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前言·编辑部致读者

 

“当今世界受瞩目的天才哲学家”

“新哲学的旗手”

这是人们赠予本书作者马库斯·加布里尔的桂冠。

马库斯·加布里尔29岁被波恩大学聘为讲席教授,是德国有史以来年轻的哲学教授。他提倡的“新实在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关注。

“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在当今世界广泛传播,民粹主义风暴席卷全球,“新实在论”是应运而生的新哲学。

在雷同化日进、差异日渐模糊、信息泛滥无界的现代社会,究竟何为真实?究竟是否有真实存在?人们无法回答。

面对现代危机,来自欧洲的新时代知识分子马库斯·加布里尔大声疾呼“只有真实才真正存在”,并强调我们理应依靠的“普遍价值”也存在。

 

新哲学描绘的时针逆转的世界

 “世界史的时针开始逆转”一语出自马库斯·加布里尔之口,本书中也多处出现。

在他看来,上帝死了,现代主义也死了。遍历了死亡的我们像一艘随波逐流的无锚之船。

而近来,“一股试图回归19世纪民族国家时代的力量正日渐壮大”,加布里尔如是说。

编辑部试图就21世纪正在发生的“世界性危机”与这位哲学家展开对话。编辑部也试图描绘“新实在论”会为生活于当下的我们带来何种变化。若通过“新实在论”展望世界,我们能预测到现今与未来将组成何种图像。换句话说,我们将借助加布里尔的“新实在论”火把,聚焦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

我们尽量规避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努力使用通俗的日常用语来采访与翻译,相信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本书。

 

书中涉及的5大危机分别是“价值的危机”“民主主义的危机”“资本主义的危机”“技术的危机” 和“表象的危机”。

 

进入正文之前,先就本书梗概做出简单介绍。

章“世界史的时针回转时”主要阐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时针逆转”的现象与潮流。

 

第二章“如今为何要提倡新实在论”是进入正篇前的序章,将对“新实在论”进行简单解说。

 

第三章“价值的危机”讲解在价值观已然丧失、呈现漂流状态的当代,民众该如何理解“普遍价值”,以免陷入虚无主义泥潭。

 

第四章“民主主义的危机”聚焦民主制度所特有的低效,并对“肯定多样性,是否意味着对否定多样性的人也要予以肯定?”等悖论提供了哲学角度的解答。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危机”将解读全球化、贫富分化等现代资本主义所蕴含的“恶的潜在性”,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里,加布里尔为我们带来“共同免疫主义”(co-immunism)、道德企业、大理论(grand theory)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提案。

 

第六章“技术的危机”展开了“所谓人工智能根本不存在”、“我们只是在为网络巨头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免费打工”等论述。作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是“温柔的独裁国家”,为日本人敲响一记警钟。

 

第七章“表象的危机”和之后的“补充·新实在论的启示”进一步展开更具哲学性的论述。在作者看来,上述4种危机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未能与“表象”之间建立起正确的关系。此外,本章也在前几章论述的基础上直接回答“新实在论”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

 

“在时针回转的时代,‘新实在论’是新的解放宣言”,“因为‘新实在论’是面向未来思考各种问题的哲学。” 加布里尔笑言。

读完本书,你眼中的世界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读: 认识马库斯·加布里尔

 

马库斯·加布里尔(Markus Gabriel),于200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为谢林晚期哲学;在2008年凭借对古典时期怀疑论和实在论的研究迅速取得教授任教资格;自2009年起至今担任德国波恩大学认识论和现当代哲学教席教授,被誉为当今德国年轻的哲学教授。

自2012年起,马库斯·加布里尔担任北威州哲学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es Zentrum für Philosophie NRW),主持并参与一年一度的暑期学校,又于2017年成立波恩大学科学与思想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Thought)并兼任主任,以“人工智能”为主题作跨学科研究。随着畅销著作《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带来的国际影响以及“新实在论”在学术界引起的广泛讨论,很多人对这位明星哲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好奇他是如何取得现如今的卓越成就的。这篇导读旨在让读者开始阅读本书之前,对这位哲学家的独特个性和思想历程一个初步的认识。

