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条大河的智慧凝聚

    大多数人都熟悉希罗多德的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其实这句话是希罗多德听来的,但因为他而传遍世界。尼罗河蜿蜒曲折由南向北流淌,从东部非洲一直流入地中海。源头上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都处热带雨林地带,充足的水源给尼罗河六千六百多公里的两岸提供了水与带有腐殖质的肥沃黑土。新王国之前阿斯旺是埃及南部边界,这里的大瀑布将埃及与努比亚分开。由此地向南直到喀土穆,六大瀑布形成一个瀑布地带。尼罗河快进入地中海的地区开始出现很多条支流,呈扇形流入地中海,形成一片倒三角的巨大沼泽地。

    尼罗河带给埃及人的不仅是肥沃的黑土,还给埃及人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就文明的诞生与飞跃而言,好的交通比肥沃的土地意义重大得多,是交通将不同的人带到了一起,使处于习惯、静止与“内卷”的思想互相碰撞、启发、飞跃。文明并不诞生于山沟与孤岛,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智慧的凝聚。一个封闭的社会,如果没有外来者注入活力,必然会逐渐走向死寂。物理学上的熵增规律对于人类社会也完全适用。埃及人对于尼罗河的依赖可以从许多文献以及他们的语言文字中清晰地看出。古埃及语中“南行”为 (xnti),而书写出的文字表意部分则以扬帆之船限定之。“北行”亦然,读作 (sxd),限定符号为一条降下帆的船。不仅如此,“征讨”也用船表意,显然军队是乘船去征讨的,读作 (mSa)。甚至“出殡”,送葬的队伍也主要乘船而行,读作 (wDyt),表意符号仍然是船。从其语言文字的表述中亦透露出船之于古埃及人的重要性:

    《亡灵书》:“我给饥者以面包,渴者以水,无船者以舟。”(FBD, Sp. 125.p.32)托勒密时期文献中文内弗尔(Winnefer)说:“护弱者免受强者辱,如同渡船之于每一个人。”(AEL. Ⅲ p.55)将船与面包、水并提,可见船对于古埃及人已经是生存之必需。埃及自古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文化体系。南有努比亚顺流而下,北有亚洲诸文明(主要是两河)与埃及陆路水路交往“偶遇”,地中海中还有克里特岛与埃及来来往往,更不用说陆路、水路皆通的地中海南岸诸地。但首先还是因为有了尼罗河,才让古埃及内部的不同部落、南北不同地方的人相遇、相知,互相启发,形成自己的文化。文明的诞生是有体量要求的,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便不会产生文明的飞跃,因为智慧凝聚需要一定体量。但根本原因在于凝聚,没有凝聚便不会飞跃。而尼罗河为古埃及文明的智慧凝聚提供了可能。

    文明多发源于大河与航行便利的岸边,并非因为大河提供了人类生存的水源,而是因为大河提供了远古为便捷的交通。大河与便于航行的水路让不同地域的智慧相遇相交甚至相互碰撞,文化基因由此突变。古代两河与古代埃及便是这智慧碰撞先飞跃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