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柳永(约987-约1053年)是个情种,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人称“柳七”。柳永多情,情乃真情,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要求用情专一,否则属于滥情;按这一要求,柳永算是浪荡公子,但他自称“白衣卿相”,反其意而用之。

其实柳永的确是出身官宦人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命官,虽官职不大,但家室平安。柳永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临沂费县),即他父亲的任所,从小一直随父读书,天资颇厚。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计划赴京师参加礼部考试,经过杭州时,先是被山水吸引,后又迷恋声色场所。由于词写得好,受到各类人士追捧,他有点飘飘然,在苏杭一待就是五年。

这五年生活,柳永肆意放荡,把正事耽误了。到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才进入汴京。那年月正是北宋蒸蒸日上之时,处处承平气象、繁华盛貌。次年,柳永踌躇满志,自信能考中登第。由于年轻气盛,加之多年混迹于风月场所,其辞藻华丽有加,行文持重不足。

结果宋真宗诏示,凡属辞浮靡者皆不取。柳永初试落第,心怀不满,作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不满。到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应试落第。天禧二年(1018年),其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但柳永第三次落第,这对他打击不小。时间又过了六年,柳永第四次应考,再一次落第,加之与情人出现感情裂痕,他写下了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此后由水路南下,愤然离开京城。从此之后,他浪迹江湖,填词为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亦作《雨淋铃》,唐教坊曲。此曲用典,典出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后人将此曲演化为词牌,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柳永选用此词牌,应是刻意为之。

柳永仕途失意,马上要离开让他心灰意冷的京城。本来踌躇满志的他,没想到在京城一待就是十六年。四次落第,对自恃天赋极高的柳永打击不小。

离开让他伤心的京城,会有要对情人说的话。起句调子沉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秋天的蝉,鸣声不再高亢。李白诗:“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常建诗:“萧条愁杀人,蝉鸣白杨树。”杜甫诗:“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许浑诗:“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开篇用“寒蝉”的意象,给这首词定下了基调。作者唯恐不够,直接贴上“凄切”一词,将主观意图表达清楚;然后再交代地点时间:“对长亭晚”。

长亭是古代驿站的歇脚之处,官道常规十里设一座。长亭送别的习惯,在几千年间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之所以很少送别,是因为分别后信息不断;而过去不行,大家一旦分手就音讯渺茫,只能凭书信往来。

所以送人必须有一个特定地点,这个地点就是“长亭”。

此时,天色已晚,一场暴雨刚刚过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前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情景声音构成凄婉的离别序曲;这一句给予情感缓冲。“都门”,国都之门,汴京交通的起止点;“帐饮”,因为郊外无房,临时搭帐,在此歇饮;“无绪”,心绪不宁,没有心思。两个人正在做后的告别,说不完的离别语,表不完的思念情,行船已在催促出发。

这是一幕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分别的人难舍难分,行驶车船急不可待,柳永抓住这一刻,由情节推至细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相望,泪眼婆娑,欲说无言,抽噎难耐。送人千里,终有一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上阕后落入现实:船行人走,相望告别;“千里烟波”之外,是将要抵达的南方。此时此地,空中飘着湿重的雾气,仿佛压在二人心头,只有期盼楚地的好天气了。