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炼金术士的秘密

炼金术士曾苦苦寻觅炼成黄金和长生不老的古老秘方。

他们虽未成功,但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6年,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通过一次光射入三棱镜的实验,发现了光和颜色之间的巨大奥秘——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谱组成。他对光十分着迷,认为光与他坚持的“活动本原”(“the vegetable spirit”) 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现代科学家对这个概念都不陌生。

牛顿始终对自然的绚丽与复杂心生敬畏。经过不断研究,他得出结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和诸如生长与衰老的变化过程,这就意味着一定有一种驱动力推动这一切发生。他认为这个驱动力就是类似活力源的“活动本原”,并且这种力量可能与光的力量有关。

对于那些只熟悉牛顿在数学和物理方面发现的人来说,“活动本原”的想法可能有些诡异,甚至是伪科学的。然而,牛顿的这一想法却与其他几位著名科学家一样,和一个研究主题紧密相连。尽管这一研究主题并不十分出名,但牛顿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它就是炼金术。关于炼金术,牛顿一生撰写了大约一百万字,足见对此十分投入。通过对炼金术的研究,牛顿希望揭开“活动本原”或生命本原的奥秘。

炼金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17 世纪的牛顿而言,已有数百种著作可供参考。不过,牛顿并非首个希望通过炼金术实现梦想者。事实上,在众多希望通过炼金术发现宇宙奥秘的魔法师中,牛顿可谓后一位。

古代及中世纪炼金术士的主要追求是找到炼成黄金和长生不老药的古老秘方。不幸的是,炼金术自出现以来尤其是在中世纪,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炼金术士一再辩解称:之所以保持炼金术的神秘性,是为不让心怀不轨之人获得这渊博的知识,以防其谋取不义之财。(不过,今人可能会怀疑其保密的真正原因,即掩盖从来都不曾实现的真相。)

炼金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牛顿出生两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希腊。事实上,“炼金术”一词可能源于古希腊语中对埃及的称呼“Khem”(意为“黑土”)。尽管炼金术传统中普遍认为其创始人是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但很难将炼金术的起源归于一人身。早的炼金术士更有可能是古埃及的金属工匠,因为他们会加工多种金属,其中黄金价值,因而令人倾心。此外,染工和制药商也与炼金术的诞生有所关联。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华横溢的工匠们通过加工金、银和其他金属不断积累经验,研发出令人惊叹的合金。终,各式并非黄金的合金以“黄金”之名流入市场,这些以假乱真的赝品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在罗马人统治埃及之际,伪黄金已经成为困扰帝国的难题,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 为此不得不下令销毁所有记录伪黄金或其他金属制品制作方法的著作。

古希腊哲学家在炼金术早期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他们通常思考多于行动,主要贡献在于对有关物质本质理论的建构。已知早的炼金术文献以希腊文撰写在莎草纸上,记载了冶炼类金金属(gold-like metals) 和合金的过程和配方。

公元前4 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对炼金术思想以及其他希腊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直到公元300年帕诺波利斯的佐西莫斯出现后,大量不同于早期莎草纸文献的炼金术著作才涌现于世。在佐西莫斯的著作中,炼金术的方法变得含蓄、模糊,例如他开始使用谜语及意义含糊的短语。佐西莫斯可能是早借助神秘的描述和象征的手法隐藏自己想法的炼金术士之一,同时也为后世炼金术开创这一核心传统。

继西罗马帝国于5世纪灭亡后,阿拉伯文明成为世界主要文明之一。在这个阿拉伯黄金时代,阿拉伯学者努力翻译古希腊罗马的早期著作,尽可能地吸收理解其中的古老知识。尤其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他们发现了大量有关炼金术的文献,并将其融合到早期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中。人们通常认为“炼金术”(alchemy) 一词实际上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因为它结合了单词“Khem”与阿拉伯语的定冠词“al-”,类似的合成词还有酒精“alcohol”和代数“algebra”。此外,与炼金同等重要的长生不老药“elixir”,也源于阿拉伯语的“al-iksir”一词。

