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 拉近书和孩子的关系

 

用亲子对话代替写读后感

 

瑞珍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她非常喜欢上学,在同学之中也很受欢迎。凭着“要把我们班打造成有趣的班级”的承诺,瑞珍以票数当选为班长。但即便是这么优秀的瑞珍也有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写读后感。妈妈为了帮助瑞珍,常常会问她书中的哪个部分比较有趣,读过以后有什么感想。每当这时,她立刻会暴跳如雷,发起火来:“妈妈你再这么问的话,我就再也不看书了!”

写读后感原本是为了帮助孩子读书,现在却给他们制造了额 外的压力。虽然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写作困难的孩子来说,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不仅如此,不少孩子甚至哭诉道 :“每次都得换一种方式来写,真的太累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读后感本身是一件坏事。读后感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也可以帮助孩子整理阅读后的想法,引导孩子认真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工具。

所以有的父母才会说,只有写了读后感,才表示孩子真的读 过书了。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就变成了因为要写读后感,所以必须读书。好像阅读完全就是为了写读后感,这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呢?

孩子们觉得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很难写,是因为写作要求他 们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以及整理资料。父母亲自试一试会更容 易理解孩子的想法——在近读过的书中选择一本,亲手写一篇读后感吧。不要只凭想象,要亲自尝试。另外,写作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写好的读后感还要接受“上级”的检查。和大人相比更加缺乏写作经验的孩子所要面对的,就是这种状况。

但是如果通过对话和孩子交流书的内容,情况就不同了。

见到瑞珍后,我们开始上课。课上我们看了绘本《1996年6月29日》并且给这本书打分。满分是五颗星, 瑞珍给这本书打了四颗星。

“四颗星是很不错的分数哦!为什么打四颗星呢?扣掉的一颗 星又是扣在哪里呢?”

“因为我喜欢有想象力的书。这本书中出现了超级大的蔬菜, 很有想象力。而且读的时候,我一直好奇下一次又会有什么新变化,这一点也很不错。看完后一张图之后,感觉好像还会发生什么故事,但是作者画到这里就结束了,我觉得有点遗憾,所以打四颗星。”

下一周读的恐龙故事《玻利瓦尔》,瑞珍打了五颗星。

“恐龙已经灭绝了,但是书中说恐龙还活着,很有想象力。恐龙明明就在身边,纽约的人们却因为太忙而看不到,这部分也很有趣。书中恐龙吃超大三明治的画面也很有意思。这本书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很厚,所以读得很过瘾,不会因为没读够而觉得遗憾。”

瑞珍想让我也看一看她想象中的画面,于是自己准备了写读后感的笔记本。她说,以后我念书给她听的时候,她就可以一边 听一边发挥想象,把脑海里的画面画下来。瑞珍聚精会神地听着 我给她读的内容,认真地记住,再一页一页地填满整个笔记本,由她自己发起的读后活动就这样定下来了。我提议在笔记本上记下每本书的书名和她的打分。就这样,瑞珍专属的读后感笔记本诞生了。

如果我是一名新老师,或许在瑞珍告诉我她的打分标准时,我会立刻对她说 :“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不写下来呢? ”说不定还 会马上要求她写一篇读后感。其实这也是我刚刚组织阅读班时常犯的错误。既舍不得孩子错失偶然的妙语,又想借此证明写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急于求成的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