哲学启蒙

1980年出生于德国雷马根(Remagen)、成长于辛奇希(Sinzig)的马库斯·加布里尔,哲学这个概念在他的童年时期并未成型,但是对哲学问题意识敏锐的第六感似乎一直潜藏在他的脑海里。

马库斯·加布里尔的父亲是一名园丁,母亲是一位护士,在莱茵河畔安逸的生活使他的中学时代显得有些无聊。性格有些反叛的他在考试中交过白卷,仅仅是因为考题中的问题出得太差了,不知道现在身为教授的他如果收到学生的白卷该是作何感想。课余时间加布里尔还喜欢在辛奇希城堡旁边的棋社下国际象棋,他年长的棋友曾评价说,如果他更有耐心一点的话,国际象棋会下得更好。

十四岁的加布里尔偶然接触到了“哲学”这个词汇,还是因为其他班级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哲学”二字并忘了擦掉,也正是从那时起在他的潜意识里开始了以后或许可以从事哲学的想法。十五岁,他在科隆大教堂广场前玩滑板扭伤了脚踝,于是不得不在接下来的几周与石膏板作伴。他的好友在探病时候带来了一本哲学著作——索伦·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虽然他当时并没有读懂这位丹麦哲学家的书,但这却恰恰激发了他在阅读哲学著作上的求胜欲,正是这股热情使他一猛子扎入哲学深渊之中不可自拔。当然,也许正是此时深刻体验到哲学著作晦涩文风的弊端,以至于他在自己的作品创作中更倾向于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循序渐进的论证,他本人也希望自己所有作品的读者是普罗大众,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受过专业哲学教育的人。

学术之路

高中毕业后,马库斯·加布里尔在进行社会服务期间开始苦读哲学和新时期德国文学,并参加德国哈根大学的远程教育,直到2000年冬季学期他才转学去了波恩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日耳曼文学。从2002年起他凭借德国奖学金的资助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攻读古希腊语和新时期德国文学,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苛刻的语法训练打造了他如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扎实功底,以至于在课堂上、学术会议上如要深究一个概念,他的词源解析就立刻信口而来,让在座师生无不佩服。紧接着在2005年他师从Jens Halfwassen和Rüdiger Bubner并以一篇研究谢林晚期哲学的论文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就是后来在2006年出版的《神话中的人:在谢林的神话哲学中对本体神学、人类学和自我意识历史的研究》(Der Mensch im Mythos. Untersuchungen über Ontotheologie, Anthropologie und Selbstbewußtseinsgeschichte in Schellings 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2008年他又通过自己对古典时期怀疑论与实在论的研究迅速获得了教授资格许可。在此期间凭借奖学金的资助以及跨学科学术交流,他成功掌握了法语和意大利语,而由此打开的学术国际大门让他至今都受益其中。2017年至2019年他都被聘为法国索邦大学的客座教授,至今他曾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纽约大学、里斯本大学、巴勒莫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其他地方担任访问职位。他和他的妻子就是在一次飞往香港访学的飞机上相识的,从那时起相爱相知直到现在拥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自2019年7月以来,马库斯·加布里尔受邀担任波恩大学认识论和现当代哲学教席教授,当时他以29岁的年龄成为继谢林之后德国年轻的哲学教授。从2012年起他担任北威州哲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并参与一年一度的暑期学校,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使得他屡屡获得国际学生的好评。2017年他在波恩大学创立了科学与思想中心并兼任主任,旨在跟进时代大趋势以“人工智能”为主题作跨学科研究。

 

学术思想与新实在论

在对马库斯·加布里尔的哲学启蒙和教育背景有所了解之后,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他的学术思想。首先,马库斯·加布里尔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涉猎广泛,包括理论哲学,比如认识论、形而上学、精神哲学,宗教哲学以及美学,纵观上来讲他的研究重心在古典哲学、康德以及德国观念论(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还有二十世纪哲学(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以及后分析哲学)。其次,他还是一位注重体系的哲学家,这不仅体现在他捍卫体系哲学,他也热衷于发展自己的学术体系——新实在论(Der neue Realismus)。2013年他的本畅销著作《为什么世界不存在》(Warum es die Welt nicht gibt)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打破陈规的观点在大众读者圈以及学术界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本书也被翻译为十五种以上的语言并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出版。与其一同构筑马库斯·加布里尔新实在论体系的还有2015年出版的《我不是大脑》(Ich ist nicht Gehirn),以及2018年出版的《思维的意义》(Der Sinn des Denkens)。

