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关于日常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食不语。——《论语·乡党》

 

《论语》里充满了有言行的具体的、微小的细节。这些东西怎么会有哲学意义?

哲学会不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宏大的问题?比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道德是什么?

但孔子则提出了这样一个基础的、看似深奥的问题:你怎样应对你的日常生活?

对孔子来说,世上的一切都从这个细微的问题开始。

无论是清晨的一杯咖啡,还是家庭晚餐、周五晚上的例行约会,或是在睡前让孩子在肩上“骑大马”,这些时刻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连续性以及意义。

 

关于仪式

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孔子来说,祭拜仪式的必要性在于它能为举行仪式的人带来好处。例如在祭祖时,询问仪式能否真正影响死者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举行仪式本身会给家族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带来改变。比如在仪式中,任性的儿子变成家庭代表,争论不休的兄弟姐妹必须暂停争吵……在仪式中,活着的人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死者之间不同以往的关系,他们自己也会被带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中。而当仪式结束,家庭成员会走出仪式空间,脆弱的和平关系会再次破碎,这便是需要反复举行仪式的原因。

 

关于仁善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无论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别人,都不存在一个需要去发现的“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拥有无数种自相冲突的个人角色,没有什么规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操控它们,只有礼仪方面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打破固有模式,让我们学会如何善待周围的人,生出仁爱之情。

    假设你走进房间,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因某件事而担忧。以往你会鼓励对方把事情说出来,这已经是你们之间的既定仪式。但孔子会强调,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你应该理解对方具体需要哪方面的关心,也许一个安静的拥抱会产生好的效果。你这样做了,对方也以一个拥抱回应,你们创造了新的、更具效果的仪式。只有当我们以仁爱之心面对生活,才能懂得何时实施礼仪以及如何改变它们,而我们也只有通过礼才能培育出仁爱。这种循环,正是孔子思想深刻性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