发病率的进展始终 停滞不前,每年仍有约 5,000 例新发病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