被欧洲人称为“盖伯”(Geber) 的贾比尔·伊本·海扬,是8 世纪60 年代阿拉伯著名的炼金术士。他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提出了金属是由汞和硫合成的理论,这成为炼金术的基础理论之一。继贾比尔之后,医生兼哲学家阿布·贝克尔·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Abu Bakr Muhammad ibn Zakariyya Al-Razi,又名拉齐斯(Rasis)】,以及阿布·阿里·伊本·西拿【Abu Ali ibn Sina,又名阿维森纳(Avicenna)】在9世纪和10世纪相继研究炼金术。在他们及其他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传到拉丁文化盛行的西方后,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对炼金术重新燃起兴趣。来自施瓦本的多明我会士大阿尔伯特是13世纪将炼金术重新引入欧洲的主要学者。大阿尔伯特支持贾比尔的汞硫理论,相信物质转化(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的可能性,但他也承认这确实很难做到。大阿尔伯特在1244—1245年收托马斯·阿奎那为徒,并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他,其中就包括炼金术知识。罗杰·培根也是13世纪著名的炼金术士,他对两种不同的炼金术都有贡献:实验炼金术和理论炼金术。培根极力推崇种类型,因为他相信若一切操作得当,这些工艺便可提高金属性能,使其远远优于自然状态。

大阿尔伯特、培根以及其他同时代著名的炼金术士都认为:物质之间尤其是金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然而,没人知晓如何才能实现。正是在这一时期,“哲人石”(Philosopher's Stone,亦称“贤者之石”“点金石”) 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炼金术著作中。炼金术士开始将原本可以却未能发生的物质转化归咎于缺少了某种重要的原料,这便是哲人石。随着这一观点越发流行,炼金术著作越发频繁使用谜语、象征和暗语,读起来更加晦涩难懂。

关于哲人石,存在太多不同理论的记述,以至于基本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或有何种功效。一些炼金术士认为哲人石是在较为常见的古老炼金原料汞、硫的基础上加入盐,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尚需一些在纯粹状态下具有神奇魔力的特殊物质,通常视之为汞、硫、盐的“精华”。

此外,还有炼金术士认为哲人石就是黄金的种子,可以从金属中获取。这一观点与牛顿的“活动本原”概念相似,可见在中世纪的人看来金属与植物都产于地下,因而性质相近。换言之,金属也有种子,其中贵重者当数黄金的种子。

尽管炼金术越发神秘,但这仍无法阻挡成千上万的炼金术士的脚步。他们虽然背景不同,但怀有共同的信念:不顾一切地寻找和研制用于炼制哲人石所需的任何材料。由于炼金术与黄金和长生不老药相关,人们从事炼金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人为了发家致富,有人为了一举成名,还有人为了长生不老,但也有怀揣更加宏伟抱负者,期冀通过将炼成的黄金大量投放市场,引发原有经济体系的瓦解,终为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事实上,确实有人因从事炼金或名声大噪,或声名狼藉,总之获得了名声,但其他心愿则全部落空。不过,这些失败无法阻挡炼金术士的脚步,尤其是当时一些炼金术士的所谓成功案例已成家喻户晓的传奇,遮盖了其余同行不计其数的失败事实,而后者的故事也随时间推移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那些仍然执着于炼金术的人们或尝试破解文献中的信息,或独自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加热金属和其他物质是炼金术的基本操作,熔炉便成为实验室的核心。除了熔炉,实验室还配备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仪器、工具和其他设备,如坩埚、烧杯、烧瓶、管型瓶、罐子、杵和臼、勺子、滤网和过滤器等。为了实现那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炼金术士们不断努力改进各种实验仪器。几个世纪后,这些炼金设备仪器出现在批化学家的实验室中,在实验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言以蔽之,许多科学仪器都是由当年的炼金术士发明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仍十分受人追捧,炼金算得上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许多重要人物都参与其中。如13 世纪的威兰诺瓦的阿那德(Arnald of Villanova) 以及雷蒙·卢尔(Ramon Llull),15世纪的乔治·里普林(George Ripley)和托马斯·诺顿(Thomas Norton),以及16世纪的托马斯·查诺克(Thomas Charnock),等等。然而,进入早期现代后炼金术逐渐失宠。

炼金术之所以失宠,首要原因是冶金技术的进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金属的本质属性,其次是许多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使炼金术和占星术等被视为“伪科学”,遭到扬弃。不过至少至17 世纪,即便如牛顿一样已走在全新科学时代前列的前卫思想家,仍然在用古老的炼金术知识揭示生命的秘密。如今,古代炼金术作为现代科学的“坩埚”,仍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