什么是新实在论呢?在《为什么世界不存在》一书中,他指出,我们所谓的世界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现实事物于其中显现的各种意义场,以及存在与这些意义场中自在现实的事物。我们凭借感觉感知事物,由于立场不同,感知到的事物也存在差异,进而也赋予了事物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意义也是无限多且交替重合的。与其说世界并不存在,不如说世界正是通过我们对意义的建构来被认识的,因此,只有当我们把世界描述为一切域的总域时,对世界的定义才是有意义的。新实在论还认为,对于事实的思考与被思考的事实一样,都有充分理由被视为是存在的。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勇于挑战神经中心主义下的世界观,提出“我”并不等同于大脑本身,并从意识、自我意识、自我和自由等多重层面进行了分析,进而赋予了21世纪的精神哲学(更确切地说是意识哲学或者神经哲学)一个新的诠释。《我不是大脑》这部著作颠覆了传统神经学认知,他在书中集中驳斥了一些神经学科研究人员的主张,即寻找生物有机的思维解释。在他看来,神经学科或许可以借助由电脑控制的模型来分析人类大脑中的活动,来实现特定的医学用途,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使思维活动可视化。

在他的哲学体系框架下,思维被看作是人类其他五感官之外的第六感官,并且不能被任何一种非生物的人工智能系统所取代。作为新实在论三部曲的后一卷,他在《思维的意义》一书中尖锐攻击了人工智能能够思考的期望。在他看来,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真正具备智能的,其实是一个混合人类和机器的界面,它是由人类使用的技术和人工智能程式一起构成的。人类绝非一种被限制在特定认识层面上并试图借助该层面上的模型去计算出自身的动物,人类的生物学成分恰好是我们创造出一种特殊智力形式的前提条件,这种智力形式能令我们从自身的生物学基础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我们自己的人工智力——我们的思维能力。

也正是以新实在论体系作为奠基石,他又展开了关于美学和伦理学的思考。2021年在德国出版的《艺术的力量》(Die Macht der Kunst)一书,原文译自2018年法文版的Le Pouvoir de l’art。在他眼里,艺术品是自律的,与其说是欣赏一件艺术品,不如说是被感知的对象以一种知觉幻相的方式被呈现出来。艺术的力量之所以是的,是因为艺术既不关乎道德,又不关乎法律,也不关乎政治。他剖析了艺术领域中的现实性问题并同时补充了相应观点,一个艺术作品的实现,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诠释,因为艺术作品自身的表达方式比起观众对其产生的鉴赏以及评判更为重要。

而在伦理学上,马库斯·加布里尔主张一种新的道德现实主义,也就是在既定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思想量身定制,来决定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自新冠疫情以来,他就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自己对于这场“大流行”的看法以及对社会的反思。在2020年8月出版的《黑暗时期的道德进步》(Moralischer Fortschritt in dunklen Zeiten)一书中他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价值以及为什么它们是普遍的,进而他又解释了为什么存在道德事实而不存在伦理两难困境,在讲到社会认同时他又分析了为什么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女性贬抑是道德恶劣的。针对当今时代的价值虚无主义,他指出人工智能和无限制数字化的弊端并提出我们迫切需要在科学、政治和商业领域建立创新合作理念,为了成功地保护气候、代际正义和两性平等而奋斗,从而实现21世纪的道德进步。

本书与上述作品有异曲同工之效,也正如其名,当世界史的指针逆转之时,整个社会仿佛倒退到19世纪,加布里尔以“新实在论”作为解放宣言提出了针对一种全新媒体政治的诉求,来维护互联网的民主性。在如今面临价值危机的社会,他提倡一种道德现实主义并建议从小学教育就开始熏陶,相信世界上存在普遍的道德价值观。除此之外,本书还探讨了当今社会陷入的资本主义危机、技术危机和表象危机。至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以“新实在论”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反思社会现状,还需要亲爱的读者们自己来探索和思考。

 

(本文作者苏国凤为德国波恩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师从马库斯·加布里尔——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