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战争是长城故事的主题之一。中国古人在长城战守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其加以改进完善,建立起高效的烽火预警体系和设计精妙、功能强大的防御设施。一次次血雨腥风之后,除了胜败记录,更有兵法战阵和精良的武备传世。长城防御的关键不唯金城汤池,更在于人。长城守军不只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在战场拼杀一往无前,也深入敌后,活跃在第二条战线。他们为国而战,也守护着家园和亲人,有着人的情感。长城以智慧砌就,更以意志筑成。长城的深沟高垒配合着古代中原的勇士,挡住来犯的铁蹄,发挥强大的战术效能。20世纪,长城凝聚起亿万人民,激励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抵抗侵略者,迸发无穷的精神力量。

 

历代长城烽火“密码”

 

烽火燃放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又经过历代不断改进,信号更加多样,管理日益严密,确保了警讯传递的安全、准确和高效。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到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墨子·号令篇》

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

——《史记正义》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镐京。

周幽王的妃子褒姒美如天仙,的缺点是从来不笑。为了让她笑,周幽王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周朝曾建立很多烽火台,并与诸侯约定,一旦敌寇来袭便点燃烽火、敲响战鼓,诸侯见到信号就率军前来救援。

这一天,周幽王命人点燃了烽火。诸侯的勤王大军纷纷召集军队向王畿赶来。幽王带着他的妃子登上城头,只见狼烟滚滚,旌旗猎猎,战鼓声声入耳,喊杀声响彻云天。褒姒见状大笑不止。幽王见到了妃子的笑容,却失信于诸侯。终于,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的一天,西北方的犬戎向周朝发起进攻。幽王赶忙命人点燃烽火,然而这一次,再也没有援军前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普通人都会记住这是一个现实版的“狼来了”,而对于长城研究者而言,故事里的两个元素却更加重要,它们就是烽燧和大鼓。

烽火台古称“烽燧”,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尽管考古和古文字学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研究,认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司马迁将这个故事写入《史记》,表明用烽火传递军情在汉代已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能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警讯一朝一夕就能摆到君王的案前,大大减小中原步兵在对抗草原骑兵的战斗中的速度劣势,在时间即生命的疆场占得先机。

 

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

——〔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唐兵部烽式》

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墎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六》

 

然而对于军事行动而言,只是知道敌人来或没来,意义并不大。军事统帅还需要知道敌人的数量规模、进攻方向等信息,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要准确传递如此复杂的信息,仅仅把火点燃是不够的。古人于是巧妙地设计了一套可以表达复杂信息的烽火“密码”。我们首先来看“烽燧”二字本身的含义,烽就是烟,燧就是火。白天火光不明,就燃放浓烟,为了增加烟的浓度,古人还会在燃料中添加狼粪和硝石。这就是烽火又被称为“狼烟”的原因。

 

饮马长城窟行(节选)

〔唐〕李世民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除了区分昼夜的信号形式,古人还会使用其他的信号手段加以配合。比如“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大鼓。通过鼓声节奏的变化,可以表达千百种不同的含义,掌握了这套“语言”,守长城的士兵就可以像打灯语那样进行远距离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